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性厭氧菌感染

混合性厭氧菌感染

數以百計的非產芽胞的正常厭氧菌群存在於皮膚,口腔,腸道和陰道.若這種共生關係遭到破壞(例如外科手術或其他創傷,血液供應差或組織壞死),其中的某些菌種可引起伴有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感染.經這些途徑進入人體後可隨血流擴散至遠處,因為需氧和厭氧菌常可發現於同一感染部位,因此感染可能是混合性的。

基本信息

混合性厭氧菌感染

數以百計的非產芽胞的正常厭氧菌群存在於皮膚,口腔,腸道陰道.若這種共生關係遭到

混合性厭氧菌感染混合性厭氧菌感染
破壞(例如外科手術或其他創傷,血液供應差或組織壞死),其中的某些菌種可引起伴有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感染.經這些途徑進入人體後可隨血流擴散至遠處,因為需氧和厭氧菌常可發現於同一感染部位,因此感染可能是混合性的,但除非用適當的辦法進行分離和培養,厭氧菌可能被忽視.然而厭氧菌可能是胸膜腔和肺,腹腔內,婦科,中樞神經系統,上呼吸道感染和皮膚疾病及菌血症的主要病原菌.

病因學和發病機制

根據革蘭氏染色特徵進行分類是一種實用的分類法.主要致病的革蘭氏陽性厭氧球菌是消化球菌消化鏈球菌,這些球菌是口腔,上呼吸道大腸中正常菌群的組成部分.主要革蘭氏陰性厭氧桿菌有脆弱擬桿菌,產黑色素擬桿菌和梭狀擬桿菌.脆弱擬桿菌族是正常大腸內菌群的一部分,包括從腹腔內感染最常分離得到的厭氧致病菌,現將該族的各菌種(脆弱擬桿菌,多形擬桿菌,吉氏擬桿菌,普通擬桿菌,卵形擬桿菌,B.caccae和B.merdae)分類歸在一起,因為它們以前被定為脆弱擬桿菌的亞種.產黑素擬桿菌和梭狀擬桿菌是口腔固有菌群的一部分.
厭氧菌感染通常有3個特徵:(1)易於形成局部積膿或膿腫;(2)發生在無血管或壞死組織的低氧分壓和低氧化-還原電位對厭氧菌的存活至關重要;(3)一旦發生菌血症,僅罕見伴發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和紫癜.
某些厭氧菌具有獨特的毒力因子,脆弱擬桿菌可能因為有這種毒力因子,儘管在正常菌群中這種細菌相當罕見,但常能從臨床標本中分離出來.該菌的多糖體包膜似乎能促使膿腫形成.腹腔內膿毒症實驗性模型顯示單獨脆弱擬桿菌能引起膿腫,而其他擬桿菌需有兼性菌的協同作用才能引起膿腫形成.梭狀擬桿菌的強力內毒素是另一種毒力因子,由該菌引起的伴有嚴重咽炎的膿毒性休克與此毒力因子有關.

症狀和體徵

由混合性厭氧菌引起的感染在本書其他章節也會討論到,表157-4列出

混合性厭氧菌感染混合性厭氧菌感染
了與此有關的疾病.而尿路感染,膿毒性關節炎和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厭氧菌感染罕見.
下述各點可作為厭氧菌感染的臨床線索:帶有厭氧菌菌群的黏膜表面鄰近的感染,缺血,腫瘤,穿透性外傷,異物,內臟穿孔,累及皮膚,皮下組織,筋膜和肌肉的擴散性壞疽,膿液或感染組織有糞臭,膿腫形成,組織中有氣體,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對無抗厭氧菌作用的抗生素治療無效.
並發混合性厭氧菌感染的菌血症可引起發熱,寒戰和危重病症.可發生休克.雖然在純類桿菌敗血症時極為罕見,而在梭狀類桿菌性敗血症時可發生血管內彌散性凝血.
診斷
為分離和鑑定致病性厭氧菌,必須用專門的技術採集和運送標本並進行培養.標本必須避免與正常菌群污染,因為很容易把污染菌誤認為致病菌.血液,胸腔液體,經氣管抽吸物,直接穿刺抽吸所獲得的膿液,後穹窿穿刺,恥骨上穿刺和正常無菌部位的活檢是不被污染的,故可用作培養.若用針頭和注射器獲取液體標本,則應排除注射器內的空氣,並將針頭插入無菌橡皮塞內.與空氣的短暫接觸可殺死嚴格要求厭氧的細菌,例如肺部感染時發現的細菌.但毒力極強的厭氧菌株對氧有一定的耐受力.脆弱擬桿菌雖然不能有氧生長,但在有氧條件下仍能存活數小時.標本應儘快送到實驗室,延誤可導致需氧菌過度生長而使對厭氧菌的鑑定失敗.
所有標本均應作革蘭氏染色和需氧培養.厭氧培養應置於特殊的培養基,孵育48~72小時,然後檢查.可能初次培養後≥1周還得不到易感性資料,厭氧菌藥敏試驗應該是嚴格的,需經國家臨床檢驗標準指導委員會確認.但若菌種是已知的,則藥敏情況可預先推測,因此很多實驗室不作常規的厭氧菌藥敏試驗.
若感染部位的膿液革蘭氏染色顯示出混合的多形性菌群,則可考慮厭氧菌感染.由於革蘭氏染色很難發現擬桿菌,故必須仔細觀察特徵性的變化不一的絲狀桿菌.若感染部位取材作革蘭染色顯示為混合菌群,而明顯壞死的組織培養僅見α-溶血性鏈球菌或單一的需氧菌如大腸桿菌,或甚至無細菌生長,則應考慮到可能是標本的運送或培養的細菌學技術不當之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