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水之源

濟水之源

翻開《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第595頁就寫著:“濟水,古水名,發源於今河南,流經山東入渤海。現在黃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來濟水的河道。今河南濟源,山東濟南、濟寧、濟陽,都從濟水得名。”濟源就因是濟水的發源地而得名。可見,濟水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

史籍記載

《春秋列國形勢》記載

《春秋列國形勢》一圖中,有一條發源於 河南,穿越 山東而入 渤海,與 黃河大致平行的一條河流,圖中標為“濟水”。但隨著時間的飛逝,黃河多次改道,濟水下遊河道被黃河所占,今天,人們對濟水知之甚少,幾乎被淡忘了。其實,濟水在歷史上曾顯赫一時,直至今日,它的歷史痕跡依存。

《禹貢》記載

古濟水的流向在《 禹貢》中這樣記載:“導水東流為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邱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北東入于海。”濟水發源於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東潛流七十餘里,到濟瀆和龍潭地面湧出,形成珠(濟瀆)、龍(龍潭)兩條河流向東,不出濟源市境就交匯成一條河,叫水,至溫縣西北始名濟水。濟水流經河南、山東兩省入海。隨著歷史的推移和地貌的變遷,濟水在東漢王莽時出現旱塞,唐高宗時又通而復枯。黃河又多次改道南侵,逐漸沖入濟水河床而入海。現在黃河下游地段以及大清河、小清河,就是原濟水故道。現處於黃河岸邊的山東省境內的濟陽縣,就是最好的明證。

《爾雅》記載

在古代,濟水 地位非常煊赫。《 爾雅》中提到的四瀆:江、河、淮、濟,就是古代四條獨流入海的河流,“濟”指的就是濟水。古皇帝祭祀名山大川,即指五嶽和四瀆。唐代以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今在濟源市城北的濟瀆廟,就坐落於濟水東源上,是為祭祀濟瀆神“ 清源王”而建築的,占地120餘畝,建設規模宏偉,它不僅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建築群之一,而且是現今四瀆中惟一保存較好的祭祀廟宇。正如唐 李頎《與諸公游濟瀆泛舟》所說:“濟水出王屋,其源來不窮”,“皇帝崇祀典,詔書示三公”。這對研究古代歷史、文化、建築等,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文化流傳

濟水 濟水

濟水流域物華天寶、地傑人靈,賢相名將、文人墨客不乏其人。如 司馬懿李商隱韓愈白居易等,都曾游觀濟水,留詩作證。相傳,在遠古時代,黃帝與蚩尤曾在河北作戰,因蚩尤能十里吐霧,黃帝打了敗仗,退到太乙池王屋山的主峰天壇山上。黃帝“清齋三日,登山至頂,於瓊林台禱上帝破蚩尤。帝遂敕王母降於天壇”“王母乃召東海青童君,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黃帝依命殺蚩尤於冀,天下乃無不克,海內安然”(杜光庭撰《天壇王屋山聖跡敘》)。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黃帝都到天壇上設壇祭天,故名曰 天壇山。以後歷代皇帝每年也都到天壇山設壇祭天。明清遷都北京後,皇帝祭天嫌路遠,就在地球同一軸線上在北京建起了天壇祭天。可見,濟水的榮耀與驕傲,它曾哺育了千秋萬代的炎黃子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