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面積47,000公頃,為台灣地區最大的自然保留區,包括大南溪、知本溪、太麻里溪、金侖溪及大竹溪等5個溪流流域,行政區域橫跨台東縣金峰鄉、卑南鄉、太麻里鄉、達仁鄉,及屏東縣霧台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及春日鄉等山地鄉。

基本信息

簡介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範圍包括大南溪知本溪太麻里溪金侖溪及大竹溪等5個溪流流域,行政區域橫跨台東縣金峰鄉、卑南鄉、太麻里鄉、達仁鄉,及屏東縣霧台鄉、瑪家鄉、泰武鄉、來義鄉及春日鄉等山地鄉。面積4萬7000公頃,是台灣目前面積最大、林相最完整的天然林地。

大武山區是台灣島中央山脈南端的高峰,其東西兩側皆有陡峻的斷岸急降,地形宛如是一個矩形的大地壘,四周由陡岸圍繞,自成獨立之系統。區域內海拔高度變化、水系落差極大,河川上游之侵蝕、切割作用亦盛,形成許多瀑布、壺穴、急湍和湖泊等景觀;本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是台灣地區少數幾處沒有公路貫穿之區域,受到人為影響之程度亦低,原始林相保存完整,野生動物種類多,且數量亦較其他地區為多,在生態上具有相當的完整性,是台灣地區中非常值得善加保存的地區之一。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野生動植物生態豐富,但基於保育與文化資產保存法等法令規定,除學術研究與原住民生活領域外,一般人難以進入,為讓民眾了解大武山自然保留區人文、生態之美,2002年,台東林管處在大武山下太麻里鄉金侖溫泉區,興建兼具生態、人文展示及教育訓練多功能的大武山自然教育中心。

成立

此處成立保留區的呼籲,始自二十多年前Dr.Severinghaus(謝孝同博士),於本區發現數量頗多的帝雉和藍腹鷴,然而其建議並未得到有關單位的重視;1986年,美國動物研究專家Dr.Rabinowitz(羅彬慈博士)訪問台灣,並認為大武山地區能是本島雲豹最可能出現的地區。其時保育風氣已開,農委會開始邀集各方面的研究學者,前往大武山實地進行調查,在連續數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許多珍貴的資訊,也促使農委會在1988年1月將本區公告“大武山自然保留區”,面積47,000公頃,為台灣地區最大的自然保留區,比陽明山和墾丁國家公園還大。

地理環境

由於本區的高度分布範圍極廣(海拔高度200~3,100公尺),溫度隨海拔的不同而有差異。在200公尺處的山區,年均溫22.5℃,一月平均溫16℃,七月均溫27℃;

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大武山自然保留區

3,000公尺以上年均溫則是7.5℃,一月均溫15.5℃,七月均溫11.5℃。本區雨量豐沛,年雨量在4400~4800mm間,四月至九月雨量較多,屬重濕型氣候;乾燥的冬季(11月至翌年3月)降雨較少,約50mm/月,多雨的夏季(4月至9月)則約500~800mm/月,雨季時量多而雨日少,降雨急劇密集,常有洪水氾濫,造成河床急速下切,其向源及向下侵蝕力強,造成大量岩屑,泥砂隨洪流下注入溪。
本保留區包含三種基本地質岩層,即古生代末期到中生代的片岩,始新世的畢祿山層及中新世的蘆山層,主要是以頁岩、板岩為主,時夾雜細砂岩及石灰岩之薄層,地層構造劈理,褶皺軸大部份呈南北或北北東走向。
台灣地狹人稠,中低海拔之林地大多已開發或有不同程度的人為干擾;相對的,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在中低海拔區域仍有大面積的原始闊葉林,而中高海拔之林相也因沒有公路貫穿,而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由低海拔至高海拔林相完整且連續,是台灣難得一見之區域,這種棲息環境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在這裡可以找到許多代表台灣特色或族群接近滅絕的種類。
除林相完整及野生動物種類多之外,本區地形也是相當多變的。由於山勢高、坡度陡峭,區內的河川湍急,具幼年及壯年河川的特徵,河道窄、兩岸與河床落差大,瀑布、壺穴、急湍、深潚時而可見。太麻里溪流域的山崩多,規模大,亦為特色之一。此外,相連山頭的棱線上,多屬斷崖峭壁,怪石嶙峋,縱走艱難,登頂不易。
保護區境內之高山湖泊於北方有大鬼湖,位於荖濃溪上游;西北方有小鬼湖(又名巴油池),位隘寮溪之上游。本區總面積47,000公頃,大多屬國有林地。大部分地區仍保持自然狀況。森林覆蓋區約占93%,其中天然林占大部分。其他道路、建築、工礦用地所占面積很少。因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人為活動在此不頻繁,大部分地區仍保有自然風貌。

生物資源

因氣候因素所造成之林相分布由低海拔至高海拔包括亞熱帶闊葉樹林群系,暖溫帶闊葉林群系,暖溫帶針闊葉混淆林群系及冷溫帶針葉林群系,幾已包括本島各類型氣候植群帶,另也因受到緯度偏南溫度較高之影響及山體高度之不足,使得冷溫帶及暖溫帶之針葉樹植物社會極度簡化,此亦成為本區之重要特色;如台灣中北部山區常見之針葉樹雲杉、台灣扁柏、香杉、台灣杉、威氏帝杉、肖楠在本保留區中均缺如,但闊葉樹卻更豐富,因此本區生物社會龐雜度極高,而這種生態環境極可能仍有台灣雲豹之棲息而普受重視,此外屬於文資法公告之臨絕動物-台灣黑熊、水獺、藍腹雕、帝雉、熊鷹、朱鸝、百步蛇、黃裳鳳蝶、高身鏟頷魚等族群量仍尚豐,而台灣獼猴、山豬、山羊、山羌等大型哺乳動物更是生機旺盛;由於本區高山峻岭,河川多而水流湍急,斷崖多而地勢陡峭,目前人為干擾破壞尚少,森林植被仍保持自然狀態,可說是台灣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經初步調查結果顯示,本區至少有哺乳類28種、鳥類85種、兩棲類10種、爬蟲類22種、魚類19種、蝴蝶28種,另昆蟲種類則繁不勝數。因保留區面積遼闊及受地形、交通、氣候、時間及人力等因子影響,未能作全面之調查,因此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可能還孕育著更多更豐富的動物資源。
因雨量充足,本區植被的分布隨海拔高度而有變化,由低而高可分為:(1)熱帶季風雨林群系,指標種是茄冬、大葉楠、澀葉榕、菲律賓榕、咬人狗、山棕;(2)亞熱帶山地闊葉樹林群系,指標種是大葉校櫟、毽子櫟、卡氏儲、錐果櫟、三斗石櫟、青剛櫟、五掌楠、紅楠、日本楨楠;(3)暖溫帶山地針闊葉樹林群系,指標種是森氏櫟、昆欄樹;(4)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群,指標種是紅檜、紅豆杉;(5)溫帶山地針葉樹林群,指標種是鐵杉、雲南冬青。各林相連線,森林破碎程度最低。
本區的動物資源由於人為干擾小,地形複雜,林相保存完整,不論就種類和數量而言,和玉山、太魯閣和雪霸國家公園相比,各具特色,同為本島值得保護之處女地。本區擁有數量頗多之珍貴稀有和瀕臨滅純種保育類,尤其是雲豹的可能出現,可以說明本區整體生態系之良好狀態。

自然教育中心

興建4年總工程經費近1億元,兼具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的大武山自然教育中心於2006年4月29日啟用,民眾可從館內視訊資料,一窺台灣目前面積最大的大武山自然保留區內的林相,與珍禽等保育類動植物。大武山自然教育中心是占地806坪的4樓建物,有文物展示室、多媒體放映室、生態展示室、生態遊憩區與研習會議室等。營運初期由林管處管理,運作上軌道後委託當地民間社團經營,希望帶動當地生態旅遊活動,提供當地民眾就業機會,使林業與當地社區居民共生共榮。

台灣的自然保留區

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文明規定在自然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之自然狀態。文化資產保存法中文明規定在自然保留區內,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之自然狀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