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500

火星500試驗,是由俄羅斯組織、多國參與的一個探索火星的國際試驗項目,是人類首次在地面上模擬載人飛往火星、環繞火星、登入火星和返回地球的全過程。 “火星500”試驗,在莫斯科郊外的俄羅斯航天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內進行。 生活環境的模擬這次的試驗艙大小規模正是按將來航天員從地球出發登入火星的需求可能模擬的。

試驗介紹

火星500試驗,是由俄羅斯組織、多國參與的一個探索火星的國際試驗項目,是人類首次在地面上模擬載人飛往火星、環繞火星、登入火星和返回地球的全過程。試驗在莫斯科展開,6名從全球各地千挑萬選而出的年輕人,在一個狹小的與世隔絕的封閉艙內生活了整整520天,克服了種種我們難以想像的困難,完成了從飛往火星、登入火星、返回地球的模擬試驗。

火星500試驗三階段

“火星500”試驗,在莫斯科郊外的俄羅斯航天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內進行。

第一階段14天隔離試驗

“火星500”項目從2003年就開始籌劃,2007年11月15日至29日,進行了為期14天、由6名志願者參加的首次隔離試驗,主要目的是對新建成的“火星500”模擬試驗艙進行試運行測試。此次試驗,拉開了火星500試驗的序幕。

第二階段105天試驗

2009年3月31日至7月14日,又進行了為期105天、由6名志願者參加的第二次試驗,目的是測試試驗項目是否合理,整個程式是否可行。此次試驗,是“火星500”試驗的前奏

第三階段520天試驗

2010年6月3日開始到2011年11月4日,由俄羅斯組織,世界多國參與的國際大型火星探測模擬試驗在莫斯科展開。6名從全球各地千挑萬選而出的年輕人,在一個狹小的與世隔絕的封閉艙內生活了整整520天,克服了種種我們難以想像的困難,完成了從飛往火星、登入火星、返回地球的模擬試驗。

520天模擬試驗

俄羅斯、中國、德國、法國、義大利、美國、馬來西亞等全球多個國家都參與了這項試驗。為了獲取儘可能真實的數據,這次試驗耗費巨資,精心設計,除了太空飛行重力變化和太空輻射環境沒有模擬外,其他方面都幾乎逼真地模擬了載人探索火星的全過程。試驗獲得的數據和信息不僅會為將來長期飛行任務提供充分的技術準備,而且對於推動人類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生活環境的模擬

這次的試驗艙大小規模正是按將來航天員從地球出發登入火星的需求可能模擬的。同時,包括對攜帶食品、生活用品等有限資源一次補給的模擬。

飛行程式的模擬

此次試驗共520天,前250天模擬飛往火星,中間30天模擬環繞和登入火星,最後240天模擬返回地球,整個“飛行“時間按照與實際1:1比例來模擬。另外,整個試驗過程中,志願者日常工作的安排、外界的變化等,都是按照真實的飛行程式來模擬。

通訊和通訊延時模擬

志願者在艙內不能看電視,不能上網,與地面的通訊完全模擬真實飛行過程中天地通訊的數據量。而且試驗進行到第54天時,開始模擬通訊延時,第1天延時只有短短8秒鐘,隨著“飛行”日益遙遠,延時也越來越長。

模擬登入火星

這次試驗還專門設計了火星表面模擬器,模擬火星環境。試驗進行到第257天時,志願者將著火星服,通過火星著陸模擬艙到達火星表面模擬器,模擬登入火星的過程和開展工作。

106項科學實驗

作為“火星500”試驗的核心內容,106項科學實驗在艙內有序地進行,6名志願者520天的大部分時間是完成各項科學實驗。其中,中國方面有極具中國特色的研究項目“中醫辯證研究”等。這些實驗項目,除了飛往火星及在火星探測方面的基本工程外,三分之二的項目屬於對人的生理、心理方面的醫學研究。

試驗志願者介紹

俄羅斯人西泰夫・阿列克謝・謝爾蓋維奇(Sitev Alexey Sergevich) ,指令長
俄羅斯人卡莫洛夫・蘇赫羅布・儒斯塔莫維奇(Kamolov Sukhrob Rustamovich)
俄羅斯人斯莫列耶夫斯基・亞歷山大・葉戈羅維奇(Smoleevskiy Alexander Egorovich)
中國人王躍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航天員教員
法國人羅曼・查爾斯(Romain Charles)
義大利人迭戈・烏爾維納(Diego Urbina)

為何進行火星500試驗

自從蘇聯1957年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人類便掀開了開拓外層空間的新篇章;1960年,蘇聯發射了“Marsl960A”探測器,儘管以失敗而告終,但從此拉開了人類探索火星的序幕;1961年,蘇聯空軍少校加加林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人類又實現了進入太空的夢想;1969年,美國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類第一個腳印以及一句載入史冊的名言――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正是對未知世界的好奇,讓一個個傳說變成了現實,也引領著人類不斷探索外太空的步伐。航天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曾說:“人類不會永遠留在地球這個搖籃里。”這不僅是每個航天人的夢想,也表達著全人類的心聲。火星,將是人類繼月球之後的下一個著陸點。
但是,與登入月球相比,火星上的“第一個腳印”何其艱難!首先從距離上來講就有天壤之別。地月相距平均38萬千米,按照目前世界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地月往返僅需要一兩個星期。而地球與火星相距,遠時有4億多千米,最近時也有5500多萬千米,往返需要一兩年的時間。如此懸殊的時間與空間,無論是飛行器的燃料儲量,還是航天員需要的食品、飲料、氧氣等物資都顯著增加,這不僅需要大大提高火箭推力,還要發展成熟的再生式生命保障技術等航天技術。(摘自《火星500 “王”者歸來》P6-7)

火星500 “王”者歸來

《火星500 “王”者歸來》,就是以這場試驗為背景,記述了6名志願者在與世隔絕的封閉空間中520天的生活和試驗工作情況,歌頌了志願者團隊不怕困難、不怕吃苦、勇於挑戰、勇於奉獻、團結協作的精神。這是一個勇士凱旋的勵志故事,這是一段從未有過的特殊人生,這是一場舉世矚目的科普盛宴。本書也是一部國際性的項目專題圖書,一部全球性的團隊傳記,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陳善廣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