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陽江

漠陽江

漠陽江,廣東省徑流係數最大的河流。發源於省境雲浮縣西南大雲霧山南側,初向西南行,流經陽春縣馬南山後漠陽江折向東南,在陽江縣的北津流入南海。幹流長169公里,流域面積6042平方公里。漠陽江的西面和北面有天露山等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阻擋,使來自海洋的季風和颱風在山地前緣產生大量降雨。漠陽江谷地以雨量豐沛著稱,且暴雨強度大,是廣東的暴雨中心。受降雨季節分配不均勻影響,漠陽江一年中相應有兩次主要洪峰出現。漠陽江流域每年秋季常遭颱風直接襲擊,如正值海水大潮期,江水受頂托難於下泄,江河兩岸大片農田常受洪水影響和威脅。流域耕地面積較廣,糧食充足,每年提供商品糧數量較大。蔗糖生產亦具一定規模,是省內重要蔗糖生產基地之一。陽春砂仁、陽江鵝及水產品均為廣東名產。

基本信息

概述

漠陽江漠陽江

漠陽江,廣東省徑流係數最大的河流,達75%。發源於省境雲浮縣西南大雲霧山南側,初向西南行,流經陽春縣馬南山後,轉90°折向東南,在陽江縣的北津流入南海。幹流長169公里,流域面積6042平方公里。流域面積在100平方 公里以上的支流有20條。

漠陽江的西面和北面有天露山等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阻擋,使來自海洋的季風和颱風在山地前緣產生大量降雨。漠陽江谷地以雨量豐沛著稱,年降水量達1800~2000毫米,且暴雨強度大,是廣東的暴雨中心,日暴雨

量常達400~600毫米,致使河流徑流係數大,暴雨徑流特性
漠陽江漠陽江
非常突出,流量分配極不均勻。極端最大流量值出現的月份和月均最大流量的月份不一致,各月流量的極端值和月均值相差很大,月內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可相差40倍。受降雨季節分配不均勻影響,漠陽江一年中相應有兩次主要洪峰出現,除夏季6、7月有一次外,9月再出現一次。

漠陽江流域每年秋季常遭8~9級颱風直接襲擊,如正值海水大潮期,江水受頂托難於下泄,江河兩岸大片農田常受洪水影響和威脅。流域耕地面積較廣,糧食充足,每年提供商品糧數量較大。蔗糖生產亦具一定規模,是省內重要蔗糖生產基地之一。陽春砂仁、陽江鵝及水產品均為廣東名產。

出山入海

上游是石灰岩地貌,沿江兩岸有一座座拔而起的石徇山;在河鄉,漠陽江緩緩穿過三個岩洞,每一個岩洞都有其特色。由於地勢平坦,水質清澈,漠陽江入海處的江水如天一樣藍,那裡的海陵島上的閘坡浴場,沙細灘闊,是廣東沿海一帶最優美的海灘之一。

氣候物產資源

漠陽江流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溫和,風調雨順,年平均氣溫22℃,年平均降雨量2380mm,年平均日照達2000小時。土地森林資源十分豐富。

陽春:
陽春市耕地面積73.8萬畝,其中水田56.9萬畝。山林面積389.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9.2%,木材總蓄積量743萬

漠陽江漠陽江
立方米,可供開發的山坡山130萬畝。陽春是廣東省糧、油、林、生豬生產基地之一,又是廣東省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春砂仁、霍香等南藥主要產區。市內建成了水果蔬菜、甜玉米、蠶桑香蕉、馬占相思六大生產基地,頗具本地特色的陽春紅荔枝、馬水桔等優質水果廣銷省內外。農業生產和綜合開發潛力巨大。

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已探明有石灰石大理石、花崗岩等36種之多,是全國礦產最豐富的6個縣(市)之一,其中水泥石灰岩儲量在10億噸以上,是生產高標號水泥的好材料。豐富的資源為發展工業提供了良好條件。目前全市工業企業4169家,水電、機電、編織、家具、紡織、食品加工、特種鋼材等支柱產業發展迅猛,建材、礦產、冶金、製糖、釀灑、有色金屬、煙花爆竹等傳統產業基礎雄厚,森工造紙、精密鑄造、不鏽鋼製品、彩色包裝、藥材加工、化工等產業方興未艾。

陽西:
處於漠陽江流域西部的陽西,面積1451平方公里,人口48萬,轄織篢、沙扒、程村、溪頭、上洋、儒洞、新圩、

漠陽江漠陽江
塘口8個鎮,縣政府駐地織篢鎮。 礦產有稀土、獨居石、鋯英石、花崗岩、石英矽砂、鈦鐵、金、錫等。其中稀土儲量較大。鈦鐵礦、鋯英石和獨居石等礦只要分布在上洋、儒洞兩鎮,花崗岩和金主要分布在程村鎮。其中石英砂儲藏量達6000多萬噸,純度達99.2%。

陽東:
陽東縣礦藏多與燕山運動(距今約1.9~0.7億年),尤其是晚期岩漿頻繁活動有關,形成了多種內生礦床,後來又經風化、搬運等外力作用,使一部分礦藏遷移和重新富集,形成了多種次生礦床,使其種類較多、分布較廣。
陽東境內發現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鎢、錫、鉛、鋅、稀土、石英、花崗岩、高嶺土等。其中金礦含金品位最高的每噸70克,石英沙二氧化矽的含量達98%,具有工業開採價值。花崗岩以白色和雜色兩類居多,分布較廣。

方言

陽江話是全世界唯一的一種語言。”它雖然使用範圍很小,卻也以一個獨特的語言系統,進入我國的漢族語系。在一些權威的漢語著作中,陽江話與吳話、閩話、等大語系是相提並論的。

陽江話是怎么來的呢?
有一說,在古代,打仗都用父子兵、同鄉軍,以保證同心作戰奪取勝利。曾有一支北方軍隊駐守在我們陽江,後

漠陽江漠陽江
來在我們陽江這塊土地上紮根繁衍,世世代代都說他們家鄉語言,流傳下來,這就是陽江話。理由根據是,陽江話里有許多字詞的讀音和意思都和國語相似,有的甚至完全一樣。這種說法似乎有點道理。但細一想,問題就來了:既然這陽江話是從某地方傳來,是某地的鄉音,那么,為什麼全國又找不到第二個說陽江話的地方呢?“父子軍同鄉軍傳播”是地方語言的真正成因嗎?各地的方言都是“父子軍”傳下來?在這些“語言傳播部隊”來到之前,當地人都不說話了?顯然,這種理論是站不住腳的。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陽江話是陽江古代土著俚族人的古語保留。在古代,陽江大地上聚居著但、俚、僚、瑤等多種民族。他們都有自己的語言。我國的歷史翻到第六世紀這一頁時,陽江這塊土地上誕生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後來被稱為“譙國夫人”的南粵女英雄冼夫人。冼夫人與中原下來當高涼太守的漢人馮寶結婚,共同為統一戰火紛飛的南粵而奮鬥。“歷十餘州,述上意,諭諸俚僚,所至皆降”,平定嶺南。她主張學習中原先進的文化,她和漢人結婚,她的兒子馮仆也娶冼氏,促進了民族的團結。至其孫子越國公馮盎在陽江逝世的110多年裡,馮冼族系一直是陽江的統治力量,對當時陽江的軍事、政治、經濟改革作出重大的貢獻。因此,作為冼氏家族的家鄉話俚話,也就成了地方的“官話”,一直流傳下來。又因為洗氏夫家馮氏家族來自文化發達的陝西,後遷徙到中原,流行於陽江的“官話”也就夾雜著來自夫家的某些中原話在內,這就是陽江話。

漢文字的輸入,是陽江話融會中原語的重要原因。在當時,俚族沒有文字。來自中原的馮氏家族在傳入中原語言的同時,也傳入了先進的漢文字,俚人在接受漢文字的同時,也就不可抵抗地接納了中原的語音和語彙。儘管這些語音和語彙也不可避免地遭到陽江話的同化,但終以它無可替代的先進地位,在陽江話語系中保留一定的成分。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陽江話含有一定分量的中原古音古義的歷史原因。據民俗學家研究,後來僚族與部分俚族演變為升黎族,大多數俚族人漢化了,瑤族現在也還有,他們至今均有自己的語言。陽江話明顯不象黎語或瑤語,顯然是俚語的保留。或許某地縱有俚語保留,因未經象陽江話這樣有過與中原話結合這一過程,所以也不可能與陽江話相同。

一千多年過去了,為什麼話陽江話依然是自成體系的陽江話,而不被周圍聲勢浩大的粵語(白話)、客家話、北方話(國語)同化呢?按上面所說,對陽江話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來自中原的“馮氏語言”,即我們通常所說的

漠陽江漠陽江
“北話”。但是,在馮冼族系中,馮氏是外來家族,洗氏是本地土著,論人數,洗氏比馮氏多,論地位,雖然馮氏集團代表朝廷,但為了團結嶺南的少數民族,它還得依賴洗氏集團的力量,所以要採取懷柔政策,從政治到經濟作出忍讓。實質上冼氏的威望比馮氏大,因此語言也就占了優勢,奠定了俚語在陽江放言中的主導地位。及到後來,雖冼馮族系的統治地位已消失,且不斷有外地人來到陽江。但是,冼馮治郡的110多年,陽江話已經指紮下了牢固的基礎,不會輕易被外來語言同化。

看陽江的地形:東北西三面是大山,南面是大海。這天然的屏障,把陽江緊密封閉住,古代交通不發達,這裡幾乎成了世外桃源。因而外來人員不會象其他地方那么多,來往也沒那么頻繁。特別是,在這塊土地上,由於地理和氣候的關係,礦產資源豐富,農林漁牧發達,盡可自給自足。(在這裡特別要指出,鹽在決定一個地方能否獨立,是有重要地位的)在當時,完全可以在無求外援的情況下生存。

因此,這就形成了兩個人文要素:其一,因為交通不便,外來人少,縱有來者,亦非是達官貴人,多為戰亂逃難的群民,或者是發配流放,路經這裡的小官員。他們之於陽江,成不了氣候,更未能造成同化語言的威脅。其二,由於陽江自給自足的經濟環境,自古就有“陽江貴地永無憂”的說法,造成了陽江人強烈的優越感和自尊心。他們自信只有他們才是這塊土地的當然主人,外來人只能聽我的。故此在語言上也“為我獨尊”,對外來說,也只是“為我所用”,或者在上流社會交流時偶爾用一下。更多的時間還是使用本地土語陽江話。外來話在這裡沒有實用價值,沒有實用市場,因此陽江話在這塊封閉的土地上能夠頑固地保留下來。

粵桂瓊沿海諸河水系

本任務盤點粵桂瓊沿海諸河水系的各河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