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位於中國台灣省澎湖縣,包含錠鉤嶼、雞善嶼及小白沙嶼3個無人島,主要的保育對象為當地特殊的玄武岩地形景觀。

基本信息

簡介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澎湖群島是台灣地區三大火山群之一,除了花嶼之外,各島大多由玄武岩組成。火山熔岩流在冷卻時體積收縮,形成玄武岩的柱狀節理,呈現六角柱或多角柱結構。隨後由於海蝕及其他地形作用的影響,形成許多高低起伏、變化多端的柱狀玄武岩。保留區位於黑潮支流、南海季風流、及潮汐流交會處,鄰近海域蘊藏豐富的漁類資源。鳥類大多為冬季候鳥和過境鳥,常見鳥種包括黃足鷸大葦鶯家燕等。夏季候鳥以蒼燕鷗和白眉燕鷗較多,其次為小燕鷗和紅燕鷗。

小白沙嶼

小白沙嶼行政區域屬白沙鄉,因西南方有一大片沙灘而得名,高度約15至20公尺。位為東經119.39.04-119.39.20度、北緯23.39.02-23.39.26,面積0.0910平方公里,週圍0.9636公里,形成於13.2百萬年前,其玄武岩狀節理髮達,部分成彎曲狀,東側海蝕平台有一長約50公尺的玄武岩質岩脈。夏季,本嶼是蒼燕鷗繁殖的地點之一。依據蕭志榮與鄭謙遜1997年6月的調查,有鳥類13科25種,植物13科21種。

錠鉤嶼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錠鉤嶼行政區域屬湖西鄉,由4個大小不等的玄武岩礁組成,位於東經119.40.58-119.41.19度、北緯23.35.23-23.35.37度之間,面積0.0386平方公里,周圍1.6364公里。錠鉤嶼約形成於11.8百萬年前,全島由較細密黝黑的玄武岩組成,並含有橄欖石的團塊,流出地表的熔岩因所處地形不同,冷卻後形成各種不同方向的柱狀節理。本島因地勢起伏,在風化和海蝕作用下海蝕柱間形成一線天的奇景,素有「小桂林」之稱。附近海域海洋資源豐富、夏季紅燕鷗等夏候鳥在此棲息繁殖。冬季本島盛產紫菜,是舊奎壁澳附近村落的公共資產。近年來觀光業發達,錠鉤嶼已成為東北海旅遊必經之地

雞善嶼

雞善嶼行政區域屬湖西鄉,由大雞善、小雞善兩座島嶼組成,位於東經119.40.11-119.40.22度、北緯23.35.57-23.36.05度之間,面積0.0617平方公里,
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周圍1.1637公里。本嶼原為一熔岩台地,由於受激烈海蝕作用而分割為大小二島,退潮時可相連。雞善嶼約誕生於12.1百萬年前,均為方山台地,四周海崖的玄武岩柱狀節理清晰可見,大島四周有四個海蝕洞,東南方有一淺水沙灘、海蝕溝及岩脈。島上玄武岩垂直柱狀節理,節次鱗比、極為壯觀。附近海域海洋資源豐富、夏季紅燕鷗等夏候鳥在此棲息繁殖。冬季本島盛產紫菜,是舊奎壁澳附近村落的一項公共資產。近年來觀光業發達,雞善嶼已成為東北海旅遊必經之地。

台灣的自然保留區

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文明規定在自然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之自然狀態。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文明規定在自然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之自然狀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