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文廟

湄潭文廟

湄潭文廟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曾是浙江大學西遷貴州時的辦學地點之一。1989年,對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湄潭縣文廟進行全面維修。1990年在維修後的大成殿及東西兩廡舉辦浙大西遷歷史文物展覽,展出各種文物和資料500多件。 展覽分為“漫漫西遷路”、“遵湄辦學史”、“竺公風德頌”、“求是群芳譜”、“今日求是園”、“湄杭情意深”6個部分。

基本信息

文廟簡介

湄潭文廟湄潭文廟
湄潭文廟,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天啟二年(1622年)被焚,五年重建;清鹹豐九年(1859年)再毀於兵亂,同治十年(1871年)再建。光緒四年(1878年)擴建,上漆飾金,遂成規模。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其原有建築包括影壁牆、狀元橋、月池(或泮池)、欞星門、節孝祠、鄉賢祠、名宦祠、大成門、南北廡、明倫堂、鐘鼓樓、大成殿和崇聖祠等。歷經近400年歷史的變遷,現在我們看到的湄潭文廟,只剩下大成門、南北廡、鐘鼓樓、大成殿、崇聖祠,總占地面積約1600平方米。整組建築座東向西,平面呈豎長形,順後城坡山勢,次第升高,層層迭上,將每棟建築沿一條中軸線對稱地分別建於五級平台上。

1940年,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湄潭、永興辦學,將湄潭文廟用作其分部辦公室、圖書館、公共課教室、部分教師和留學生宿舍等。1944年10月,中國科學社年會在此舉行,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到會致辭,會上宣讀論文39篇;1945年,中國物理學會貴州區年會先後四次在此召開,宣讀論文50餘篇。新中國成立初期,被闢為湄潭縣圖書館。1984年開始對其進行全面維修。1990年7月,在其中建成“湄潭縣浙大西遷歷史陳列館”,迄今已接待來自國內外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觀者達200多萬人次。

1982年9月,湄潭縣人民政府將湄潭文廟公布為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又將其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作為湄潭浙江大學舊址之浙大辦公室、圖書館舊址,湄潭文廟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至2013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400多萬元再次對其進行了全面修繕。

湄潭文廟是湄潭縣境內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組古建築之一,其中精巧的木雕和石刻不可多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豐富,具有較高的科學、歷史、藝術等多種文物價值。尤其是浙江大學西遷湄潭辦學期間,將湄潭文廟用作分部辦公室、圖書館等的那段歷史,更為其賦予了特殊的內涵和意義。

湄潭文廟與浙大

1937年夏秋,日本帝國主義將侵略戰火瀰漫我中華半壁河山。地處東部淪陷區的浙江大學師生在著名地理氣象學家、教育家竺可楨率領下,懷著“教育救國、科學興邦”的理想,踏上史無前例的漫漫西遷之路。他們穿越江南六省,駐足九個地方,行程五千多里,歷時兩年多,最終於1940年初抵達貴州遵義、湄潭、永興,並在此堅持辦學七年,譜寫了一部偉大的“文軍長征”史。

在那國難當頭、戰亂頻仍、物質生活極其困難的歲月,竺可楨倡導“求是精神”,使浙大匯聚了一代知識分子的精英,他們胸懷報國之志,力克千難萬險。流離播遷不廢學業,身陷危難不忘救國。以破廟陋室棲身,以桐油青燈相伴,以朴衣素服蔽體,以簡餐淡食果腹。不僅顯示了中國知識分子的錚錚鐵骨,朗朗神韻,更是創造了累累教學科研成果,使浙大迅速崛起成為中國著名高等學府,享有“東方劍橋”的美譽。

浙大在遵義、湄潭,譜寫了中華教育史上一頁優秀而輝煌的篇章,是中華民族文化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為窮鄉僻壤的黔北山區,播下了現代科學文明的種子,對日後本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其功蓋過千秋,其澤惠及後世。

浙大西遷遵義、湄潭,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如李政道、程開甲、葉篤正等新一代蜚聲中外的科學巨子,同時匯聚和保護了一大批如蘇步青、王淦昌、談家楨、貝時璋、盧鶴紱等一代知識分子精英,為新中國成立後科學事業的發展儲備了一大批重要的人才資源。同時,浙大師生與遵義、湄潭人民相濡以沫、肝膽相照、共度時艱的情誼,也被世人傳為佳話,至今仍在延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