無能生有

何晏的“以無為本”論,帶有宇宙生成論的色彩,他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 他講,“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老子注》四十章)。 從無到萬物之間,是本體和現象的關係,有(或一)和萬物之間,則是宇宙生成關係。

釋義

玄學觀點。從體用關係來看,玄學最核心的地方是有和無的關係問題,最初出現的一派,是“貴無”的,以何晏王弼為代表。何晏可以說是玄學的創始人,他善談《老子》、《周易》,還為《老子》作注,因王弼的《老子注》水平比他高,他才放棄此注,改寫《道德論》 。何、王兩人都主張以無為本,“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而不存者也”(《王衍傳》,《晉書》卷四十三)。何晏的“以無為本”論,帶有宇宙生成論的色彩,他說:“有之為有,恃無以生;事而為事,由無以成。”(《列子·天瑞篇》張湛注引《道論》)無能生有,無能成事。王弼的無,即是老子的,他主張崇本息末,也講體用一如,這個“本”和“體”,就是無。他講,“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老子注》四十章)。萬事萬物都是從一個抽象的存在生成演化出來的,這種存在,又以無為本體,無是世界的終極原因,是天地之心。這個觀點,王弼還表述為,“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老子注》四十二章)。這裡的關係是,無——有(或一)——萬物,這個有或一,本身只是一種物質的抽象,沒有任何具體的物質特性,不溫不涼,不,因而也可以稱之為“無”。從無到萬物之間,是本體和現象的關係,有(或一)和萬物之間,則是宇宙生成關係。但王弼有時也把無和萬物的關係等同於宇宙生成關係,並沒有把本體論生成論作嚴格的區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