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在雙語教學中凸顯聾兒語言教育情境創設

兒童語言發展是在兒童個體與周圍情境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離開了周圍豐富的語言和非語言情境的作用,離開了兒童發展其他方面的因素,兒童的語言發展就缺乏基本前提與條件。兒童語言發展過程是一個動態系統,在這個動態系統中,兒童與語言環境構成一個能動的反應過程,同時兒童語言作用與情境的操作環節,也是各種自身發展因素參與的動態過程。因此,無論是健聽的兒童,或是聽障的兒童,在學習語言時都要為他們創設良好的語言情境。在聾兒雙語教學中為幼兒建構學習生活的語言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聾兒語言教育情境的創設。
一、為聾兒提供寬鬆的語言學習的自然環境,支持聾兒開放而平等的學習語言。
雙語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幫助聾兒成為積極的語言運用者,在交往中逐漸學習理解和表達不同的意圖傾向。這就要求教師保護聾兒運用語言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聾兒提供愉快的、積極互動的、允許出錯的寬鬆的語言學習情境。教師不要有意無意地忽視幼兒說話的願望,使幼兒成為等待教師點名發言的被動的“交往者”;我們教師也不要出於“教育”的目的,打斷孩子的說話而要求他“說完整”、“說對”、“發音正確”、“手語打得規範”等等,孩子的交往欲望會在這樣的“打斷”過程中受到了挫傷。我們教師應當允許孩子說的暫時不對、不完整、發音不正確、手語打得不規範,要相信孩子會在交往過程中說得越來越好。兒童語言的學習是開放而平等的學習,教師和兒童是建構愉快學習和交流過程的共同體。教師要支持、鼓勵、吸引聾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我們認為要讓聾兒處在一種自然情景中,在自己親身體驗中激發學習興趣,促進了聾兒的情感活動、智力活動及語言的表述能力的發展。
二、為聾兒創設雙語學習的實驗情境,支持聾兒在交往中學習語言。
所謂教學實驗情境創設,要善於設定鮮明有趣的教學實驗,特別是要設定具有探索性聾兒學習的實驗,以便把好奇心引向求知的渴望,啟動對新知識的學習敏感性有二:
1、創建自然手語的學習情境,提高聾兒對自然手語的敏感性。
健聽兒童的第一語言——口語是在其早期生活實踐中通過聽覺的途徑接受各種各樣的口語信息而習得的,口語與其感知經驗牢牢結合構建了兒童語言的大廈,同時也建構了兒童認知的大廈。聽障幼兒由於聽力障礙不能依靠聽覺來學習語言,大多數聾兒是在進入聾兒康復機構內才開始學習語言的,特別是自然手語是進入雙語班後才開始接觸的。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日常交流和組織語言活動,來幫助聾兒不斷地豐富語言,從而提高他們的自然手語表達能力。教師要注意為聾兒創建自然手語的學習情境,隨時把需要向幼兒傳送的信息都用自然手語表達出來,提高聾兒對自然手語的敏感性。
要讓聾兒感到隨時隨地地需要自然手語,感到手語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學習、生活、及從事其他活動,並使他們在自然手語的交往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這樣就能激發和強化藉助自然手語進行交往的需要。實驗情境教學主要體現在如教師可以在談話活動中、講述活動、故事閱讀和續編故事等語言教育活動中,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引導聾兒運用自然手語同老師和同伴交流。在這裡聾人教師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們是聾兒最好的榜樣。家庭和社區在創建自然手語的學習情境過程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又如我們開辦家長手語學習班教家長學習手語,這樣家長在家裡就可以和聾兒進行無障礙交流。我們還請成功的聾人參加我們組織的活動,使聾兒的自然手語在與他們的交往中得到豐富和發展。
2、創建漢語的學習情境,提高聾兒對漢語的敏感性。
雙語教學是讓聾兒掌握兩種語言:自然手語和漢語(書面語、口語)。聾兒對文字的敏感性,是他們學習漢語的最重要的一步。教師要創設這樣的情境,讓聾兒感受到文字無所不在地圍繞在周圍世界。聾兒對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我們針對孩子的這一特點為孩子創設了學習漢字的實驗情景氛圍:在活動室里的物品上、牆上的畫面上都貼上了漢字卡片,讓孩子通過直觀的實物認識漢字,同時我們利用牆上的畫面講述生動的故事,這樣孩子們在環境的薰陶下很自然的激發起了學習文字的興趣。我們還為幼兒提供了隨手可取的幼兒讀物、一些拼字積木、給幼兒做一些有自己名字的標誌等。在雙語教學中我們不排斥對口語的學習。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健聽教師的作用,為那些還存在口語發展的必要條件的聾兒增添了口語訓練的內容。
三、為聾兒創設活動的形象情境,支持聾兒在活動中擴展語言經驗。

聾兒的學習是通過自身的活動進行的,他們運用所有的感官主動的探究、去接觸世界、認知事物。聾兒是通過自身直接經驗發現事物間聯繫的,聾兒通過直接與與環境材料、人的接觸、直接操作物體,能夠獲得更深刻的經驗。聾兒語言的學習更是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得以擴展語言經驗的。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徵,運用一定的手段進行復現達到形象反映事物的特點。如教學錄相、圖畫再現、實物等形象手段從而讓聾兒樂於接受,易於理解利於表達,而提供活動的形象情境,支持聾兒在活動中擴展語言經驗。
1、創設區域活動的情境,通過區域活動擴展聾兒的語言經驗。
我們設計了不同的學習區,針對聾兒的年齡特點提供階段性的學習材料,保證幼兒每天有1小時的區域活動時間,使幼兒對各區操作材料都比較熟悉,知道各區中材料的名稱,並能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活動,這無形中促進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了促成聾兒與材料的相互作用,我們在投放材料時就要首先考慮到材料要具有可選性、可操作性、探究性和創造性,使不同水平層次、有不同興趣和需要的聾兒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操作材料。
其次,在活動中教師要提出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增強活動的目的性和探索性。最後教師要鼓勵聾兒提問,並要正確地對待聾兒的各種提問,因為提問是聾兒很重要的一種學習,是語言發展的一個新水平。聾兒在探索周圍環境材料時在與老師和同伴的交往中能夠重複、強化、鞏固語言,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如在“聰明屋”這個區域裡我們投放了各種拼插玩具、拼字玩具和一些能進行科學探索的材料:摩擦生電的材料、沉浮材料、磁力材料等。沉浮材料我們為幼兒提供了臉盆、水、泡沫塑膠、鐵塊、釘子、空塑膠瓶、紙張、橡皮泥等。開始是聾兒只用這些材料無目的地擺弄,這是教師就要提出問題:什麼東西能夠沉下去,什麼東西可以浮上來。這時幼兒們進行有目的地操作、觀察,當他們把觀察到的講述給老師的時候,臉上顯露出充滿了成功的喜悅。當聾兒了解了沉浮的現象後教師再提出更具探索性的問題:你如何讓沉的東西浮上來,讓浮的東西沉下去?聾兒又重新投入到操作、探索中去。再如“娃娃家”這個區域裡我們投放了醫療玩具、炊具玩具、日用家電玩具、美發玩具等,聾兒們利用這些玩具創設了一個個情境:醫院、家庭、理髮店、超市等。在活動中聾兒的語言經驗得到了擴展,交往的意識在不斷增強。
2、創設牆飾環境,通過牆飾擴展聾兒的語言經驗。

牆飾在聾兒的教育中不只是起到了美化情境的作用,而是要讓聾兒所接觸到的每一個牆飾都富有教育價值,讓牆飾展示出幼兒的智慧,使牆飾成為聾兒自由創造的天地,成為擴展聾兒語言經驗互動的情境。如“找家”這個牆飾,我們畫了一張有草地、樹木、小河、高山、藍天的風景畫,貼上許多動物的圖片和這些動物名稱對應的漢字卡片,通過這個牆飾聾兒可以認識動物的名稱、生活習慣、食物鏈。再如“我的家”這個牆飾是以一面牆作為背景上面有幼兒共同參與設計製作的太陽、房子、樹、籬笆、花、草、蘑菇、小鳥、兔子、蝴蝶。聾兒以活動多變的牆飾為背景講著一個個生動、形象、具體的故事。牆飾布置不斷引發聾兒“說”的欲望,已成為他們的忠實夥伴,每天伴隨著他們,使他們的語言經驗得到了擴展。
3、創設語言教育活動的情境,通過多樣的語言教育活動擴展聾兒的語言經驗。
聾兒的雙語教學是以學習自然手語為主,學習漢語為輔的。為此我們加強了聾兒對自然手語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培養。通過講述活動、談話活動、聽說(用自然手語)遊戲活動、文學活動和早期閱讀活動擴展聾兒的語言經驗。在雙語教育中,我們多採用活動教學和實物教學,為此我們為聾兒提供了豐富的教具和掛圖。如:在教學“雪人”這個內容時,聾兒對:“雪人化了,雪人化成水了。”這個內容不理解,我們就讓聾兒把小冰塊放在手裡,通過讓他們觀察冰塊溶化的過程和結果,從而理解了故事內容。
四、為聾兒創設真實而豐富的語言運用語表環境,支持聾兒在運用中發展語言。
聾兒的語言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語言的運用又是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實現的。教師給聾兒提供真實而豐富的語言運用情境為聾兒創設語表交往情境。就是通過教師生動形象的表述,用手勢直觀方式來描繪情境,來演出某一特定的情境,促進聾兒對事物的認識和表現即:一方面是在語言教育活動中,讓聾兒學習在不同的語言情境裡如何運用相應的語言交流方式來與人交往。比如在談話活動中學習如何傾聽他人的談話,採用合適的內容和語言與他人交往。另一方面,日常的語言交往是真實而豐富的語言教育環境,在這個環境中,聾兒有機會與更多的人交往、操練、擴展自己的語言經驗,發展語言。如我們利用家長接送幼兒的時間、客人來訪時、外出活動時,鼓勵聾兒與更多的人交往,讓他們的語言在運用中得到發??的發展與其他智慧型、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是整合的,在雙語教學中重視聾兒語言教育情境的創設,實現以指導觀察為前提,強化感受性;以發展思維為重點,激發主動性;以訓練語言為手段,貫穿實踐性,無疑有利於聾兒語言的學習和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