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字術

測字術

測字術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具有廣泛影響的算命術。所謂測字,就是用加減漢字筆畫、拆合字型結構的方式附會人事,進而推斷禍福凶吉的一種迷信活動。從表面上看,某個人的前程命運或者某件事的凶吉禍福都是從文字中來,實際上並不是那么回事。因為事實上漢字本身並不具備反映凶吉禍福的功能。靠漢字預測人生命運前程的測字只能說是古人不能正確認識漢字及其起源、發展、功能而陷入誤區的一種錯誤行為而已。

基本信息

起源

測字術測字術
古代人類創造文字元號是為了記載交流他們的思想情感,而不是為了預測他們的命運前程。拿漢字預測命運前程的做法也不是隨著漢字的創造而產生的,而在有了文字崇拜以後才產生的,特別是在漢朝符命讖緯泛濫成災的過程中才發展起來的。先秦之前的人們並不迷信漢字。從有關漢字崇拜的核心和前提--倉頡造字的傳說的早期記載來看,在文字崇拜之前的漢字並不具備什麼神秘的意義。比如《韓非子·五蠹》中說"倉頡之初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呂氏春秋·君守》中說"倉頡作書"。既然是這樣,測字者又根據什麼確定求測者的凶吉禍福呢?答案是從求測者手中騙取錢財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凶還是吉?是福還是禍?哪一種說法騙取錢財的可能性大就採用哪一種說法,也就是說,一個字怎么測取決於測字者怎么說了,求測者才會更信服並心甘情願地掏銀子。求測者信服不信服,除了看測得靈不靈外,還要看測字者說得巧妙不巧妙,合不合乎情理。

出處

比如《韓非子·五蠹》中說"倉頡之初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呂氏春秋·君守》中說"倉頡作書"。

謝石測字

關於測字術的真正創始人謝石的傳說很多,都是後來測字先生藉此做廣告的。此人生平,可以作這樣的認識:他本來在成都靠測字成名,後來到京城,受到徽宗賞識,封給他一個承信郎。這是個小官,但是對一個測字先生,有這樣的官銜卻可以聲名大振。後來北宋倒了台,南宋偏安臨安,謝先生又有機會接觸到了徽宗的兒子高宗趙構先生,不過這次可能忘了先替自己測一下,不但沒混到一官半職,反而被流放嶺南,最後可能客死他鄉了。
測字本來是過去知識分子之間的文字遊戲,成了預測手段之後,很快那些知識分子就接受了這種形式,在圈子內廣泛流傳,只是不以此為專職而已,這樣無形中就提高了測字的社會地位,使得它很快就在民間流行。

靈驗不靈驗

測字術測字術
關於靈驗不靈驗的問題,我們認為測字和其他的術數方式,比如算命看相一樣,從事這些迷信欺騙活動的人不但善於鑽機率的空子,還善於套用模糊語言,更善於察言觀色
先說機率的問題。機率是指事物可能出現結果的比率。有些事情的結果只有一種可能,測字者只要根據這種可能附會上些理論,煞有其事地解釋一番,人們乍一聽,還覺得果真是這樣。比如問生男生女的問題,因為只有兩種可能,被測字者說中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問行人也是一樣,要么回來,要么不回來。再看看模糊語言的套用。測字者在解釋時其言語往往很模糊,一般都不太肯定,既可以這樣理解,也可以那樣理解,更多的時候是採用大眾化的說法。比如問婚姻,測字者可能說比較美滿,但是有時候可能有口舌麻煩,這句話事實上可能適合於絕大多數的人。兩口子哪有從不拌嘴的呢?問行人什麼時候回來,測字者告訴你,快了快了,差不多半年之內就能回來,那么只要不超過一年,他的話也不能說錯了。再次,測字者善於觀察、揣摩求測者的心理。測字者測字前先要通過"班色"對求測者作一初步觀察,包括他的衣著、打扮、姿態、表情以至職業特徵,然後據此作出初步判斷,心裡就有了一定的底。緊接著在詢問過程中,測字者還有一套"扳腳"的伎倆,即通過套、哄、嚇、騙等手段使求測者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事都說出來,那么測字者就更有底了。對一些比較高明的測字者來說,他們還有一些高明的地方,那就是平時十分注意蒐集各種各樣的信息,據此來推斷某些事情的變化。因此也可以說,測字的功夫在測字之外。

相關傳說

關於巧妙不巧妙的問題,應該說通過它最能反映測字者的聰明才智了。不可否認的是,高明的測字者往往思維很靈活,具有比較高的創造性。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用發散思維的變通性、獨特性、流暢性的好壞來衡量創造性的高低。我們想如果讓那些高明的測字者做一下他的發散生成測驗,成績肯定不錯。因為測字要求他們要隨機應變、觸類旁通,絕不能墨守成規、固步自封。首先讓我們看一下測字者的變通性。吉爾福特所謂的變通性是指發散項目的範圍或者維度。範圍越大、維度越多,變通性越強。創造性高的人,其思維的變通性較強,他們在解決問題時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個"三"字問婚姻,常人想到的是"第三者"插足,測字者的斷語是"從一而終";兩人同持一個"立"字問科舉,測字者告訴他們一人能考中,一人將遇喪事而不能應試,理由是前者問時有人在旁邊站立,"立"加"人"為"位",後者問時有人汲水而過,"立"加"水"為"泣"。可以肯定地說,克服定勢與功能固著的消極影響是測字者的長項。

吉爾福特所謂的獨特性是指對問題能夠提出超乎尋常的、獨特新穎的見解。

測字者的有些測例的確令人佩服,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絕。一個"域"字問女友的情況,居然能拆出有"傾城傾國"的容貌("域"字可拆為傾斜的"土"、"或",此乃"城"、"國"之各一半);一個"一"字問父病,初測為"不行了(一者,生之盡,死之初)",繼而問其父屬相,得知丁丑年生,改測為"不死(牛加一畫為生)"。吉爾福特所謂的流暢性是指單位時間內發散項目的數量。創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時間內想出數量較多的項目,亦即反映迅速而眾多。測字要求測字者的反應特別快。一個關於明朝及崇禎皇帝的命運的測例足以讓人體會到測字者思維的流暢性。據清朝文人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記載,明朝末年,朝政日非,民不聊生,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崇禎皇帝坐臥不安。他打發了一名宦官微服出訪,打探民情。宦官路遇一位測字者,就說了"友"字問國事,測字者告訴他"此字不佳,反賊早已出頭了",宦官聽了忙改口說"不是朋友的友字,是有無的有字"測字者接著說:"此字更為不祥,有字是大字掉了一半,明字去了一半,大明已去了一半,此乃亡國之兆也。"宦官見難不到他,於是又改口說"不是有無的有字,是申酉的酉字",測字者不慌不忙地說"此字更是不佳,天子貴為至尊,至尊已經斬頭截腳"。雖然說測字者是據事而測,明朝即將滅亡的結論他從民不聊生、政治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的大背景中早已得出,在這裡他只要和宦官所給的字附會上即可,但是三個同音不同義的字要解釋的一樣,難度還是比較大,測字者能夠快速恰當地說出,足見其反應之敏捷。

如何認識

最後談一下合乎不合乎情理的問題。合乎不合乎情理取決於求測者相信不相信測字者的那一套理論。過去中國人普遍對漢字持崇拜態度,相信漢字當中蘊含著神的旨意,它能夠預示、主宰和改變人生命運發展的軌跡。如果沒有對漢字的頂禮膜拜,測字這種方術也就不可能產生,人們也就不會把自己的前程命運託付給漢字這種文字元號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