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三棒鼓

湘西三棒鼓

三棒鼓又名花鼓,是流行在湘鄂西龍山,來鳳一帶的一種古老的地方曲藝。表演一般只3人,1人打鼓,1人敲鑼,1人拋刀耍棍,亦有兩個隊或三、五個隊聯合演唱的。其內容豐富,道具輕便、不擇場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茶樓酒肆,隨時隨處皆可演唱,深受民眾歡迎。

簡介

湘西三棒鼓,是湘西民間藝人口唱、手舞、足敲即興表演的一種絕活。男女老少參與,及至展示個人的思維靈敏、手藝精巧、口詞清晰、眼光靈犀、腳步輕捷、動作嫻熟、效果和諧;

表演三棒鼓,多以個人為主,也有兩人、三人或更多的和群表演;藝人獨角演唱時,擺開一個鑼鼓架,小鑼掛在鼓架的下面,用腳踏著鑼槌的牽引繩敲打鑼面,兩隻手舞弄三支鼓棒,分別朝上拋出,藉助鼓棒下墜,用手接住擊鼓,再次拋出,循環往復;兩人以上集結表演,由一人專敲鑼鼓,其餘的盡顯技藝,唱腔有詞有聲,或即興而作或編寫後演唱,句式為五五七五句式,一、二、四句壓韻,第三句與一二四句壓韻不壓韻均可,每句唱詞為一個樂句,配以鑼鼓,其表演輕便快捷,不擇場所,身形技藝融合一體,深受人們青睞,在都市、民間廣泛傳承。

歷史

三棒鼓,唐代稱三仗鼓,約於明代傳入本境,並逐漸成為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每年春節,藝人們結伴走村串寨拜年,表現對象不分貧富,戶戶必到。如遇貧寒之家,表演者將別家贈送的禮品相送,意在人人過節歡喜。充分體現出土家人熱情好客,心地善良的民族性格。對加強民族間團結有一定的作用。三棒鼓 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一人擊鼓唱詞,一人鑼鼓配樂,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長一尺,舞者左右 各執一根,將另一根拋在空中,左右開弓,擊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藝。鋼刀在空中歡跳,銀光閃閃,左右穿梭。技藝高強者,突然把刀拋得及高,來一個騰空飛腳,轉身外擺,繼續接刀上拋,令人眼花繚亂,不禁稱絕。打三棒鼓,通常有“鬧春耕”、“收割打場”、“慶豐收”、“拜年節”四套,分“鯉魚跳龍門”、“玉女穿梭”、“板岩漂灘”等項目。打三棒鼓技巧性強,表演時需高度集中,用力適當,貫通一氣,並與演唱者默契配合。

新發展

三棒鼓現今有了新穎發展,道具由三個鼓棒發展到尖刀、魚叉、鐮刀、斧頭,極致驚險刺激,也有的用以花朵、沙袋作秀。表演場所也由田頭地角街頭路口搬上了舞台。2007年,三棒鼓列入了湖南省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