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台

清涼台

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少時讀書乘涼之處,後為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譯經之所,在白馬寺的最後一個大殿毗盧殿就在清涼台內,一組庭院式建築。兩位高僧一直在清涼台修行直到去世,在白馬寺山門內東西兩側分別有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墓,以示紀念。清涼台前為峰雲變幻的後海,台下是十八道彎的石級盤鏇而上,右側上方排列著犬牙般的石筍矼,矼上展現著惟妙惟肖的“十八羅漢朝南海”,登臨清涼台這些皆可盡收眼底。清涼台的東西兩側,分別新建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其中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簡介

白馬寺白馬寺

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印度傳教者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中國,並住在當時明帝在洛陽城西雍門外為他們建起的精舍,即洛陽白馬寺里。此後,佛教便在中國廣泛流傳,此間在思想上也曾經也引起了較大的爭論,但就經過許

多學者的努力調融,終於匯入中國文化的巨流,同時也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容,並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白馬寺清涼台,這是一個特別的所在,這裡是中國佛教文化的出發點。

清涼台是個磚砌的高台。這個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地方,有著很多的內涵,它把譯經這段重要的歷史內容濃縮在了這裡。

相傳,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的地方。後來兩位印度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到洛陽,被安排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在清涼台上譯出的。兩位印度僧人在清涼台上的譯經工作,奠定了白馬寺作為中國第一譯經道場的地位。

印度高僧殿位於清涼台上毗盧閣前東西兩側。東側為攝摩騰殿,西側為竺法蘭殿。分供攝摩騰、竺法蘭之泥塑像。這兩位大師,永遠留在了中國佛學史上。

一千九百年後的今天,在白馬寺山門之內,東西兩廂圍牆之下,蒼翠茂密的柏樹林中各有一座用弧形青石圍砌起來的圓冢。東邊圓冢的墓碑上刻著“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邊圓冢的墓碑上刻著“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啟道”、“開教”,這就是後人對兩位高僧的評價。

多個宗派在清涼台上相會

清涼台清涼台

東漢以後,清涼台成為白馬寺的藏經之所。在白馬寺“六景”中,清涼台高居首位。清涼台的中心是毗盧閣。在毗盧閣周圍,環繞著配殿、僧房和廊廡等。清涼台在白馬寺整個古建築群中自成格局,被人譽為“空中庭院”。

毗盧閣是白馬寺的最後一重大殿,為明代重修。毗盧閣內佛壇上中間主尊為摩訶毗盧遮那佛,簡稱毗盧佛,意為“大日佛”,象徵著光明普照,佛法廣大無邊。毗盧佛是佛教中一個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盧佛的左側為文殊菩薩,右側為普賢菩薩。這一佛二菩薩,合稱“華嚴三聖”,均為清代泥塑像。

佛教自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後,逐漸走向興盛。隨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形成了各種各樣的佛教宗派。這些宗派之間互相聯繫,互為影響。這些宗派中比較重要的有禪宗、淨土宗、密宗、律宗等。作為“釋源”和“祖庭”的白馬寺,對於佛教的這種歷史現象有明顯的反映。

宋元之後,白馬寺雖為禪宗寺院,但寺內的接引殿及阿彌陀佛主要是淨土宗的內容,而毗盧閣及毗盧佛,則又主要是密宗的內容。

清涼台的東西兩側,分別新建藏經閣、法寶閣各一座,其中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和印度前總理拉奧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

佛教文化從清涼台出發

白馬寺白馬寺

攝摩騰、竺法蘭之後,安世高在漢桓帝時來到洛陽白馬寺。安世高在白馬寺共譯出佛經95部150卷。據《開元釋教錄》載:從東漢至西晉,先後出現譯師34人,譯出經書700多部1400多卷。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在洛陽白馬寺取得的。

從東漢到清代,有許多人先後加入到翻譯佛教典籍的隊伍中。漢譯佛教典籍的數量之大,品類之多,實為世所罕見。而這一切的一切,都開始於洛陽白馬寺。

三國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佛教界發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這一年,印度和尚曇柯迦羅在白馬寺譯出《僧祇戒心》一卷。根據這部佛經的內容,曇柯迦羅主張僧眾應遵佛制,守戒法,並請梵僧立羯磨法在白馬寺建壇傳戒,開中國傳戒先河。其後不久,安息和尚曇諦來到洛陽,譯出《曇無德羯磨》,並根據戒律的規定舉行傳戒儀式。

如今,這樣的傳戒大會,在白馬寺依然舉行。1989年、1990年、1992年、1993年和1996年,白馬寺先後五次傳授三壇千佛大戒。1993年的傳戒大會上,受戒者達到了創紀錄的1800餘人。據統計,這些受戒者來自全國各地和日本、美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中國人出家,有人說始於東漢末的嚴佛調(安世高弟子),但也有人說,嚴只是居士,並未出家。如果後一說是準確的話,那么最早出家的名人,應該是三國魏時的朱士行。朱不只是最早出家的,他還曾西行求法。朱士行研究般若,但中土經典有限,於是在魏末(公元260年),他前往西域尋求佛法。在西域,他得到《大品般若》數十萬言,於西晉初年命弟子送回洛陽,他後來一直沒有回來。

有了戒律的規定,出家人開始逐漸增多,據說到西晉時已有僧尼三四千人,當時僅洛陽、長安就有僧寺近200座。這個時期也有不少人西行求法,著名的有宋雲和惠生。他們到達西域許多地方,取來不少經論,並著書記錄西行的經過(《洛陽伽藍記》卷五專記此事)。

後來,經過中國化的佛教由我國東傳到高麗、百濟、新羅和日本。這些國家都有不少僧人來長安學習佛法。

翻看歷史的時候,抑或是翻看野史演義的時候,我們都不能不特別青睞唐代。唐朝時經濟文化都很發達,佛教也處於鼎盛時期。

唐代最著名的佛教人物莫過於玄奘。歷史上的玄奘,絕對不是電影電視裡那般懦弱和窩囊的樣子,他是個對佛教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物。玄奘於唐太宗貞觀三年出發,經西域到印度,往返17年,取回佛舍利150粒、經論657部、金檀佛像7軀。無論是在取經、譯經方面,還是在佛學成就方面,玄奘都高居同時代出家人的首位。

實際上,玄奘只是唐朝眾多西行求法者的一個。據《大唐求法高僧傳》記載,僅唐朝初年,西行求法的就有60人。

以白馬寺《四十二章經》為開端、以唐朝洛陽為代表的佛教譯經,成為博大精深的唐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唐朝文化的傳播,這些漢譯佛教經典遠及日本、朝鮮等地,為佛教文化在東亞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黃山清涼台

清涼台清涼台

清涼台又名“法合石”,位於黃山風景區北海景區獅子峰腰部。自曙光亭西行約200米,即至一岔道口,繼續西行20餘步,便是清涼台。

地形特徵

清涼台清涼台

清涼台方正平削,縱橫丈許,突出在三面臨空的危岩上。1954年原址以水泥重修加固,寬3米,長5米,四周圍以水泥欄桿,遊人可憑欄遠眺。清涼台前為峰雲變幻的後海,台下是十八道彎的石級盤鏇而上,右側上方排列著犬牙般的石筍矼,矼上展現著惟妙惟肖的“十八羅漢朝南海”,登臨清涼台這些皆可盡收眼底。

清涼台亦稱北海的風景窗,是觀雲海、日出的理想之地。清人胡俊有詩曰:“纖塵飛不到蓬壺,至此方知熱惱除。勝地借將居士號,靈山藏遍上清書。風生天籟開瓊宇,月出林梢走玉蜍。恍在琉璃仙世界,較他歌舞復何如。”

附近景點

猴子觀海 250米 步行 5分鐘

曙光亭 200米 步行 3分鐘

夢筆生花 500米 步行 8分鐘

始信峰 1500米 步行25分鐘

黑虎松、連理松 1000米 步行 20分鐘

雲谷索道上站 2000米 步行 35分鐘

附近住宿

以離清涼台距離的遠近,分布著北海賓館,獅林大酒店,西海賓館,排雲樓大酒店等酒店,清涼台到最遠的排雲樓大酒店步行需要25分鐘。

黃山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