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來杜鵑

烏來杜鵑

根據記載,烏來杜鵑生長於台灣北部北勢溪沿岸岩石縫中,原以鷺鷥潭為主要分布地,是台灣原生杜鵑屬植物中分布最狹隘且族群數量最少的一種。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名:烏來杜鵑

別名:細葉杜鵑、金平杜鵑

學名:RhododendronkanehiraiWilson

科名:杜鵑花科(Ericaceae)

原產地:為台灣特有種。產於台北北勢溪一帶,因翡翠水庫興建,致原生地完全被淹沒,只存43株人工栽培母樹。為珍貴稀有樹種。由於水庫的修建,原生境已完全消失,野外絕滅

性狀:常綠小灌木。單葉,互生,常叢生枝頂端,皮紙質或紙質,無托葉,披針形至長橢圓狀針形,長3-4.5㎝,寬0.7-1㎝,全緣或略疏圓齒緣。花頂生,花冠漏斗狀,有桃紅、粉紅、淡紫、紫紅等四種顏色,花兩性,1-3朵頂生。花萼5裂,密被長剛毛,宿存;花冠鍾狀,5-10裂,猩紅色至粉紅色;雄蕊10枚,不等長,花葯2室,孔裂;雌蕊子房5室,具長毛。蒴果長橢圓形。長約9㎜。

觀賞特色:花色艷麗,可栽培供觀賞。為庭園樹、盆栽。現園藝大量繁殖。

適性:日照強至半遮蔭。水分需求中等,可耐旱、貧瘠土壤,喜酸至中性土。

繁殖:種子播種,扦插成活率高。

瀕臨絕種原因

烏來杜鵑之繁殖方式經特生中心試驗指出,無法以種子進行繁殖,僅適宜採取枝條進行扦插繁殖.特生中心所在之中部地區氣候並不十分適合烏來杜鵑之繁殖,而本局所在地與其原生環境極為相似,故自89年起即自行嘗試以扦插方式進行繁殖,希望有利於正常且大量之繁植工作.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培育場地有限之情形下,本局迄今共育成約6,200株苗木,部份已定植於辦公區,生育狀況十分良好,該中心近年來均定期自本區採取扦插枝條以進行復育繁殖及試驗之用.每年花期一到,成群綻放之烏來杜鵑甚為壯觀(照片4).本局將持續進行扦插繁殖工作,期盼不久的將來,能在水庫周邊地區進行大量栽植,重現烏來杜鵑往日風采.

擴展

烏來杜鵑(RhododendronkanehiraiWilson)(民國七十九年從農家移植來的母樹)是台灣特有種杜鵑花科常綠灌木,原來分布在台灣北部文山區,石碇,乾溝,與北勢溪兩岸,主要集中在鸕鶿潭區域,翡翠水庫興建之後,生育地淹沒,許多野生植株沒入水中.特有生物保育中心成立後,正在積極復育中.民國七十九年筆者曾數次到小格頭,沿著翡翠水庫尋找殘餘植株,但是遍尋不著,後來在附近農家找到從前移植的烏來杜鵑,筆者當年的植物系牟姓同學笑我找得那麼辛苦,告知校園內有二棵,於是我開始嘗試扦插和播種.扦插苗最快,三個多月長了很多根,可以成為獨立的植株;至於實生苗,遇到一些困難,長到三到六片葉子的時候,常常會整批枯死,數次失敗,才克服困難,民國八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播種的那一批成功了,三年多之後,實生苗開始開花,雖然僅有幾朵,我還是很高興,期待來年開更多的花.
烏來杜鵑的實生繁殖:烏來杜鵑要大棵的(種子較成熟且結果較多),蒴果要已熟裂的(開裂蒴果的種子較成熟,發芽率較高),北部約十月下旬取得種子(此時的蒴果多已熟裂),灑在已攪均勻濕透弄平,高5到8公分底下有孔洞的細泥炭苔盆上,細泥炭苔盆下放一平底淺盆,水深約1公分,水由下面的淺盆滲濕上去,水由淺盆補充,上盆不要澆水,但是要噴霧維持潮濕(用保特瓶加噴霧頭),放在日光側照的地方,約一個月發芽.成長後約2到3公分分株換盆,分株時幼根要儘量包含在濕泥炭苔中,不要裸露(幼根裸露或乾燥,容易死掉),再移植到壤土泥炭土各半攪勻的較大盆中,長大強健之後,可換一般花盆,如一般杜鵑花卉照顧,最快三年開花.中部比台北約早一個多月開花(中部大約在舊曆年前後,二月上旬大開).烏來杜鵑的花色,大致可分為紫紅色與粉紅色,各色系有淺有深,有不同的顏色變化,同一株來源(筆者的種子來自台大椰林大道的兩棵母樹,紫紅色;其周圍都是紫紅色的平戶杜鵑)的種子可長出不同的花色,雖然每棵的顏色可能有深淺不同,但是各棵的花色固定,不會改變.葉子形態有很細長如柳葉,也有比較橢圓的.同樣環境下生長,種苗植株大小和成長速度也有差異,實生苗的變異很大.其中有數棵推測是與平戶杜鵑的雜交種,因為葉和花的型態.大小.或"質感"介於兩者之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