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侗

溥侗

愛新覺羅·溥侗生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八月十六日,排行第五,人稱“侗五爺”。其父愛新覺羅·載治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成親王愛新覺羅·永瑆之曾孫,過繼給道光帝長子隱志郡王愛新覺羅·奕緯為子嗣。光緒七年,載治卒,溥侗封鎮國將軍。奉旨在上書房讀書,喜收藏金石、碑帖,雅好崑曲與京劇,通曉音律,屬京劇“譚派”權威。1927年任樂律研究所所長,後在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等校教授崑曲。抗日期間曾在汪精衛政權擔任要職。1952年病故於上海。

溥侗

姓名:

  溥侗

字號:

後齋,西園,別署紅豆館主

時代:

近現代

簡介:

愛新覺羅·溥侗,字後齋,號西園,別署紅豆館主,生於清光緒三年(1877)八月十六日。父載治,乃乾隆十一子成親王永瑆之曾孫,過繼於道光長子隱志郡王為嗣,世襲鎮國將軍、輔國公,兼理民政部總理大臣。溥侗自幼鑽研琴、棋、書、畫,收藏金石、碑帖,精於治印,酷愛劇藝。對於昆、京藝術,生、旦、淨、末、醜兼工,並對戲劇音樂如笛,二胡、弦子、琵琶等無所不通。世人尊稱為“侗五爺”,1950年6月病故於上海。

個人履歷

溥侗自幼在上書房按部就班地讀經史,學作詩文,鑽研琴、棋、書、畫,收藏金石、碑帖,精於治印,酷愛劇藝。對於昆、京藝術,生、旦、淨、末、醜兼工,並對戲劇音樂如笛,二胡、弦子、琵琶等無所不通。世人尊稱為“侗五爺”,溥侗精於古典文學和文物鑑賞,並通曉詞章音律。1927年曾任“樂律研究所”所長,後被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等校聘為教授,講授崑曲。1934年,赴南京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1935年11月,當選為國民黨第五屆候補中央監察委員,文化事業計畫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期間,溥侗未隨政府內遷,住在上海,曾在汪偽政權任過“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於大節有虧。清末民初之際,每逢春秋佳日,溥侗便會約上朋友到西山大覺寺小住,溥侗彈奏一曲《高山流水》,使人頓入絕塵脫俗之境。1952年病故於上海。

人物生平

溥侗生於同治十年(辛未),因排行老五,內外行尊稱其為“侗五爺”而不呼其名。溥侗從小酷愛崑曲與京劇,因是清室宗親家中富有,又兼常接觸一些當時的京昆著名藝人,再加本人悉心鑽研,刻苦練功,遍訪名師,終於達到了文武昆亂不擋六場通透的化境。紅豆館主精於崑曲、京劇,對於京劇則生、旦、淨、醜全能,且皆為名家親授,《群英會》一劇能演周瑜、魯肅、蔣乾、曹操、黃蓋五個角色,且都技藝精妙,出神入化。《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中說:“有一次義演《群英會》,他扮周瑜,打蓋定計一場,周瑜有四句散板:‘老將軍秉忠心大義凜凜,可算得我東吳社稷之臣,定下了苦肉計你要全忍’,唱到第四句‘怕的是年紀邁難受苦刑’時,周瑜把黃蓋的白滿托起來唱……可是這個演員直往後退,弄得周瑜非常尷尬。”原來演黃蓋的演員誤以為侗五爺揪他的鬍子,還背後發牢騷,侗五爺說他這齣戲師自小生名家王楞仙,而王又是徐小香的手把徒弟,徐小香這個托黃蓋白滿邊唱邊做的重要身段不僅好看,而且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周瑜愛將的心理。許姬老在其《七十年見聞》一書中還記述紅豆館主與其兄倫四合演《連升店》,倫四飾小生王明芳,侗五則飾店家(醜行,此劇重白口),此劇系名醜羅壽山親傳與他,所以演來也極精妙。《奇雙會》一劇紅豆館主能演趙寵、李桂枝、李奇三角,均甚出色。老生戲《定軍山》、《連營寨》、《清風亭》、《打棍出箱》酷肖“譚大王”(譚鑫培),旦角戲《金山寺》中“水斗、斷橋”乃陳老夫子陳德霖所授。紅豆館主還向京昆兼擅的小生名宿王楞仙學過《牡丹亭·拾畫》及《鎮潭州》等戲。他所演的《陽平關》、《戰宛城》的曹孟德,無論是念白、做派,皆有黃潤甫(時人呼為黃三)的神韻,“馬踏青苗”一場的趟馬身段乾淨俐索,氣宇軒昂,煞是好看。此外他還向梅蘭芳的伯父胡琴聖手梅雨田學過崑曲,向姚增祿、李順亭、余玉琴等學過京劇。他和許多京劇名家同台演出,可從來不唱“翻頭戲”,(即一年之內不唱重複劇目)。可見其腹笥淵博,能戲極多。
紅豆館主天賦甚高,其所以能學啥像啥,還與他有深厚的文化素養有關,他能書善畫,通曉詞章音律,精通古典文學,對所演劇目的故事情節、人物身份及規定情境有深刻領悟,又兼見多識廣,博採眾長,因此對不同人物都有惟妙惟肖的表現。紅豆館主還精於文物賞鑒,實乃才藝俱佳,冠蓋絕倫,系中國戲曲史上一大奇才。著名劇作家,程硯秋之恩師羅癭公所著的《菊部叢談》中對紅豆館主的評價是:“厚齋色色精到,音樂之外,詞翰、繪事、賞鑒,無不精能。兼蓋有唐莊宗、李後主之長,又非其他天潢所能企及耳。”譚派研究家陳彥衡說博侗:“有時粉墨登場,名貴之氣出於天然,尤非尋常所能比擬。”(見《舊劇叢談》)

個人其它信息

紅豆館主與袁世凱之二公子袁克文曾共組“言樂會”,極一時之盛,經常組織演出。京城票界知名人士包丹庭、言菊朋、趙逸叟、張小山、載潤亭等均被羅致,陳老夫子德霖、俞振飛之業師程繼先,還有花臉名宿、譚鑫培的老搭檔錢金福,以及北昆耆宿之一韓世昌及梅蘭芳等也加入了“言樂會”,可見其號召之大,影響層次之深了。正因為紅豆館主博學多才,藝兼文武,昆亂兼擅,所以向他求教者便趨之若鶩,據資料載言菊朋、李萬春及票界知名人士葉仰曦等一百餘眾皆曾師事之,可謂桃李芬芳。他還曾任教於清華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北平藝術學院及北京美術學校,其弟子之多,可能要數以千計了。所以紅豆館主不唯是“票界大王”,也可稱為戲曲教育家、活動家。

活動年表

1913—1936 1913年,農曆癸丑年:言菊朋入言樂社票房,向紅豆館主溥侗叩頭。啟蒙第一出為《戰蒲關》劉忠。侗五又轉請王瑤卿、錢金福、王長林代教不少。要之,《四郎探母》、《武家坡》、《南天門》、《汾河灣》等得之於王瑤卿,《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天雷報》得諸王長林,《珠簾寨》、《定軍山》、《南陽關》、《戰太平》得諸錢金福。1914年,農曆甲寅年,春陽友會票房在北平崇文區東曉市大街129號的浙慈會館成立。創辦人樊棣生。該會之名取“春陽明媚、生機旺盛”之吉意。名譽會長李經畲,票房規模設施,猶如正式劇團。特邀錢金福、姚增祿、鮑吉祥、李春霖、王榮山、曹二庚、律佩芳、諸如香等來此授藝和指導排練。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姜妙香、姚玉芙、劉硯芳、余叔岩等以會員身份參加活動。紅豆館主、臥雲居士、郭仲衡、言菊朋、包丹庭、朱琴心、王又荃、賈福堂、松介眉、張小山、蔣君稼、趙子儀、恩禹之、喬藎臣、世哲生、林鈞甫、鐵麟甫、李吉甫、柏心庭、孫慶棠、趙翰卿、樊杏初、許松庭、文一舟、潘致忱、周袼庭、錢仲明、邱伯安、沈雲階、陳遠亭等均是該會的名票。由於人才濟濟行當齊全,文武戲均能演出,如《探母回令》、《失·空·斬》、《群英會·借東風》、《華容道》、《單刀會》、《四五花洞》、《寧武關》、《連升店》、《九蓮燈》、《石秀探莊》、《雅觀樓》、《九龍山》、《廣太莊》、《戰宛城》、《一箭仇》、《四平山》、《鐵籠山》、《挑華車》、《長坂坡》、《通天犀》、《小放牛》、《打瓜園》、《湘江會》、《游龍戲風》、《貴妃醉酒》、《穆柯寨》、《三擊掌》、《戰蒲關》、《徐母罵曹》、《釣金龜》、《青石山》、《金錢豹》等。1922年10月18日,農曆壬戌年八月廿八日,晚:1922年10月18日第一舞台演出本晚第一舞台舉行義務戲,全由票友演出。

演出劇目

《射戟》(鐵麟甫)《長坂坡》(林鈞甫)《雅觀樓》(包丹庭)《汾河灣》(言菊朋,蔣君稼)《八大錘》(紅豆館主飾王佐,侯峻山飾陸文龍)1936年4月10日,農曆丙子年三月十九日:河北省旅京同鄉會籌募教育基金會義務戲第二天,紅豆館主、甘貢三《金山寺》,言菊朋、胡菊琴《珠簾寨》。

民國四公子

姓名
親屬關係


愛好事跡
身卒年份
溥侗
溥儀的族弟 後齋 號西園,別署紅豆館主 自幼鑽研琴、棋、書、畫,收藏金石、碑帖,精於治印,酷愛劇藝。 1877年1950年
袁克文 袁世凱的次子 字豹岑,又字抱存、抱公 號寒雲,又署龜庵 長於詩文,工書法,能演唱崑曲,著名票友,愛好藏書和古玩,精於鑑賞。 1889年1931年
張學良 張作霖之子 漢卿 號毅庵 好色風流,主要事跡:改旗易幟西安事變
1901年2001年
張伯駒 張鎮芳之子 家騏 號叢碧,別號遊春主人、好好先生 痴迷京劇造詣超群,詩詞超逸書法見工,一生醉心於古代文物,致力於收藏字畫名跡。 1898年1982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