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華[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

潘新華[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

潘新華,男,1962生於江西九江 ,無黨派人士,九江市政協委員、江西省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現任江西仙客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一位樸實無華的農民企業家30年來默默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書寫了華麗的篇章,創造出了中國食用菌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仙客來”。他就是江西仙客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潘新華先生,九江市政協委員、江西省人大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

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對夢想的追求,自學了生物工程學、微生物學,翻閱了國內外大量科技資料,於1982年創立了 廬山真菌研究所,1999年成立了江西仙客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造出了中國食用菌行業最具影響力的品牌——“仙客來”。

1979年高考落榜後,潘新華跟著父親在家種田,一次偶然的機會,從《福建青年》雜誌上看到一篇報導:福建青年農民用科技創新種蘑菇發家致富。就是這則訊息,讓潘新華產生了創業的衝動。

種菇指導 種菇指導

早些年,在潘新華的家鄉,蘑菇可是稀罕物,一般只有逢年過節、請客吃飯,香菇上桌才算是好客。但是,只要看到香菇是用線繩繫著的,那千萬別吃,因為那是借來的。潘新華想,就是為家鄉人都能吃得上香菇,也要下定決心學習種菇技術。

可是去福建學習的費用怎么解決?在當時只有到磚瓦廠做出窯工的收入最高。但是出窯的工作卻十分艱辛,窯溫50多度,搬磚的手都會烙起血泡,眼睛被煤灰嗆得都難以睜開,每天十二個多小時的強體力勞動,居然讓潘新華這樣剛出校門的小伙子做了下來。做了四個月,人瘦了一圈,皮蛻了一層,掙了300多元血汗錢。潘新華揣著錢趕緊南下福建學技術。到福建後,潘新華一算坐車、住宿、吃飯等開銷,300元所剩無幾,沒錢交學費了。

交流合作 交流合作

所幸,福建師傅被他的真誠打動,讓他留下來一邊幫忙幹活,一邊跟著學習。為了省錢買種菇資料,潘新華只好一日三餐躲在外面吃油條。也許是那時吃多了這東西,現在一見油條就反胃。功夫不負苦心人,潘新華終於學會了種菇技術,回到家鄉。 但是,種菇並不容易。種菇需要木屑,沒有粉碎機,潘新華就用柴刀把樹枝剁碎;沒有接種箱和恆溫箱,潘新華就用土法製作,但卻很耗電。於是,村里就有人說風涼話了,說潘新華是不務正業;家裡人見了那么高的電費,很心疼,他父親一氣之下,把潘新華實驗用的菌棒都扔掉了。但是潘新華痴心不改,在屋外搭了個草棚,守著他視之為希望的菌種和菌棒。

勇敢的嘗試

1982年,就是在這個草棚里,潘新華終於用心血和汗水澆灌生產出了首批70多斤鮮嫩欲滴的白木耳!它讓全家看到了希望。在體驗成功的時刻,潘新華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接著,潘新華擴大種植規模,傳授種植技術,賣菌種。由於菌種產量高、菇形美,加上他的服務好,菌種迅速銷往全國十幾個省市,還出口到了印度尼西亞。

科技鑽研 科技鑽研

那時候,傳授技術越多,種菇的就越多,種菇的多了,菇價就越低。潘新華在九江市場批發鮮菇,大家互相踩價,鮮菇當天不賣出去,就會爛掉,造成損失。潘新華想,如果能發明一種延長鮮菇保鮮期的東西,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認準的事,就要努力去做;失敗了,再繼續重來。潘新華一邊種菇,一邊啃書,一邊做實驗。他自學了微生物學、食品工程學,不懂就問。就這樣,通過幾年的幾百個配方和上千次反覆地試驗,2001年,他終於研製出“活性保鮮液加工食用菌及山野菜工藝”,並申請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保鮮技術解決後,潘新華下決心投資辦廠。但是,建個廠子最低要有50萬元,全部家當投進去,還差了10多萬元。讓潘新華感動的是,患難之時,妻子毅然賣掉了手飾和家裡值錢的東西,還從娘家借了3萬元。當她把10萬元交給潘新華時,輕輕地說了一句:“為了你的事業,我輸得起。”這句話讓潘新華刻骨銘心。

有了技術,出了產品,關鍵還要有市場,於是潘新華又當起了推銷員。在上海,潘新華騎著腳踏車、三輪車跑市場。一次,他向一個客戶介紹產品時,客戶沒好氣地說:“走開!走開!別煩我!”潘新華忍氣吞聲,還是面帶微笑地向他講好話。第三次上門時,這個客戶終於被潘新華的真誠所打動,當時就進了10箱貨。

有情的回報

市場是有情的,有付出,就有回報。短短的幾年時間,“仙客來”產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落了戶。到目前為止,“仙客來”已在國內外100多次展會上亮相,產品上了沃爾瑪、家樂福、華聯等2000多家大中型連鎖超市的貨架,被人民大會堂和釣魚台國賓館國宴選用,並遠銷海外市場。

仙客來公司全貌 仙客來公司全貌

創業要有創新理念,更要有保護智慧財產權的意識。創新就是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不斷開發新產品。目前,潘新華在保鮮、即食、乾品食用菌的基礎上,開發了靈芝養生膠囊、雞腿菇多糖等100多個品種,在17個國家註冊了“仙客來”商標。公司先後完成了國家和省市科研項目21項,獲國家專利4項,先後被授予“國家星火計畫龍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龍頭企業”等榮譽稱號。潘新華先後被授予“全國農村優秀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等榮譽稱號。一個普通的農民在創業過程中,以他的勤奮和執著終於得到了國家和人民給予的肯定和鼓勵。

2003年在九江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仙客來公司落戶九江沙城工業園,由“作坊式”小廠發展成為產能過萬噸、產值過億元的科技型民營企業。潘新華深深體會到:一個人的能力再大,離開了組織都是渺小的!

科技交流

潘新華先生經常和國內食用菌專家交流和探討科學技術。積極參加國內外的活動,促進世界各國食用菌技術的發展。學會更多的先進技術和生產工藝,運用於公司的技術發展和產品的研發。

社會成就

為了帶動農民致富,“仙客來”建立了“公司+基地+村鎮+農戶”的經營模式;為了調動菇農積極性,公司免費為菇農提供菌種;為了確保菇農的利益;公司對菇農採取“保底不封頂”的收購優價。通過多年來的發展,公司引領10萬餘戶農民走上了種菇致富之路,帶動農民年種植生產食用菌達40餘萬噸,年戶增收4000餘元,極大推動了江西、四川、內蒙等省的10多個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為農業經濟發展、農民增產增收、社會共同富裕作出了貢獻。

回饋社會 回饋社會

“仙客來”公司 以“培訓技術、供應菌種、回收產品”形成了“市場牽龍頭,龍頭連基地,基地落村鎮、共同帶農戶”創新發展模式,帶動農民年種植生產食用菌,每年可消耗農業廢棄物(作物秸稈、牲畜及禽類糞便等)60餘萬噸,食用菌收穫後,剩下的培養基(廢料)經加工處理後,作為綠色有機肥再施用到農田,建立了食用菌種植業的循環經濟閉合鏈 。

潘新華成才不忘報國,致富不忘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堅持“造福人民,回報社會”的高尚品德理念,為九江抗洪搶險、四川抗震救災、西南旱災、玉樹地震、捐資助學、抗冰救災、扶貧濟困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捐款捐物達300多萬元。他先後免費為3000餘名農民傳授食用菌栽培技術,使眾多弱者得到了資助,貧困者走向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潘新華在做強做優食用菌加工產業的同時,正著力發展“仙客來”系列產品旗艦店及仙客來專賣店,創辦涵蓋一、二、三產業的江西廬山食用菌文化博覽園。公司將以“一廠、一店、一園”的新模式,形成突出主業、接一鏈二跨三的多元式發展新格局。融合旅遊與文化的食用菌產業博覽園即將崛起,項目建成後將實現年產值20億元人民幣,社會效益超10億元人民幣,納稅5000萬元,新增帶動3萬餘人本地就業。“仙客來”將以博覽園的建設,揚江西綠色生態優勢,促食用菌產業發展,增農民就業人數,哺農業,惠農民,並使仙客來在全國扛菌業大旗、樹行業典範,為國家作出新的貢獻。

個人榮譽

先後當選江西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江西省工商聯合會執委、九江市政協委員、九江縣政協常委、九江縣企業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江西省菌物學會副會長。

獲得全國農村優秀人才、全國星火科技先進工作者、全國食(藥)用菌行業優秀科技人才、中國民營科技發展傑出貢獻優秀企業家、江西省勞動模範、江西省十大創業先鋒、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江西省農業科教人員突出貢獻獎、九江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九江市突出貢獻人才、優秀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江西省突出貢獻人才、全國農產品經紀人十大創業模範等殊榮。

他創辦成功創辦了九江廬山真菌研究所和江西仙客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2年公司商標榮獲了“中國馳名商標”稱號。他研發的“活性保鮮液加工食用菌及山野菜工藝”,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江西省科技進步獎,並實現生產套用和產業化轉化,累計新增產值3億元、新增利稅2500萬元;其編著的《農家食藥用菌栽培指南》被教育部選為全國高校教材。他堅持“公司+基地+農戶”和“供應菌種、培訓技術、回收產品”的經營模式,免費為5000餘農民傳授食用菌栽培技術,帶動江西、安徽、山東、四川等省10萬農戶種菇致富。此外,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為九江抗洪搶險、四川抗震救災及捐資助學、扶貧濟困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先後捐款280餘萬元,為富民興贛,促進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幫助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