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芽孢性厭氧菌感染

非芽孢性厭氧菌不形成芽孢的厭氧菌引起的感染。厭氧菌指不喜歡氧氣的細菌。按其對氧的喜惡程度分為微需氧菌﹑兼性厭氧菌和專性厭氧菌。微需氧厭氧菌在低濃度氧的條件下能生長﹔兼性厭氧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均能生長﹔而專性厭氧菌在有氧存在時不能生長﹐即使在採集或運送標本過程中暴露在有氧環境下細菌也會迅速死亡。非芽孢性厭氧菌不形成芽孢﹐這點有別於肉毒桿菌﹑破傷風桿菌和難辨梭菌等厭氧芽孢桿菌(梭狀芽孢桿菌)。非芽孢性厭氧菌正常情況下即存在於人的口腔﹑呼吸道﹑胃腸道和皮膚﹑陰道。其存在對人體有利﹐腸道內的厭氧菌可產生乙酸和酪酸﹐從而抑制致病菌(如綠膿桿菌)的生長。

非芽孢性厭氧菌感染

內容

不形成芽孢的厭氧菌引起的感染。厭氧菌指不喜歡氧氣的細菌。按其對氧的喜惡程度分為微需氧菌﹑兼性厭氧菌和專性厭氧菌。微需氧厭氧菌在低濃度氧的條件下能生長﹔兼性厭氧菌在有氧和無氧的條件下均能生長﹔而專性厭氧菌在有氧存在時不能生長﹐即使在採集或運送標本過程中暴露在有氧環境下細菌也會迅速死亡。非芽孢性厭氧菌不形成芽孢﹐這點有別於肉毒桿菌﹑破傷風桿菌和難辨梭菌等厭氧芽孢桿菌(梭狀芽孢桿菌)。非芽孢性厭氧菌正常情況下即存在於人的口腔﹑呼吸道﹑胃腸道和皮膚﹑陰道。其存在對人體有利﹐腸道內的厭氧菌可產生乙酸和酪酸﹐從而抑制致病菌(如綠膿桿菌)的生長。脆弱擬桿菌又能合成維生素K﹐供人利用。厭氧菌常與需氧菌混在一起﹐且厭氧菌占絕對優勢﹐在牙齦和大腸內﹐厭氧菌和需氧菌正常的比例是1000﹕1﹐而在唾液﹑胃﹑小腸﹑陰道二者是10﹕1。

厭氧菌感染常常發生在先有血管或組織損傷的情況下﹐組織壞死或需氧菌感染使局部缺氧﹐有利於厭氧菌的生長繁殖﹐因此很多厭氧菌感染均系內生性。厭氧菌常與需氧菌一起形成混合性感染。故非芽孢性厭氧菌是條件性致病菌。最常見的致病非芽孢性厭氧菌是消化球菌屬﹑消化鏈球菌屬的種類﹑厭氧鏈球菌和脆弱擬桿菌等。

常見非芽孢性厭氧菌引起的感染 非芽孢性厭氧菌感染多在組織器官先有炎症﹑外傷(包括手術)等的情況下發生﹐厭氧菌原發感染又可引起菌血症﹐進而導致遠隔部位的感染。

腦膿腫。可因局部病灶(如中耳炎﹑鼻竇炎﹑乳突炎)的病原菌直接擴散蔓延到腦﹐也可因腦外傷手術引起。以擬桿菌所致者多見。臨床症狀有高熱﹑頭痛﹑嘔吐甚至昏迷。腦脊液可以正常或輕度不正常﹐但顱內壓升高。有神經定位的體徵﹐如面部麻木﹑視力減退﹑眼球轉動受限﹑肢體運動受影響或輕癱等。診斷可根據腦部B型超聲檢查﹑CT及腦血管造影等。治療為開顱抽膿或引流和抗生素的套用。

肺膿腫。起病緩慢。大多數有吸入性肺炎史或牙周感染史。正常人口腔內厭氧菌較多﹐尤其是老年體弱和有糖尿病﹑腦血管意外等病者。往往因睡眠中將口腔內的細菌吸入肺內形成膿腫。臨床表現有發熱﹑咳嗽﹑胸痛和吐大量惡臭膿痰﹐胸片可見大片陰影﹐其間有透亮區或液平面。治療原則為順位咳痰引流和套用抗生素﹐轉入慢性期後﹐必要時可手術切除。

牙周膿腫。較常見。常發生於口腔衛生差和有牙周炎者。症狀是牙痛﹑牙齦腫脹﹐個別嚴重者可有發熱﹑頜下淋巴結腫痛。治療原則是引流和套用抗生素。

腹腔感染。由於厭氧菌占正常腸道內細菌的90~95%﹐因此在腹膜炎﹑腹腔膿腫﹑肝膿腫﹑闌尾炎﹑膽囊炎或腸梗阻﹑腸壞死等疾病中厭氧菌是主要致病菌﹐常見的病原體有脆弱擬桿菌﹑產氣莢膜桿菌和消化鏈球菌等﹐但這些厭氧菌經常與大腸桿菌等形成混合感染。病情較重。治療需根據病情考慮﹐手術引流或套用抗生素保守治療。

盆腔感染。盆腔的厭氧菌感染有附屬檔案炎﹑盆腔膿腫﹑產褥熱等。致病菌有產氣莢膜桿菌﹑擬桿菌和消化鏈球菌。個別產後感染嚴重者可出現感染性休克﹑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治療原則同腹腔感染。

敗血症。腹腔和盆腔感染處理不及時可引起厭氧菌和需氧菌混合的敗血症。常見致病菌有大腸桿菌﹑產氣桿菌及脆弱擬桿菌等。病死率極高。關鍵在於早期發現及時處理。

皮膚軟組織感染。多因皮膚外傷﹑手術及血管疾病致局部缺血引起。最典型的是皮下氣性壞疽﹐病情發展很快﹐局部腫脹﹐有水泡﹐皮下積氣﹐皮膚壞死變黑。病死亡率很高。必要時需以斷肢來挽救病人生命。

診斷 主要依靠病原菌的分離。最好在床邊或手術台旁抽出膿液直接注入培養基中﹐以減少因送標本的過程中暴露在有氧的空氣中而使分離失敗。某些醫院還缺乏培養厭氧菌的設備﹐所以診斷完全依據臨床數據﹐如有臭味的膿液或分泌物﹑壞死組織﹑病變處氣體形成﹑特殊部位的膿腫(如牙周﹑肺﹑腦的膿腫)﹑普通培養陰性時應考慮有厭氧菌感染的存在。

治療 膿腫要引流﹐抗菌藥可用青黴素G﹑氯黴素及甲硝唑。估計有厭氧菌和需氧菌混合感染時﹐可加用慶大黴素或氧呱嗪青黴素等。

配圖


所屬分類

敗血症
生物致病因子和生物源性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