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止血方

潰瘍止血方,中藥方劑之一。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論便血與吐血,尤以潰瘍出血療效最佳。

基本信息

組成

黃芪15克 太子參12克 白朮6克 炙甘草5克 當歸6克 白芍10克 阿膠珠10克 地榆炭10克 側柏炭10克 烏賊骨12克 煅龍牡各15克 潰瘍止血粉烏賊骨3份白芨2份參三七粉1份

功能

潰瘍止血方;健脾益氣,養血止血,和營定痛。潰瘍止血粉:收斂止血,活血化瘀,制酸止痛,生肌護膜。

用法

潰瘍止血方以水兩碗約1000毫升左右,煎煮濾液約350-400毫升,每日1劑,每煎2次,早晚分服。潰瘍止血粉以烏賊骨、白髮、參三七粉按比例配製,共研極細末,每次5-10克,每天2-3次,溫水服下。

方解

上消化道出血者,以脾胃虛寒證型為多,即所謂“陰絡傷則血內溢”是也。所以然者,脾胃絡損,氣不攝血而溢出。氣與血密切相關,“氣為血帥,血為氣母”,內經》早有所云,故治血當治氣為其原則。《類證治裁·血證總論》即日:“氣和則血循經,氣逆則血越絡”、“治血直調氣”。

治氣者,又有降氣、清氣、益氣之別。此因脾胃虛寒,陰絡損傷,治當益氣。是以參、芪、術、草補脾益氣,又取其甘溫之性,祛脾胃之虛寒,得以溫中攝血固脈,使血行經脈之中;伍當歸。白芍、阿膠珠,氣血雙補,陽中有陰,和營血而能止痛,烏賊骨收斂止血、且能制酸止痛,本草綱目》言其主治“唾血,下血”;血“見黑即止”,故用地榆炭、側柏炭;更以龍牡收斂止血。益氣固脫雙重作用,防止隨氣脫之變。本方功能益氣攝血、氣血雙調。固澀而能護膜,且能防止虛脫,臨床治癒率達98%。

潰瘍止血粉中烏賊骨功可收斂止血、制酸止痛,對胃脘痛伴吞酸、噯氣、便血者頗有功效;白芨收斂,藥性粘澀,止血頗佳;參三七既可止血,又能活血散瘀定痛,合而成方,收斂止血,生肌護膜,收效較佳。

加減

若肝鬱氣滯,暴怒傷肝動血,則直加疏肝和血之鬱金6克、焦梔6克、當歸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牛膝12克,去益氣生血之品如生芪、太子參等;熱鬱氣滯、和降失調、久病傷絡者可清中止血,加炒川連3克、陳皮6克、姜夏10克、炒竹茹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胃陰虧虛,內熱耗津傷絡者宜養胃陰,酌加沙參12克、麥冬10克、川石斛12克、玉竹12克等,去生芪、白朮

按語

上消化道出血大致分為脾胃虛寒型與肝胃不和型,臨床治療益氣攝血為主。本方即是根據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大多為脾胃虛寒,並以潰瘍出血為多而設。即使是肝胃不和型患者,大多因久病或曾出血等因素而致脾胃虛寒,不能統血者屢見不鮮,根據辨證屬虛多實少,治療大法仍以益氣攝血為主,仍用本方。但胃脘脹痛明顯,舌苦厚膩者不直使用本方。

典型病例

潘某,男,32歲,某廠技術員,住院號41565。患者1971年起即有胃脘瘤病史,鋇餐拍片診斷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980年7月1日上午突然解柏油樣便約600克,伴胃脘疼痛,納谷減少。化驗大便隱血(++++)乃收入院。
入院時面色少華,神倦乏力,四肢欠溫,納谷不香,大便色黑如柏油樣,日解一次,苔薄白,脈濡。此屬久痛入絡,脾胃虛弱,中陽不運,氣不攝血,血從下溢,治以益氣攝血法:

黃芪15克太子參12克白朮6克炙草5克當歸6克白芍10克阿膠珠10克地榆炭10克烏賊骨12克煅龍牡各15克。
服藥2劑,加潰瘍止血粉10克,1日3次,大便轉黃,隱血轉陰,上腹部無不適,精神較佳,納谷亦香。

中藥名醫名方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本任務精選現代名醫實用藥方。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