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

清華簡

清華大學於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戰國竹簡,被稱為“清華簡”。經碳14測定證實,清華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小說]的,簡的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包括少數殘斷簡),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為數較多。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們有助於了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

基本信息

文物簡介

清華簡清華簡

正如王國維所言,“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現”。2008年7月,一位校友向清華大學捐贈了2388枚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竹簡上記錄的“經、史”類書,大多數前所未見,曾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專家組組長的李學勤教授評價說,“這將極大地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面貌,價值難以估計”。

這批竹簡是由清華大學校友捐贈搶救,於2008年7月15日被運到清華大學的。校方立即組織專家,用3個月時間對它們進行了清理保護。據清理,清華簡中整簡的比例很大,而且簡上一般都有文字。簡的形制多種多樣,最長的46厘米,最短的10厘米左右。簡上的墨書文字出於不同書手,風格不盡一致,大多精整清晰。有少數簡上還有紅色的格線,即所謂“朱絲欄”。

受清華大學委託,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清華簡無字殘片樣品做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校正的數據是:公元前305±30年,即相當戰國中期偏晚,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一致。

入藏

保護

2008年7月15日,裝載著竹簡的塑膠箱通過海關抵達清華大學,一開箱大家就聞到一股刺鼻的化學藥品氣味。據介紹,竹簡在流轉海外的過程中,持有者大概為了賣個好點的價錢,用竹片把竹簡托起來,但是他們用的竹片沒有經過消毒處理,搞得竹簡上全是霉點。其後,專家們用最小最軟的畫筆洗掉霉點,把竹簡泡入無菌蒸餾水裡。在校方的支持下,還為竹簡建起了恆溫恆濕的保藏室。

2008年10月14日,由11位專家組成的鑑定組得出結論:竹簡的年代為戰國中晚期,內容大多為前所未見的“經、史”類書。

“清華簡”拍攝存檔“清華簡”拍攝存檔

為了印證這一論斷,2008年底,北京大學加速器質普實驗室、第四紀年代測定實驗室,對這批簡中的無字殘片標本進行了AMS碳14年代測定,經樹輪矯正後,得到的數據為公元前305加減30年,即戰國中晚期之際,與由古文字學觀察的結果基本一致。

另外,專家還請清華大學分析中心對竹簡殘片的含水率做了測定,結果是400%,這是曾經在水中浸泡千年才有的結果,現代人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李學勤說:“我們大膽猜測一下,如果這批竹簡出自湖北,它的製成年代是在白起伐楚(公元前278年)之前。”

拍照

在鑑定會上,專家們就提出了緩脫水,快拍照的建議。對竹簡拍照,最關鍵的是儘可能清晰準確地表現簡的原來狀貌,但在不脫水的狀態下,要拍出不變形的照片,卻是很大的難題。為此,專家與清華美術學院的攝影家們反覆試驗,終於達到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通讀

拍照後,專家們將簡的數碼照片投影於牆壁上,一枚一枚地依次試讀。這樣的讀法有兩個不能迴避的問題,一個是這批竹簡久已散亂,大多數失去了原來的次序,折斷的也沒有拼合起來;另一個是竹簡上的戰國文字,久已失傳,解讀起來有很多障礙。

不過,專家們就像玩拼圖一般,根據竹簡長短,編繩位置,版式,字型和字元間距,竹簡內容等對各種信息進行了綜合分析,終於在竹簡中找到了至少63篇書。

釋讀

自2009年9月以後,專家們根據已經選定的9個篇目,分頭釋讀。每周,他們都要在研究所內開兩三次研討會,對釋讀成果進行匯報、討論。“簡直是琳琅滿目、目不暇接,”劉國忠說,“這些竹簡中蘊含的內容豐富得超乎想像,甚至連竹簡上的書法都堪稱賞心悅目”,工作簡直成了一種享受。

鑑定

清華簡清華簡

2008年10月14日,清華大學邀請了李伯謙、裘錫圭等11位專家對這批竹簡進行觀察鑑定,專家一致認為,這批戰國竹簡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物,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前所罕見的重大發現,必將受到國內外學者重視,對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等許多學科將產生廣泛深遠的影響。

通過專家大致瀏覽,可以確定:

第一,這批簡的性質是書籍。大家了解,已經發現的戰國竹簡(還有帛書),總的來說可以分成書籍和文書兩大類,還有多見的遣策,即隨葬物品的清單,也可附於文書類中。清華簡初步觀察都是嚴格意義的書籍,沒有找出文書以及遣策。與這批竹簡同來的,還有一件漆木容器的殘塊,上有美觀複雜的彩繪圖案。經過試行拼合,顯示可能是原來貯放竹簡的書笥。在一塊殘部的側面,貼上著一小段竹簡,簡上有字可以辨識,這加強了容器與簡相關的可能性。

第二,這批簡中的書籍大多與歷史有關。如果按照傳統的四部分類,有的屬於經部,但其內涵仍是富於歷史價值的。這與過去發現的戰國竹簡書籍,如著名的郭店楚簡、上博簡以儒、道著作占多數不同。作為隨葬的書籍,總是和墓主的身份與愛好有一定關係的,比如說1972年出土的銀雀山漢簡主要是兵書,墓主顯然是位軍事家。

鑑定鑑定

第三,這批簡里有《尚書》。《尚書》本為古代歷史文獻的彙編,列於經典,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據。秦代焚書,禁止《詩》、《書》、百家語,《尚書》大多佚失。清華簡中已發現有多篇《尚書》,有些篇有傳世本,如《金滕》、《康誥》、《顧命》等,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見的佚篇,在傳世本里沒有,或雖見於傳世本,但後者是偽古文,如《傅說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獻引用過的《說命》,和今天流傳的《說命》偽古文不是一回事。

清華簡還有一項重要內容,是一種編年體的史書,所記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戰國前期,與《春秋》經傳、《史記》等對比,有許多新的內涵。特別是這種史書體裁和已看到的一些文句,都很像《竹書紀年》。清華簡中的《尚書》和類似《竹書紀年》的史書,對於歷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內容

第一輯

2010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出版,2011年1月5日,首批成果正式發布,包括9篇文獻,包括《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和《楚居》。其中,《尹至》、《尹誥》兩篇述夏末商初之事,《程寤》、《保訓》、《耆夜》三篇內容屬商朝末期,《金縢》、《皇門》、《祭公》為周朝史事,而《楚居》講述了楚國歷史。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認為首批文獻有五大學術貢獻:重現了《尚書》及類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學術史上長期爭論的疑難、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詩篇、復原了楚國歷史及地理、提供了古文字特別是楚文字研究的珍貴材料。

第二輯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收入了一部已經失傳2300多年的歷史著作,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將之命名為《系年》。《系年》一共有138支竹簡,全篇共分為23章,記錄了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其中有許多事件不見於傳世文獻,可能對《左傳》、《國語》、《史記》等典籍有訂正作用。

第三輯

《傅說之命》三篇:簡文長約45厘米,有三篇,共24支。《傅說之命》是《尚書》的一部分,然而它與東晉時梅賾所獻的孔傳本古文《尚書》中的《傅說之命》內容全然不同,清華簡《傅說之命》的出現,和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第一輯中刊出的《尹誥》即《鹹有一德》一樣,確證了傳世孔傳本為偽書。

《周公之琴舞》:簡長45厘米,共17支,是一組樂詩,由十篇頌詩構成,這是與《大武》結構相仿的樂詩,以周公還政、成王嗣位為其內容。

芮良夫毖》:簡長44.7厘米,暫定為28支簡。儆戒性質的“毖”詩,是刺譏時政的政治詩。

《良臣》:簡長約32.8厘米,共11支,簡文通篇連貫書寫,主要記述黃帝以至春秋著名君主的良臣。

《祝辭》:是一篇巫術色彩濃厚的簡文,其中記錄了一些古時巫術咒語,比如遇到失火、溺水等情況時,口中念什麼咒語。

《赤鵠之集湯之屋》:簡長45厘米,共15支,簡文引人注目的特點是有濃厚的巫術色彩。

第四輯

2014年1月7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公布,整理出《筮法》《別卦》和《算表》3篇文獻。

其中的《算表》距今已有2300多年歷史,堪稱最古老“計算器”,可計算乘法、除法以及開方,填補了我國先秦數學文獻的空白。

第五輯

2015年4月9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公布,共整理出六篇戰國竹書。

《封許之命》語詞、文風與西周文獻、冊命金文非常接近;武王在位時間較短,成王時期似更具備客觀條件進行大規模分封;周王的賞賜物可分為玉器、秬鬯、車馬與車馬器、薦彝四類,其中金文禮器名稱特別有價值,可與青銅器自銘對照作深入研究。

《厚父》敘事與大盂鼎頗為相似,反映出的周初重德的思想與當時文獻亦相符合,其民本思想較周初似有所發展。

《命訓》與《度訓》、《常訓》全篇為論體,非常引人注目,所反映的天道、人道思想過去多認為見於東周以後。

《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兩篇記載伊尹事跡,但主體還是在記言,應更接近道家類文獻,與《赤鳩》更接近小說家不同,反映思想可能與早期道家君人南面之術有關。

《殷高宗問於三壽》則與戰國諸子學說諸家夾雜的特點相符合。

第六輯

2016年4月16日,《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出版,整理了5篇文獻,記錄了春秋時期鄭國、齊國、秦國和楚國的歷史。

《鄭武夫人規孺子》簡,提到了鄭國的鄭莊公。根據現有文獻推測,武公在衛國居住可能是在嗣位之初。

《鄭文公問太伯》則記錄了鄭國公族太伯規誡文公的言辭。學界一般認為鄭桓公早卒,鄭國東遷實際是從第二代國君鄭武公開始,而《鄭文公問太伯》則明確記載鄭桓公就已經“獲函、訾”、“克鄶”,開始東遷啟疆的進程。在他看來,這一記載揭示了兩周之際鄭國開國的真實面貌,也將為春秋早期歷史的研究帶來新的突破。

《子產》則是“論文”,它是關於鄭國名臣子產道德修養及施政業績的論說。全篇可分為十個小段,從聖君如何利民自勉,做到君民相互信任,講到子產執政,如何“自勝立中”“助上牧民”。文章有較強的思想性,體現濃厚的儒家氣息,可見孔子稱子產為“古之遺愛”,確有淵源。

《管仲》是一篇闡述治國之道的論文,與齊國歷史有關,通篇以齊桓公與管仲問答的形式展開,共十二組問答。

《子儀》記述秦、楚史事,講述秦晉餚之戰後,秦穆公汲取教訓,為對抗晉國,轉而謀求與南方的楚國聯盟,釋放長期囚禁在秦國的楚國重臣申公斗克(字子儀),舉行隆重的典禮將其送回楚國,以此向楚成王示好。

簡文敘述的便是穆公送行時的種種情節,穆公和子儀的外交辭令多以詩歌和譬喻的形式,表達了秦楚勠力同心的合作意願,這些語言也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第七輯

2017年4月23日上午,清華簡研究團隊還發布了清華簡的第七輯整理報告。清華簡”第七輯共四篇,均為傳世文獻未見之佚籍,記載了春秋戰國史事。分別是《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越公其事》其中,前三篇主要記載晉國歷史。《子犯子餘》和《晉文公入於晉》皆以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耳為主角,記載重耳早年流亡在外,藉助秦國力量返國,以及重耳歸國後整頓內政,一戰而霸的史事。晉國自昭公以後,公族式微,國政落入六卿之手。《趙簡子》系范獻子與成鱄對趙簡子訓導勸誡的文辭,其中還提到國君以儉得政、以奢失政的道理。

《越公其事》是本輯最為重磅的一篇,全篇共75簡,共分為十一章,詳細敘述越王勾踐兵敗後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依次實施好農、好信、征人、好兵、飭民“五政”,重新崛起,最終滅吳的經歷。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認為,這四篇簡文豐富了古代史學資料,有助於探討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書編撰和史學發展狀況。其中,《越公其事》與《國語》中《吳語》和《越語》皆以勾踐滅吳為主題,整體結構大致相似,但敘述過程有詳略,所表達主旨也各有不同,這一方面說明它們有相同的史料來源,另一方面也說明其在流傳過程中有不斷變化的趨勢。

此外,傳世文獻中對“五政”的說法,大致與本篇類同,可見這些治國方略與治世思想,皆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價值

發現周文王遺言

清華簡經過精心的清理保護、初步釋讀及研究工作,最終確定這批“清華簡”共為2388枚;在清華簡發現的一些內容珍秘,在歷史上久已失傳。其中,整理出來的第一篇簡書為《保訓》。

《保訓》全篇一共有11支簡,每支22-24個字,其中第2支簡上半殘失,還沒有找到,不過篇文大體已經齊全了。這些簡有一個特點,是簡的長度只有28.5厘米,字型也有點特別,所以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這篇文章記載了周文王臨終對其子武王的遺言,裡面講到堯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傳說,過去沒人知道。文王想用這些史事給太子灌輸一個思想觀念——“中”,也就是後來說的中道,說明《保訓》的思想與之後的儒學有共通之處。

首次發現武王樂詩

據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耆國在商朝時是一個離商都朝歌不遠的小國。在宋朝前,人們一直認為是周文王時代伐耆,宋朝之後對這個問題出現爭論,有了武王伐耆之說。一直以來這兩種說法誰都沒有獲得充分證據。

經釋讀“清華簡”上一篇周武王時的樂詩,為“武王伐耆說”找到了證據。簡上記載了周武王8年,征伐耆國得勝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飲至”典禮,有武王、周公、畢公、召公、辛甲、作冊逸、師尚父等人,典禮中飲酒賦詩,作者已知有武王和周公。

李學勤表示,這些竹簡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意義,特別是秦代以後,樂詩已經全部亡佚,這一發現更顯重要。

古文《尚書》重見天日

9篇古籍“隱藏”在100多枚戰國竹簡中,許多內容系首次為今人所知。《尹誥》真本出土,意味著時隔兩千多年之後,真正的古文《尚書》首次重見天日。

《尚書》位於六經之首,是夏商周三代各種重要歷史文獻的彙編,是研究古史最重要的依據之一。“清華簡”中已發現多篇《尚書》,這次發現的《金縢》等有傳世本,但文句多有差異,甚至篇題也不相同,更多則是前所未見的《尚書》佚篇。

除《尚書》外,“清華簡”中還包含有類似《竹書紀年》的編年體史書,所記歷史上起西周初,下至戰國前期,記載了很多《左傳》、《春秋》、《史記》等未有的史事。有學者指出,清華簡中的古文原本《尚書》與編年體史書等重要典籍的發現整理,將有可能重寫中國上古史。

《楚居》

“季連初降於騩山,抵於穴窮。前出於喬山,宅處爰波。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處於方山,女曰妣隹,秉茲率相,詈胄四方。季連聞其有聘,從及之盤,爰生郢伯、遠仲。毓徜徉,先處於京宗。穴酓遲徙於京宗,爰得妣癘,逆流哉水,厥狀聶耳,乃妻之,生侸叔、麗季。麗不從行,渭自脅出,妣癘賓於天,巫烖賅其脅以楚,抵今曰楚人。至酓狂亦居京宗。”

嵩京,洛陽的別稱。因嵩山在其東南,故稱。《魏書·李平傳》:“嵩京創構,洛邑俶營,雖年跨十稔,根基未就。”

宗京就是嵩京,盤庚曾定都於西毫也就是今天的偃師,所以盤庚就是在嵩京附近的。季連的後代遷徙到嵩京洛陽娶了西毫盤庚之女。今天洛陽伊川縣仍然有座著名的“荊山”是個旅遊勝地,伊川有條叫伊川河的河流,伊川河逆水而上就是盤庚定都的偃師了。這正符合了逆上汌水,見盤庚之子這句話反映的地理位置關係啊。季連族在熊狂時還沒有遷徙到丹陽,到熊狂的兒子熊繹才被封到丹陽。所以楚原本是從鄭州遷洛陽再遷丹陽的。

再證《尚書》系偽本

2013年1月5日,清華簡最新研究成果在京發布,其中《傅說之命》三篇與東晉時期古文《尚書》中的《傅說之命》內容完全不同,由此證明東晉文人梅賾所獻的孔傳本古文《尚書》系偽造。

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獻,分別是《傅說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辭》及《赤鵠之集湯之屋》。這是自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以來,清華簡所出的第三批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保訓

清華簡清華簡

《保訓》全篇一共有11

支簡,每支22-24個字,其中第2支簡上半殘失,還沒有找到,不過篇文大體已經齊全了。這些簡有一個特點,是簡的長度只有28.5厘米,字型也有點特別,所以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

釋文:(據《中國史研究2009年第3期》,李學勤《清華簡<保訓>釋讀補正》)

惟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歷,恐墜寶訓,戊子,自靧水,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壹甚,恐不汝及訓。昔前人傳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終,汝以書受之。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乃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茲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嗚呼!發,祗之哉!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唐,祗備不懈,用受大命。嗚呼!發,敬哉!朕聞茲不舊,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備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敬哉,勿淫!日不足,惟宿不詳。”

2008年出土的經碳14檢測,確認抄寫於周朝晚期之戰國時代的文物遺存竹簡,保存於清華大學,稱為《清華簡》,距離周文王姬昌逝世750年,承傳而記載有:“惟王五十一年(對應為公元前1055年,乾支為丙戌年八月,文王在周邦主位五十周年。譯者注)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墜,寶訓。戊子自寅,己丑、昧爽。……,(王)若曰:‘發,朕疾適甚,恐不女及。’”其中之“女”通“汝、你”,而“鬲”通“膈”“隔”,體內衰弱失衡紊亂、胃氣逆行打膈、阻隔,傷及心血循環,疾病名。周文王姬昌臨終前,對其子武王名發遺囑,稱為《寶訓》之證據。

周文王“訓:昔前人傳寶,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勿念終。女以著受之,欽哉勿淫。昔舜舊作小人,親耕於歷丘。恐求中,自稽厥志,不違於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遠邇。乃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鹹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於呼祗之哉!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微志弗忘,傳貽子孫。至於成湯,祗備不懈,用受大命。於呼發,敬哉!朕聞滋不舊,命未有所延。今女祇備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爾;身受大命。敬哉毋淫。”

譯意為:昔時,前人承傳寶貴技藝是傳授給同行同理想的有道德人。今我的疾病確實病重,恐怕我著作之《周易》“朕聞滋不舊”,即“新聞”之中道易理信念,已經不能在我生實現了。發兒,你雖然不嫻熟筮占、觀象技藝,但可以我著作現成受用之,像先輩聖賢那樣欽佩套用中道易理,不可淫失。

從前,虞舜還是故里平民百姓的時候,親力耕作於歷丘地方。滿懷惶恐、誠信乾 卦為太陽、上帝“赫赫在上”而堅持不懈追隨探究之虔誠情感,求證、充實、鞏固天地自然屬性臧於伏羲氏始創陰陽八卦之中道象、數、易理,“明明在下”,確立了名曰《連山》易與天地準的實用系統理論、禮儀。虞舜自己厥盡全力修行勵志考證順就易理,符合天地自然四時變化和社會人事管理套用的實際,不違背、不辜負庶民百姓的諸多願望而為民眾服務。因而易理禮儀德行像陽光輻射布施,影響擴展到上至達官高層、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小人物,以及遠近四面八方。“求中”易理的提升完善,近乎和合實際之套用,準確預測、測算陰陽“四時”之萬事萬物,人們感覺順便認可而沒有擾民。虞舜既得中道易理,雖說還是伏羲氏之易道不易,實際易道內容外延充實,與時偕行,提升有民望,而使虞舜智慧名譽四播,身份逐漸滋長具備唯一允許大任的必然性。虞舜攝政期間,小心翼翼,堅持不懈套用陰陽八卦“中”道,闡述、實踐帝堯之陽━乾 言,降旨衍化於人民社會文明治理,德化盛行。同道志合,帝堯賞識舜,決定任用虞舜繼承世系皇權。

不僅於此呵。從前,殷商成湯之上六位祖先,名稱甲微,憑藉伏羲氏傳統文化易學和虞舜“恐求中”所著作《連山》易,衍變推導出“中”道易理之《河圖》序系統,布施於當地民眾受益,得以套用易理謀略發動和領導民眾為其父仇報復“有易”,至使有易屈服認罪。地道《河圖》序是天道的互相變易,天地陰陽和諧歸中,對陰陽八卦傳統文化中道易理沒有損害,乃成為後來商朝作為國法、禮儀理念、曆法,推行《歸藏》易《河圖》序系統。是甲微著作,且念念不忘遺傳給子孫,至於成湯之恭敬備用不懈中道易理,指導“商革夏命”成功,得有天下。

呼籲發兒要敬佩致學舜、湯那樣套用中道易理。我著作《周易》滋益了新聞內容,以姬家宗族史料、朕親身經歷之益損訓戒為素材,遵照“卦變”規則,嵌入卦象,因陷困於羑里監獄惡劣環境而隱寓、比擬繫辭。但中道易理本質並沒有延長。今你恭敬不懈備用《周易》新聞之中道易理,足夠你遇到所有事情理由之套用,也無須刻求你具體操作其技藝,關鍵是要領導革命成功,實現“身受大命”,治理天下。恭敬從命,謹慎行呵!

(耆)夜

這篇簡一共是14支,每支25至29字不等。在其最後一支簡背寫有篇題是“(耆)夜”。據簡文系國名,即傳世古書中的“耆”,也寫做“黎”、“”或者“飢”、在今山西東南的壺關(或說黎城)境內,“夜”則是與飲酒禮儀有關的詞。

釋文:

(耆)夜

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還,乃飲至於文太室。

畢公高為客,召公保奭為夾,周公叔旦為主,辛公[言泉]甲為位,作策逸為東堂之客,呂尚父命為司正,監飲酒。

王夜爵酬畢公,作歌一終曰《樂樂旨酒》:“樂樂旨酒,宴以二公。紝夷兄弟,庶民和同。方壯方武,穆穆克邦。嘉爵速飲,後爵乃從。”

王夜爵酬周公,作歌一終曰《輶乘》:“輶乘既飭,人服余不胄。徂士奮刃,殹民之秀。方壯方武,克燮仇讎。嘉爵速飲,後爵乃復。”

周公夜爵酬畢公,作歌一終曰《贔贔》:“贔贔戎服,壯武赳赳。謐精謀猷,欲德乃救。王有旨酒,我憂以[風孚]。既醉有侑,明日勿慆。”

周公又夜舉爵酬王,作祝誦一終曰《明明上帝》:“明明上帝,臨下之光。丕顯來格,歆厥禋盟。於飲月有盈缺,歲有歇行。作茲祝誦,萬壽無疆。”

周公秉爵未飲,蟋蟀躍降於堂,(周)公作歌一終曰《蟋蟀》:“蟋蟀在堂,役車其行。今夫君子,不喜不樂。夫日□□,□□□忘。毋已大樂,則終以康。康樂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方方。蟋蟀在席,歲聿雲莫。今夫君子,不喜不樂。日月其邁,從朝及夕。毋已大康,則終以祚。康樂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懼懼。蟋蟀在舍,歲聿雲□。□□□□,□□□□,□□□□,(從冬)及夏。毋已大康,則終以懼懼。康樂而毋荒,是惟良士之懼懼。”

第四次研究成果

《算表》為我國最早實用算具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介紹,《算表》由21支竹簡組成,其中17支保存完整,另有4支入藏時已有些殘缺,不過根據分析研究,可以對殘缺部分的內容進行補全。

李學勤說,經過研究發現,該《算表》不僅可以將複雜的乘法轉變為簡單的加法,還可用於除法運算和開方運算。利用這套《算表》,不僅能夠快速計算100以內的兩個任意整數的乘積,還能計算包含分數“半”的兩位數乘法。計算功能超過了以往我國發現的“里耶秦簡九九表”和“張家界漢簡九九表”等古代乘法表。

全國數學史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郭書春介紹,經對同批竹簡的碳14測定及自身的文字特徵判斷,確定《算表》當撰成於戰國中期偏晚時,是目前所見到的我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同時也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

“《算表》形成於公元前305年左右,比此前發現形成於公元前200多年的里耶秦簡九九表還要早。”負責《算表》整理工作的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李均明告訴記者。

價值:郭書春認為,該《算表》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的空白,是目前所見到的中國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比目前能夠見到的古代十進制乘法表年代都早,在當時世界範圍內也是相當先進的,是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算表》為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傳統數學的一個高潮,而且是第一個高潮提供了佐證,使國內外否定中國古代數學成就的虛無主義態度不攻自破。

“八卦圖”系楚國卜筮工具

第四輯中還包括一篇題為《筮法》的文獻,記載了一種盛行於戰國時代楚國、不同於《周易》的卜筮方法。

據李學勤介紹,這篇文獻保存良好,沒有明顯缺損。在2008年入藏清華時就發現,該竹簡全篇大部仍維持原來成卷的狀態。記者了解到,清華簡由於年代久遠,又因保存於地下,竹簡大部分都散斷。正因為如此,《筮法》的成卷狀態非常難得,更為難得的是,該卷竹簡都有次序編號,為內容的整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筮法》全篇文字分欄書寫,並且附有插圖和表格,體例猶如一幅帛書。簡文詳細記述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包含大量以數字卦表現的占例。數字卦的形式與天星觀、包山、葛陵等楚簡中的實際卜筮記錄一致。

三篇文獻中另一篇題作《別卦》,形制較小,本來是有8支,但是有一支缺失。該組竹簡沒有序號排列,也無背部的印痕可作參考,只能根據內容進行排序。

價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教授認為,《筮法》中有將八卦分置八方的掛點陣圖,在迄今所見《易》圖中是最早的。其中八經卦的卦名類同於《歸藏》。這為先秦三《易》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線索。

此外,《別卦》文獻記載了六十四卦卦名,對於《周易》卦象、卦名、卦序以及經卦的衍生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研究人物

人物簡介

李學勤,1933年生於北京,1951至1952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等,並任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等多所國外名校的客座教授以及多所國內高校的兼職教授。

現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教授、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歷史學科評議組組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人物語錄

“第三次重大發現”

李學勤李學勤

“清華簡”讓我們發現了成批的先秦“秦王焚書”以前傳統文化的典籍,這些都屬於經史類典籍,包括《古文尚書》。此前,我們成批出土的都是諸子百家的,經史類的還屬於第一次。當年王國維曾

提到“自漢以來中國學問上之最大發現”有兩次,“一為孔子壁中書,二為汲冢書”。而此次清華簡的發現意義不亞於這兩次,可以稱為“第三次重大發現”。

從內容上來看,不光有《尚書》,《詩》、《禮》、《樂》的材料都有。“詩書禮樂”是流傳了2000多年的經典,而“清華簡”中的這些內容是我們即使過了多少年也會常討論的。從此次清華簡發現的部分《尚書》內容來看,見於《十三經註疏》中的《古文尚書》確實是靠不住的。這批清華簡中,應該有20篇左右《古文尚書》的內容,有些篇有傳世本,但更多的卻是前所未見的佚篇。這對我們認識真正的《古文尚書》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還有與周代歷史有關的,包括楚國歷史。這些內容過去有些書中有記載,但語焉不詳。新發現的內容則可以糾正傳統誤解、對周代歷史的重新審視、建立都有極大意義。由此,這批“清華簡”的發現研究,不僅是對文獻本身的,還有給我們打開了認識古代的面貌的新視野。

整理報告

清華簡第三輯整理報告

2013年1月4日清華大學舉行“清華簡”第三輯整理報告《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叄)》的成果發布會。該報告收入失傳兩千多年,被古代文獻稱之為《說命》三篇的《傅說之命》三篇。由於內容和此前的《尚書》中《說命》篇完全不同,更加印證了《尚書》系後人偽作。

2008年7月,清華大學接受校友捐贈,入藏了一批戰國竹簡,總數約為2500枚。經專家鑑定,“清華簡”的內容全部都是古書,其中有許多經、史一類的文獻,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為了更好地保護、整理和研究這批竹簡,清華大學專門成立了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由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擔任中心主任。“清華簡”第一輯和第二輯整理報告分別已於2010年和2011年年底出版。

在本輯公布的清華簡中,《傅說之命》三篇非常值得關注,它就是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說命》三篇,記述的內容是商王武丁獲得賢臣傅說,並讓他努力輔佐自己治理國家等情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三篇簡文的內容與東晉時期出現的偽古文《尚書》的《說命》篇完全不同,這種情況在清華簡第一輯整理報告中已經出現,它再一次證明,傳世的偽古文《尚書》確係後人偽作。

另外,兩篇西周時期的佚詩也是極其重要的文獻。其中作於西周初年的《周公之琴舞》為周公及周成王所作,是一組十分珍貴重要的樂詩,堪與備受學者重視的《大武》樂章相比,其內容與周公還政、成王嗣位有關。作於西周晚期的《芮良夫毖》反映了西周后期政治腐敗、外患嚴重的嚴峻局面,對重新研究這段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