滲津河

滲津河

滲津河,金時稱“狗河”,漢朝時稱“石城川水”,蒙古語稱“僧機圖河”。屬於內陸季節河流,是凌源市和喀左縣南部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凌源市三家子鄉宣杖子平頂山,於喀左縣桃花池匯入大凌河。地理坐標:東經119°22′~119°34′,北緯40°41′~40°57′。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滲津河滲津河
滲津河,系大凌河水系Ⅱ級支流,海拔高程1056~324米之間,是東南北三面凹向西的低山丘陵區,境內面積623.8平方千米,占全市面積的19.02%,占山區72.3%。幹流長56.71千米。源頭直入老廠子水庫後,自東北向西至朱杖子大轉,轉回東北流經溝門子、三家子,於四合當張家窩鋪與喀左縣山咀以河為界,在王家窩鋪出境入喀左縣。境內有胡杖子河、奎勝店河、平地河、歪脖杖子河、宣杖子河5條分支,奎勝店河為100平方千米以上支流,發源於境內牛營子鄉郭家店村方家嶺。流域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464.6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2097毫米,年平均氣溫為8.3℃,多年平均風速偏南3.2米/秒,偏北3.6米/秒。多年平均日照時數22822.7小時,最大凍層1670毫米。最大積雪280毫米。流域大暴雨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北跳及華北氣鏇和高空槽配合的影響,局地暴雨受東北冷渦影響。查調水文資料,出境口多年平均徑流量5882.8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7553.9萬立方米。流域內有4個鄉鎮、10.87萬人,年產值3.75億元。
據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2004年170年史書統計,流域內發生旱災62次,其中大旱26次;發生水災41次,其中大水災19次。1962年7月連續7日降雨290毫米,導致老廠子水庫決口垮壩。

防洪治理

滲津河流域1993年編制了《滲津河河道治理規劃》,防洪標準10年一遇20年校核,設計洪峰流量843立方米/秒,截止2004年幹流修築堤防119.38千米。境內有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3座,總庫容1864.0萬立方米,控制面積137.27平方千米,占流域總面積的22%,裝機125千瓦,灌溉面積2114.7公頃。在該地區農業生產中發揮了命脈作用。 
滲津河源頭山高坡陡,天然次生林與山腳下1957年始建、1962年重建的老廠子水庫相對應。溝門子境內平直暢通的河床穿過魏塔鐵路朱杖子大橋,經過兩山夾一溝360°迴轉(又稱大轉)東流,於三家子小五家子產生明流,行至四合當鎮地下池下滲入地,斷續的河流是為一奇。乾砌石護堤間隔呈現,河流水清砂淨,兩岸綠樹成蔭,農田地肥苗壯。坐落於三家子鄉天盛號莊東,始建於金·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的五柱頭四欄板單孔石拱橋代表著跨河建築物的古老歷史。13.04千米的河心縣界各歸其管,統籌治理,結成友好毗鄰。

旅遊景點

天盛號石拱橋天盛號石拱橋
出凌源城驅車經“306”、“四百線”,行駛60多公里,在凌源東南部三家子鄉天盛號村,聞名中外、被譽為“關外第一橋”的天盛號金代石拱橋就坐落在這裡。
天盛號金代石拱橋,是1977年當地農民在整理田地時所發現的。當時,整座橋被埋在地下。根據考古專家研究,這座位於大凌河支流——滲津河上的石拱橋,早年因為洪水暴發,被上游大量沖積來的泥土覆蓋住。由於橋體設計堅固,橋樑並未被沖壞。較顯乾燥的泥土覆蓋包裹,反而對橋樑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得以讓石拱橋日後完整地重見天日。
石拱橋橫跨古河床,為上下拱結構,是一座五柱頭、四欄板的單孔石拱橋。橋寬4.7米,長3.8米,高3.4米,拱寬3.5米;橋身兩側砌出八字攔水翼牆,上下游均用粗料石鋪砌河床,側觀橋孔狀如馬蹄形;橋拱孔道跨度2.9米,上拱是半圓形,下拱為半橢圓形,並以滿圓形倒拱橋代替橋台與橋基;橋面用90多塊摺扇形石條砌成,拱兩面的圈臉石,每段上都有一朵直徑為28公分的浮雕大蓮花,花為八瓣五蕊,外用30顆圓珠將蓮花圈圍在中間,並且上下都有5公分粗的弦紋襯托。其設計美觀大方,獨具一格。橋拱中部嵌有修橋志石一方,楷書刻有:“唯大定十年,歲次庚寅,辛亥為朔已卯日,龍山縣西50里狗河川劉百通親筆記,非百通獨立而成,賴二劉同心而建,二劉者劉五劉海”字跡。
據考證,大定十年是金世宗完顏雍的年號,為公元1170年。狗河即滲津河,遼金時代稱狗河,元以後至今稱為滲津河。因此橋建在天盛號村東,故定名為天盛號金代石拱橋。
天盛號金代石拱橋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關外最古老的石拱橋,堪稱中國橋樑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它的發現,對研究我國橋樑史、朝陽地貌變遷和塞外交通等情況都具有重要價值。已於1984年收入《中國名勝大辭典》,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凌河及遼東沿海諸河水系的河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