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紹歲幣記

【注釋】[1]淳、紹:淳熙、紹熙兩年號之簡稱。[2]左帑庫子:左帑庫的決不能管理人員。[3]交割:辦理移交手續。[4]淮南漕屬:淮南漕運使史的屬官。[5]本軍俯倅:即盱眙軍通判。[6]鄰州倅:與盱眙軍相鄰的州通判。[7] 貲:以物送人。[8]呈樣:送樣品。[9]南京:時指金國的南京開封。[10] 管認:負責認帳。[11]倚郭知縣:指盱眙治所所在地的縣官。[12]踸踔:行走不正常貌,引申為遲滯。[13]宋壽皇:指宋孝宗。[14]正旦、生朝:正旦即正月初一;生朝,即指金國皇帝的生日。按例都得遣使慶賀,並贈送禮物。[15]腦子:石腦,樟腦類的珍貴物品。[16]私覿:即為買通關鍵人物而偷偷見面。[17]不貲:。[18]旁午:交錯。[19]第一山:在盱眙縣淮河南岸,為著名勝跡。[20]玻璃泉:第一山上的一處甘泉,亦為名勝。

作者簡介

淳紹歲幣記淳紹歲幣記周密作品
周密,字公謹,號草窗,南宋時人,寓吳興弁山,工詩詞,淳佑中官義烏令,宋亡不仕,自號泗水潛夫

主要作品有:《蠟屐集》、《齊東野語》、《武林舊事》、《雲煙過眼錄》、《澄懷錄》、《絕妙好詞》等。

內容介紹

淳紹歲幣記淳紹歲幣記
紹興歲幣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樞密院差使臣四員管押銀綱,戶部差使臣十二員管押絹綱,同左帑庫子秤子[2],於先一年臘月下旬至盱眙軍歲幣庫下卸。續差將官一員,部押軍兵三百人,防護過淮交割[3]。官正使例差淮南漕屬[4],副使本軍倅[5]或鄰州倅[6]充,例用歲前三日,先貲[7]銀百錠、絹五百匹過淮呈樣[8]。金人交幣正使例是南京[9]漕屬,副使諸州同知,於所貲銀、絹內揀白絹六匹、銀六錠三分之。令走馬使人以一分往燕京,一分往汴京漕司呈樣,一分留泗州歲幣庫以備參照。例用開歲三日長交通,不過兩月結局。
初,交絹十退其九,以金人秤尺無法,又胥吏需索作難之故。數日後,所需如欲,方始通融,然亦十退其四、五。又貼耗銀二千四百餘兩,每歲例增添銀二百餘兩,並淮東漕司管認[10]。凡吾正副使並官吏飯食,亦並淮東漕司應辦,下至安泊、棚屋、廚、廁等,皆自盱眙運竹木往彼蓋造,彼皆不與焉。盱眙日差倚郭知縣[11],部夫過淮搬運銀絹,兼應辦事務。其揀退者遇夜復運過淮,歸盱眙庫交收,其勞人往復如此。且我官吏至淮北岸約三百餘步始至交幣所,皆徒步而往,雨濘則攝衣攝履,踸踔[12]而行,艱苦不可具道也。淳熙十三年,淮南漕司乾官權安節為歲幣使,其金人正使一毫不取,揀退銀絹甚多,逼令攜歸。安節固爭,金人至遣甲兵逼逐。安節不勝其憤曰:“寧死於此,不得交,誓不歸。雖野宿,不火食,亦無害。”聲色俱厲,彼度不能奪,竟如數收受,給公文而歸。宋壽皇[13]知之,喜曰:“安節在彼界能如此,甚可重,若非遇事,何自知之。”遂除監六部門。時通判揚州汪大定亦同此役,頗著勞績,亦蒙獎拔焉。若正旦生朝[14]遣使,每次禮物金器一千兩、銀器一萬兩、彩緞一千匹,又有腦子[15]、香茶等物,及私覿[16]香茶、藥物、果子、幣、帛、雜物等,復不與焉。若外遣泛使,則其禮物等又皆倍之。又有起發副使土物之費,又有朝辭、回程、宣賜等費。若盱眙軍等在路,四處應辦南北賀正、生辰,常使往回程各八次,踢御筵每處費錢一萬八千五百餘貫;而沿途應辦,復不預。若北使之來賜予,尤不貲[17]焉。至兀朮病篤之際,告誡其四行府帥云:“江南累歲供需歲幣,竭其財賦,安得不重斂於民。非理擾亂,人心離怨,叛亡必矣!”在彼者尚知有此,為我者當何如哉?
時聘使往來,旁午[18]於道。凡過盱眙,例游第一山[19],酌玻璃泉[20],題詩石壁,以紀歲月,遂成故事,鐫刻題名幾滿。紹熙癸丑,國信使鄭汝諧詩云:“忍恥包羞事北庭,奚奴得意管逢迎。燕山有石無人勒,卻向都梁記姓名!”可謂知言矣。

寫作背景

淳紹歲幣記淳紹歲幣記宋代錢幣
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在戰場捷報頻傳的情況下,與奸相秦檜一起,強令退兵議和,與金人簽訂了“紹興和議”:宋對金奉表稱臣,金冊封宋主為皇帝;宋每年向金貢銀25 萬兩、絹25 萬匹;宋、金領土東以淮水、西以大散關為界等等。宋孝宗時,改為銀20萬兩、絹20萬匹。為了按時交納“歲貢”,宋在盱眙寶積山建立歲幣庫,儲放每年送往金國的“歲幣”。按規定,每年春季把歲幣送到淮河對岸的泗州向金人交納。周密記述的是宋孝宗淳熙(1174 一1189 )年間至宋光宗紹熙(1190-1194)年間交納歲幣的情況。本文選自周密的《齊東野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