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體溫

健康人的(腋窩)體溫是在36-37.4℃之間,超出這個範圍,也就是發燒。38℃以下是低燒,39℃以上是高燒。

簡介

測體溫時,要先把體溫表上的水銀柱甩到35℃以下,用棉花蘸酒精擦拭消毒後再用。現在多數是把體溫表夾在腋下試溫,對昏迷的病人和較小的兒童可採用肛門測溫。
測腋下溫度時,要先擦去腋窩的汗,再把體溫表有水銀的一頭,放入腋窩中央夾緊,10分鐘後去處。測肛表時,先在肛表圓頭塗點油類以起潤滑作用,再緩緩插入肛門一寸半深,3分鐘後取出。肛門測問時,要用手扶著體溫表,以免打碎體溫表刺傷肛門。
體溫表數字時,應橫持體溫表緩慢轉動,取水平線位置觀察水銀柱所示溫度刻度。
體溫表用完以後,要用75%的酒精消毒。傳染病人用過的體溫表,更應該消毒。

參考資料:

怎樣給孩子測體溫?
測體溫是一項簡單操作,但如果不掌握方法也時常會出現一些差錯。怎樣正確的測量體溫呢?
在測體溫前,首先要看一看體溫計的水銀線是否在35℃以下,如果超過這個刻度,就應輕輕甩幾下,使水銀線降至35℃以下。使用腋下表時,要先將腋窩皮膚的汗擦乾,然後將體溫計水銀頭部放置於腋窩中間,使上臂緊貼於胸壁,使體溫計夾緊,測試時間不能少於5分鐘。看體溫表數字時,要橫持體溫表緩緩轉動,取與眼等高的水平線位置看水銀柱所至的溫度刻度。
使用口表測溫時,口表應在舌下留置3分鐘。嬰幼兒不宜使用口表,以免因哭鬧咬破口表而發生意外。使用肛表時,先將體溫計的水銀頭端塗一點甘油或其他油類,使之潤滑,然後慢慢插入肛門4~5厘米,留置3分鐘後取出。測時要用手扶住體溫表,防止破碎而刺傷小兒肛門。
體溫表用後要用酒精消毒,以備下次使用。
測體溫時要注意什麼?
測量體溫的方法不同,反映體溫的數值亦有差異。一般體溫計安放的部位有三處,通常所謂體溫是指口腔內舌下所測的溫度(稱為口溫),測量方法較簡單,但對有口腔炎症性病變、張口呼吸、煩躁不合作、體弱衰竭或於測溫前吃過熱食、喝過熱飲料的病人,則測量口溫就不妥或不夠準確。對於昏迷、抽搐的病人更有被咬斷體溫計的危險。此外口溫還受外界環境溫度的影響,如剛從寒冷的環境中進入而立即測口溫,則所測之數值可偏低。若將體溫計置於腋窩測量體溫 (稱為腋溫),方法簡便,不受飲水、進食、張口呼吸、不合作等影響,但是可受到出汗及環境溫度等因素的影響,而使所測之體溫不準確,如在寒冷環境中腋溫可偏低,所以必要時應由肛門測量體溫(稱為肛溫),則比較準確可靠。一般肛門溫度較口腔溫度稍高,而腋下溫度則較口腔溫度稍低(相差約0.3℃~0.5℃)。測量體溫時體溫計放置的時間長短也有一定的關係,時間太短,所測得的體溫值可偏低,一般須測5分鐘以上。
體溫測量不準確的原因有哪些?
測量體溫是判斷發熱的一項基本檢查方法,大概多數的媽媽都給自己的孩子測量過體溫。測量體溫的方法有三種,即腋下表、肛表和口表。腋下表為最常套用的測量體溫方法,適合於小兒使用。口表雖然較方便準確,但不適合小兒使用。肛表準確性高,測得結果比較接近體內溫度,但套用和消毒比較麻煩。所以小兒多採用腋下表測量體溫。
腋下表測量體溫的方法很簡單,多數人都會使用。但也有的家長在給孩子測量體溫時發生錯誤,引發一場虛驚。測量體溫不準確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在腋窩部測量體溫時未能夾緊體溫計,或測量的時間短,因此所測結果低於患兒的實際溫度。
第二,在測量體溫之前,沒有把體溫計汞柱甩到 35℃以下,或體溫計上的溫度仍為上次測量的溫度,因此所測結果常高於患兒的實際溫度。
第三,測量體溫時,體溫計附近有熱源,如放置熱水袋等,因此所測結果高於患兒的實際溫度。
這三點是測量體溫不準確的主要原因。孩子的爸爸媽媽,如果你們給自己的寶寶測量體溫,對所測結果有懷疑時,不妨檢查一下是否犯了以上錯誤。
正確使用腋下表測量體溫的方法是,先將體溫計汞柱甩到35℃以下,然後把水銀頭部放置於腋窩當中,使其夾緊。如果腋下有汗,應先將汗擦乾。腋下表測試時間為5分鐘。測後看汞柱所至的刻度,即為腋下表所測得的實際溫度。
怎樣使用半導體體溫計?
半導體體溫計是套用熱敏電阻作感溫元件測量體溫變化的。半導體體溫計與玻璃體溫計相比,具有較高的敏感度。
使用半導體體溫計時,應該注意正確的使用方法,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使用時體溫計一定要平放。使用前開關應該在“關”的位置,調整電錶面蓋上的調整器,使起刻線與指針重合。
第二,調整滿刻度,將右面開關轉到“滿”處,用“細調”電位器調整電壓,使指針與滿刻度線重合。
第三,將感溫元件良好地接觸被測部位,然後將右面開關由“滿”轉向“測”,電錶指針迅速移動,待穩定後即是被測部位的溫度指示值。
第四,測溫結束後,將右面開關由“測”轉到“關”,切斷電源,避免由於溫度低於最低刻度而引起電錶過載,影響精度,同時還能延長電池的使用期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