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龍村

滄龍村隸屬於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嵩口鎮,地處九龍溪流域,全村總戶數242戶,人口1003人,耕地面積980畝,山林面積16350畝,水域面積2207畝。近年來,滄龍村充分利用其水域優勢,走水路、打水牌、發水財,形成了獨具水鄉品牌特色的淡水魚養殖基地,被農業部授予“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

基本信息

村情簡介

滄龍村歷史文化悠久。1988年,九龍溪畔發掘的一顆古人類牙齒化石,將福建的人類活動歷史推前到一萬年以前;這一發現還證明福建是古人類通往台灣的重要通道。九龍溪自古以來還是閩贛交界地區人民通往沿海的主要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環境,使其成為“客家祖地”。
滄龍溫泉資源豐富。溫泉有低溫、中溫、高溫;有單純泉、食鹽泉、硫磺泉、放射性泉等。溫泉日流量達2000噸,開發前景廣闊。

優勢產業

溪流密布、溫泉噴涌是滄龍的特色和靈魂。圍繞做活做足水文章,滄龍村大力發展河灣水面養殖,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全村水面開發向深度廣度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良好的技術保證。水面開發,激發了全村的自豪感,嘗到甜頭的滄龍人又把目光瞄向河灘上大片低洼地、水淹地、沼澤地。經過反覆論證、評估、規劃,滄龍決定改造沼澤地為養殖地,在養殖廣度上做足文章,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圍灘為塘,發展水面養殖2100畝,形成規模產業優勢。全村現有養魚專業戶106戶,其中30畝以上的達35戶。
為有效發揮市場對水產養殖業的拉動作用,2006年滄龍成立了“清流縣龍峰漁業有限公司”,水面養殖面積迅速擴張,水產品質量大幅度提高。今年3月,公司又成立漁業合作社,成為推動全體股民更快發展的緊密型聯合體,使漁業實現發展標準化、經營品牌化、管理規範化、社員知識化、產品安全化;拉長了產業鏈條,使水產品升級、轉化、增值,“清流溪魚”在市場的銷售價位得到提升。滄龍人積極實施“品牌帶動”戰略,繼去年獲“無公害食品”稱號後,又積極申報“綠色食品”、“有機魚”品牌。
滄龍村自覺接受周邊台商先進養殖技術和科學管理理念的輻射,組織漁民到該縣李家台商經營的冷泉養殖場實地學習,並邀請省、市專家到實地指導、示範、培訓,科學的養殖手段,不僅給漁民帶來豐厚的收益,還帶來更廣闊的眼界和先進飼料技術。好水好魚又成為客商競相投資的熱點。台灣客商彭先生在該鎮高坑村成立的“三合農牧漁有限公司”,為擴大生產規模,與滄龍建立合作,利用其水土優勢,養殖發展澳洲石斑魚、寶白斑,做成冰鮮魚,真正讓滄龍的“清流溪魚”游向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大市場。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新農民新文化。富裕起來的滄龍人過上高品質的新生活。一方面,全村組織了2戶農民在縣城購置商品房;另一方面,積極建設具有水鄉特色新農村,按照生態種植園養殖園的水鄉旅遊發展標準,依山就勢、傍水成形,保留村莊原有的民居、寺廟、祠堂等建築,不占用耕地,不破壞自然景觀,將山、水、樹、路、房融為一體,突出鄉村田園山水特色,並把興建沼氣池與改水、改廁、改廚結合起來,湧現出各具特色的沼氣能源生態模式,彰顯出“小橋、流水”的閩西北水鄉的和諧之韻,成為水鄉旅遊的一道靚麗的景觀。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9088.60畝(其中:水田1950畝,旱地7138.6 畝),人均耕地3.8畝,主要種植甘蔗、水稻、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6465.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30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5畝,主要種植芒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46畝,其中養殖面積18畝;茶園面積603畝;甘蔗面積4997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688戶通自來水,有688戶通電,有59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5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100%和8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4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95戶(分別占總數的65%和43%)。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 、砂石 路面;村內主幹道多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7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7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8輛,拖拉機128輛,機車21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1950畝,有效灌溉率為48%,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195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8畝。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8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7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281戶。全村有14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4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4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6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4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22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34.5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19.90萬元,占總收入的74.3%;畜牧業收入 104.50萬元,占總收入的12.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1043頭,肉牛32頭,肉羊90頭);漁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1.8%;林業收入4.35萬元,占總收入的 0.5%;第二、三產業收入90.8萬元,占總收入的10.9 %;工資性收入6.56萬元,占總收入的0.8%。農民人均純收入178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4.0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3人(占勞動力的8.7%),在省內務工68人,到省外務工35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甘蔗 、水稻、茶葉,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67.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8%。該村特色產業為製作土陶,目前計畫大力發展甘蔗、茶葉產業。成立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210人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688戶,共有鄉村人口2949人,其中男性1457人,女性1492人。其中農業人口2854人,勞動力1180人。該村以漢族、傣族為主,其中漢族1786人,傣族787人,布朗族226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7人,占人口總數的0.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477 人,參合率84%;享受低保26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建有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5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1757平方米,擁有教師23人,在校學生334人,距離沙河中學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94人,其中小學生334人,中學生160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6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2004年被縣評為青年文明村寨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3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4 人,少數民族黨員15人,其中男黨員45人、女黨員9人。2003年被評為先進集體。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忙開、崗東、忙東、青海、那落、那落山、大擺、罵梅樹、忙嘎、回堆、邦協、忙勒、新村 垛火、忙開等1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5個,共有團員173人。該村2005年被評為先進基層團總支。

新農村建設

2007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2428.33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新農村建設前農民人均純收入1215元,新農村建設後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81元;人均有基本農田0.7畝;人均有經濟林果0.03畝;每戶有1院安居房、有688個科技明白人、有8個好的發展項目、有281個以沼氣為主的潔淨能源;有1個黨群致富聯合體,有1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有15個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有8條進村入社硬板路;村級建有社會事業發展規劃8個,有村容村貌整治規劃8個,有產業發展規劃14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薄弱,抵禦自然災害能國差,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複種指數不高,行不成產業化經營模式,半山區和壩區發展不平衡,貧困面大,發展步伐緩慢。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鞏固甘蔗產業,生態化發展茶葉產業,以養殖小區方式推進養殖業發展,培育運輸業,最終實現村民收入增加,全村經濟發展。到202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4684萬元,每年遞增15.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000元以上,與全省同步實現小康。根據這一總體目標,人口自然增長率嚴格控制在8%以內,基本實現農村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