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濟北王墓群

漢濟北王墓群

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15公里處,包括雙乳山漢墓、福祿山漢墓、東辛漢墓。雙乳山漢墓位於山頂,依山為陵,墓葬出土了銅器、玉器、車馬器具等2400餘件,規模巨大,整體未遭盜掘,棺槨未經擾亂,位置跡象清晰,為全面、深入了解棺槨制度提供了豐富準確的資料和依據,在我國已發掘的歷代岩石墓中也是罕見的。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漢濟北王墓漢濟北王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墓葬
山東省
漢濟北王墓群V-168

概述

墓葬出土了銅器、玉器、車馬器具等2400餘件,規模巨大,整體未遭盜掘,棺槨未經擾亂,位置跡象清晰,為全面、深入了解棺槨制度提供了豐富準確的資料和依據,
漢濟北王墓漢濟北王墓
在我國已發掘的歷代岩石墓中也是罕見的。濟北王墓的發現,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規模最大的漢王陵雙乳山漢墓坐落在濟南市長清區歸德鎮雙乳山村,從1995年底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簡介

..

濟北王墓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西南15公里處,為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諸侯王墓,由雙乳山漢墓、福祿山漢墓及東辛漢墓組成。雙乳山漢墓位於山頂,依山為陵,

..

鑿岩成穴。一號墓坐南朝北,墓室、墓道均設有二層台,外淺內深,外大內小,呈“甲”字形,墓道總長60米,最深18米,面積840平方米,底部為北高南低的斜坡,墓室總面積607.5平方米,總深度22米。共出土各類隨葬品2000餘件,主要有銅器、玉器、鐵器、漆器、陶器、錢幣及家畜家禽等。二號墓形制結構與一號墓基本一致,規模略小。福祿山漢墓位於雙乳山漢墓東北約1公里處,山頂東西並列兩座墓葬,現存封土高約13米,面積12000平方米。東辛漢墓位於雙乳山漢墓西北1公里處的東辛村,現殘存封土呈方形,面積約2500平方米。漢濟北王墓對於研究漢代陵寢制度、郡國史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根據史料記載和實地探勘探

專家認為,它的主人是西漢時期的一個諸侯國濟北國的最後一代王劉寬,因此它又被稱為“濟北王墓”。這座墓始建於西漢天漢四年,即公元前97年。令人驚嘆的是,兩千多年前,工匠們用簡陋的工具,在一座堅硬的石頭山上挖出了深達22米、面積約100平方米的墓室和一條八十多米長的墓道!

..
..

在這座墓葬西側,還有一座王后之墓尚未發掘,兩座墓葬占據了東西兩座山頭,於是被稱“雙乳山漢墓”。雙乳山漢墓在已發掘的漢王陵中規模是最大的,在我國已發掘的歷代岩石墓中也是罕見的。墓葬總面積達1447平方米,鑿石總量為8800多立方米;墓葬封土、填土總量近4000立方米,除石塊、石子、石渣外,其餘純淨的黃土都是從山下挖取運上山來夯築而成。建設如此規模巨大的陵墓,對濟北國來說工程浩大艱巨。這位濟北王的葬禮是相當隆重的。從墓葬里出土了銅器、玉器、鐵器、漆器、陶器、金餅、車馬器具等2400餘件。其中以玉覆面和玉枕最為精緻,玉覆面由額、頤、腮、頰、頜、耳等部分組成,形象生動,渾然一體;玉枕由9件玉片、3件玉板、2件玉虎頭飾和竹板分三層組合而成,結構巧妙,匠心獨具。
濟北王的後人不斷開山取石,給墓葬造成了不小的破壞,但它整體未遭盜掘,底部隨葬品、棺槨未經擾亂,位置跡象清晰,為全面、深入了解隨葬品的用途、埋葬習俗、棺槨制度提供了豐富準確的資料和依據。

出土文物

西漢濟北王墓位於長清西南十五公里的雙乳山上,西距黃河,東望泰山,依山為陵,鑿岩為穴。七十年代後該墓因村民採石而逐漸暴露,1995年山東省文物局、山東大學、長清縣文化局聯合組建的考古對此進行了搶救性發掘,該墓前後出土文物二千餘件,證明墓主即為西漢漢文帝時以“七國之亂”而著名的濟北王劉寬。濟北王墓形制宏偉,出土文物完整,是長清悠久歷史,燦爛文化的光輝象徵。2002年12月6日長清雙乳山濟北王墓出土文物專題展落成並對外展出,陳列以濟北王墓出土的各類文物精品為主,以復原出土的車馬景觀等為輔,按照“石破天驚”、“金璧輝煌”、“香車寶馬”、“長河日落”等四個專題,系統、形象、完整的展示濟北王墓的歷史風貌,再現了出土文物精品的藝術輝煌。

濟南長清濟北王墓附近發現盧故城漢墓群

出於文物安全等方面的考慮,我省的很多考古新發現往往不會同步報導出來,有的塵封很久也不為人所知。3月19日,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記者偶然了解到,幾年前在長清區歸德鎮曾進行過兩次重要考古發掘,一處是盧故城漢代墓地,一處是小王莊漢代墓地。這兩個地方就處在1996年曾經轟動一時的濟北王墓附近,考古人員共發掘了120多座漢代古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它們對盧故城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實物資料。

盧故城漢墓群出土珍貴文物200多件

據時任考古隊領隊的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曰訓介紹,對於盧故城漢代墓地的發掘,是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和長清區文管所三家單位共同組成的考古隊進行的。於2004年5月28日到6月26日,對該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的考古發掘。
..

李曰訓研究員告訴記者,那次發掘共發現各類墓葬70多座,出土了陶鼎陶壺陶罐陶灶陶釜陶蓋壺銅鏡銅錢銅缽等各類文物達200多件,獲得了一批極其重要的實物資料。根據這批墓葬的形制特點及出土器物判斷,其時代應為西漢中晚期到東漢時期。

韓國前總統盧泰愚曾到盧故城遺址認祖

王守功研究員介紹說,盧故城墓地位於濟南市長清區歸德鎮國街村西150米處。這個區域是盧故城的遺址,是春秋時期盧邑即盧子國的都城,與姜姓盧氏起源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也是世界盧姓的發祥地。至今在盧故城周圍仍居住著大批盧姓村民。根據其盧氏家譜記載及當地村民傳說,自明、清以後,盧氏後人的分布遷移遍及世界各地。
據了解,2000年6月中旬,韓國前總統盧泰愚前來認祖,親臨拜謁了盧國國君墓,並在長清舉行了世界盧氏宗親創立大會。
..

王守功研究員說,據史書和歷史文獻記載,西漢時期,長清一帶為濟北國封邑,曾有5位濟北王都城建在盧城。1996年,附近的雙乳山上曾發現轟動一時的濟北王墓。這次在盧故城發現的漢墓群,也應該和濟北王有聯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