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壩村

湯壩村,隸屬文山縣馬塘鎮,地處馬鎮鎮境內。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為主。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文山縣馬塘鎮,地處馬鎮鎮境內,距馬塘鎮政府所在地10.00公里,到馬塘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文山縣城34公里。東鄰卡莫村,南鄰熱水,西鄰黑末,北鄰秉烈。轄小湯壩大寨、打鐵寨、上倮朵等1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82戶,有鄉村人口3679人,其中農業人口3664人,勞動力211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991人。
全村國土面積24.20平方公里,海拔1,360.00米,年平均氣溫18.50℃,年降水量850.0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作物、經濟作物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115.00畝,人均耕地0.85畝,林地19,800.0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1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5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115.00畝(其中:田2,005.00畝,地1,110.00畝),人均耕地0.85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9,800.00畝;水面面積400.00畝,其中養殖面積100.00畝;荒山荒地11135.00畝,其他面積1,850.00畝。無礦產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路、通電、通電視、能電話,無路燈。全村有245戶通自來水,有537戶飲用井水,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75.88%)。有782戶通電,未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1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92.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68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72戶(分別占總數的84.6%和69.6%)。
該村到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5.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0.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6輛,農用運輸車23輛,拖拉機25輛,機車318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52.00畝,有效灌溉率為59.4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56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3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04戶;建有小水窖2口。全村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4個自然村已通路;沒有一個自然村通有線電視;有14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7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4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9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4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54.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05萬元,占總收入的62%;畜牧業收入438萬元,占總收入的23.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4731頭,肉牛235頭);漁業收入48萬元,占總收入的3.2%;林業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1.36%;第二、三產業收入113萬元,占總收入的7.1%;工資性收入31.2萬元,占總收入的2.8%。農民人均純收入288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1人(占勞動力的2.5%),在省內務工6人,到省外務工39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82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種植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蔬菜及其它高效經濟作物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5所,校舍建築面積2,650.00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距離鎮中學1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00人,其中小學生215人,中學生185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82戶,鄉村人口3679人,其中男性1899人,女性1780人。其中農業人口3664人,勞動力2119人。該村以壯族、苗族為主,其中:壯族2992人,苗族446人,彝族181人,漢族60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220人,參合率86.3%;享受低保13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鎮)衛生院,該村距離鄉(鎮)衛生院8公里。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6個,下設14個黨小組,共有黨員99人,少數民族黨員99人,其中男黨員86人、女黨員13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14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5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4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474.5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00萬元,有固定資產124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否,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

人文地理

壯族在每年開春時,都要舉行隆重的祭龍節,乞求這一年風調雨順,穀物豐收,人畜平安,獲得更好的豐收。
 
龍族的婚慶:婚慶時間為三天,非常隆重,能歌善舞的青老年人歡聚在一起進行對歌比賽,慶祝新婚夫婦恩恩愛愛,白頭皆老,生活美滿。

新農村建設

2008年以來,湯壩村委會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等方面。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體系尚未建立,農業結構調整幅度不大,無特色產業牽頭;科技投入力度不夠;
2.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還有待改善;
3.生產渠道單一,經濟來源於農業,農民增收渠道單一。交通條件差,不僅影響了民眾的出行,而且看病也相對很難;
4.信息閉塞,與市場連結不上,生產的產品難以很好地銷售;
5.農民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後;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改變以糧食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發展思路,不斷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糧食種植為經濟作物種植,大力發展高效蔬菜生產基地及生態農業建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發揮產業化經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推動用;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田水利建設,支持農業生產發展;
3.增加剩餘勞動力的輸出,增加非農產業收入;
4.加強對民眾的科技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民眾的文化素質及文明程度;

揭陽行政區劃百科

揭陽市位於廣東省東南部潮汕平原上,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地處東經115°36′——116°37′39″,北緯22°53′——23°46′27″。
安樂村
庵後村
鰲頭村
鰲江鎮
北良村
北門社區
白塔鎮
半洋村
北河村
北溪村
北坑村
白塔村
邦莊村
北星村
白坑村
北村
祠堂村
長嶺村
赤岸村
赤步村
車田村
長灘村
赤岩村
粗坑村
赤洲村
赤二村
赤山村
長青村
東山街道
大圍村
大西村
東門社區
東郊社區
頂六村
東寨社區
大寮村
大瑤村
東倉村
東洲村
東寮村
東星村
登崗鎮
地都鎮
東光村
第四村
大嶺下村
第二村
東園鎮
大新村
大溪鎮
大鹿村
東新村
第三村
第五村
大園村
東聯社區
大同社區
大豐村
東隴鎮
大潭村
東門村
東福村
點埔村
東隴村
東埔村
典詹村
東港村
東湖社區
趙埔村
東港鎮
頂深水村
鳳林村
鳳聯村
鳳港村
鳳光村
汾水村
鳳北村
分水村
高湖村
港畔村
廣南村
港口社區
高明村
港尾村
古塘村
溝邊村
桂東村
觀音山村
關山村
關西村
官路村
古份村
厚洋村
華誠社區
何厝村
紅坡村
後寮村
湖濱社區
黃崗村
河田村
後湖村
惠城鎮
湖美村
後王村
後山村
後池村
京北社區
進賢社區
尖山村
金溪村
揭西縣
甲埔村
解放路社區
金東村
客洞村
坎頭村
葵潭鎮
爐頭村
籃兜村
龍砂村
劉畔村
龍嶺村
龍躍村
嶺仔村
隆江鎮
梅雲社區
梅雲街道
棉湖鎮
廟角村
馬南山村
南門社區
南厝村
南洋村
彭林村
中聯村
樟樹下村
周田鎮
寨一村
浦東社區
埔上村
埔尾村
坪上鎮
普寧市
群光村
岐山社區
岐寧社區
橋頭社區
錢坑鎮
前湖村
前埔村
榕華街道
榕東街道
榕城區
石洋村
石牌村
上林村
石峽村
石田村
水寨村
湯前村
潭溪村
塔兜村
湯壩村
塔頭鎮
塘邊社區
圍頭村
五新村
沃角村
西陳村
西馬街道
新陽社區
夏橋村
西關社區
下義社區
仙橋街道
巷畔社區
西頭社區
新亨鎮
下坡村
新圍村
新寮村
新市村
錫場鎮
西洋村
下壩村
新安社區
溪東村
新東村
西溪村
新風村
西塘村
象湖村
溪西鎮
西嶺村
永革社區
永安社區
玉聯村
雲路鎮
月城鎮
玉湖鎮
月山村
院前村
圓山村
月湖村
竹林村
中山街道
珠坑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