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鎮

海港鎮

海港鎮(Haigang Zhen)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 海港區中部偏南,距區政府1.7千米,面積26.6平方千米,鎮政府駐馬坊。山廣公路和京瀋、京秦、大秦鐵路過境。 轄區為市、區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全鎮轄27個行政村,鎮內常住人口16798人,面積26.6平方公里。海港鎮交通暢達,區位優越。境內有連通京唐的205國道和通向東北的102國道,橫貫東西的京瀋高速公路在境內有兩個出口,京秦、京哈、大秦三條鐵路縱橫交匯,毗鄰的世界能源大港——秦皇島港,以及與鎮政府相距十公里之遙的山海關機場,構築了海港鎮立體交通格局。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海港鎮海港鎮

海港鎮交通暢達,區位優越。境內有連通京唐的205國道和通向東北的102國道,橫貫東西的京瀋高速公路在境內有兩個出口,京秦、京哈、大秦三條鐵路縱橫交匯,毗鄰的世界能源大港——秦皇島港,以及與鎮政府相距十公里之遙的山海關機場,構築了海港鎮立

體交通格局。

海港鎮環境優美,氣候宜人,南臨渤海,北依燕山,西有避暑勝地北戴河,沙軟潮平,綠樹成蔭,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著名的國家級風景旅遊度假區;東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的山海關,長城延綿,雄關聳峙,以情景交融的構思寓意,古樸典雅的建築格局,構築了獨特的消閒懷古風情。南戴河、燕塞湖、黃金海岸等景區環繞四周、相輔相成。互相交映的19個風景旅遊區、40多個大型景點,每年接待中外遊客600多萬人次,為海港鎮發展旅遊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開放的海港鎮社會事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與之相近應的科教文化事業也蒸蒸日上。海港鎮素有濃厚的尊師重教之風。改革開放之後,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鎮黨委、政府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用於發展教育事業,並於1996年實現了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必有辦學條件達標,小高莊國小成為全區農村辦學的視窗學校。隨著城市的發展,近年來,海港鎮舊村改造不斷加快,在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的同時,西鹽務、後馬坊、廉莊等一批小康新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市區和農村,城鄉文明之花也隨之開放,淳樸的鄉村文化、文明的社區文化、濃烈的節日文化、共同構築了現代化農村新的文化格局。

海港鎮實力雄厚,連續多年被命名為全省“經濟百強鄉鎮”和“百顆星鄉鎮”,先後被經濟日報《名牌時報》編入“中華名鎮”畫冊,被中國投資環境學會和中國調查統計事務所列為第一屆“中國100個鄉鎮投資熱點”鄉鎮,被農業部、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

建制沿革

海港鎮海港鎮

1956年建馬坊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

996年馬坊鄉、鐵莊鄉合併,設定海港鎮。

行政區劃

轄石山、小張莊、小高莊、小李莊、韓莊、塗莊、東王嶺、范家店、土台子、東李莊、東鹽務、鄒呂莊、西鹽務、後馬坊、李姓安莊、南李莊、前馬坊、邵嶺、鐵莊、新立莊、安子寺、張莊、興隆村、網匠莊、廉莊、百姓王莊、園藝27個行政村,其中大部分村落已與市區融為一體。

代碼

130302101:~001西鹽務居委會 ~002邵嶺居委會 ~003東鹽務居委會 ~004前馬坊居委會 ~005後馬坊居委會 ~006東王嶺居委會 ~007南李莊居委會 ~008園藝居委會 ~009興隆居委會 ~010百姓王莊居委會 ~011網匠莊居委會 ~012張莊居委會 ~013安子寺居委會 ~014新立莊居委會 ~015李姓安莊居委會 ~016鄒呂莊居委會 ~017鐵莊居委會 ~018土台子居委會 ~019范家店居委會 ~208石山村 ~209東李莊村 ~211小高莊村 ~212小李莊村 ~213小張莊村 ~214韓莊村

區域位置

海港鎮(Haigang Zhen)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海港區中部偏南,距區政府1.7千米,山廣公路和京瀋、京秦、大秦鐵路過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51161
26791
24370
家庭戶戶數 18740
家庭戶總人口(總) 49379
家庭戶男 25368
家庭戶女 24011
0-14歲(總) 8911
0-14歲男 4742
0-14歲女 4169
15-64歲(總) 40047
15-64歲男 20972
15-64歲女 19075
65歲及以上(總) 2203
65歲及以上男 1077
65歲及以上女 112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1640

經濟概況

海港鎮的前身是同為河北省“百強鄉鎮”和“百顆星鄉鎮”的馬坊鄉和鐵莊鄉,經濟實力分別列全市前兩位。1996年實行“強強聯合”,成立海港鎮。建鎮以來,全鎮經濟和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到2000年,全鎮實現社會總收入32.5億元,實現總產值27億元,名列秦皇島市75個鄉鎮之首。財政收入連續三年超過五千萬元,位居全省前茅,被譽為發展鄉鎮企業的龍頭和尖兵。

工業發展

海港鎮的發展首先得益於優越的位置。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需要,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果斷決策,制定了“依託城市、服務城市、受益於城市”的發展思路,積極引導各村投資發展鄉鎮企業,建起了全市乃至全省的第一家農民旅社、第一家農民商場、第一家村辦大型賓館、第一家村辦大型工業產業,並在短短的十多年時間,相繼投資興辦了海港三建、燕山啤酒廠、港城房地產、興港房地產、燕濱實業公司、北方制鏡廠等一大批骨幹企業,構築了全鎮門類齊全的行業基礎,形成了大規模、高效益的經濟格局。鎮直集體企業固定資產額達到8600多萬元,年產值超過10億元,完成了海港鎮的第一次創業。

世紀之交。針對海港鎮地處城市中心區的特點,黨委、政府牢牢把握髮展城郊型經濟這箇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確定了“一產保穩定,二產求發展,三產促繁榮”的總體發展思路。

農業發展

海港鎮海港鎮

在農業方面,以發展高效農業為目標,大力扶持農村發展“兩高一優”和農業產業化,在東部建起了海珍品養殖基地,北部建起了花卉基地。1999年政府投資開始

建設高新農業技術示範園,占地100畝,建有34個標準日光溫室、現代化智慧型中空玻璃連棟溫室及組培室,全日照彌霧扦插室。引進示範和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帶動北部農村高效農業的發展。該鎮培育的轉雙抗蟲基因741楊、四倍體刺槐已獲得成功,此兩個品種具有抗蟲、速生的特性,可用於營造速生豐產林,公路綠化、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市場前景廣闊。2001年,以示範園為龍頭,嘗試基地(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即由示範園為鎮內農戶提供低價優質種球、種苗和技術信息服務,制定保護價格回收產品,統一使用“瑞啟農業”品牌開發市場,以此調動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形成規模效益。

特色產業

海港鎮在大力發展蔬菜產業的同時,堅持走市場與科技同行路。一大早,小李莊村種植戶李殿生就迎來了市民田先生一家三口。田先生購買了親手採摘的紅光西紅柿、水果黃瓜,高興地說:“現在村里路全修好了,從家裡開車到這兒也就十幾分鐘。菜價和市場上一樣,還能體會到親手採摘的樂趣,孩子可願意來了!”像田先生這樣的採摘戶小李莊村一天要接待好幾十人,李殿生說:“現在我家一天批發、零售300多斤西紅柿。”總結起種植的經驗,他認為還是科技幫了大忙。海港鎮根據自身特點,將棚栽業確定為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在擴大無公害蔬菜種植規模的同時,十分注重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含量。小張莊村以生寶源食用菌業有限公司為龍頭髮展“訂單農業”,通過信息平台了解北京高檔食用菌市場信息,依據供求信息及時調整了產品結構,近期加大白玉菇等新品種的研發力度。3417畝的蔬菜大棚已逐漸成為農戶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該鎮發展生豬產業不忘效益與環保兼顧。韓莊村養殖戶

海港鎮海港鎮

田成福說到他在建的占地7畝的標準化豬舍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豬舍投資100萬元總計100間,已建成38間。現有生豬存欄400頭,以長白、大白品種為主,預計出欄達到1000頭。實行母豬1豬1舍。從1986年至今,老田已經養了20多年豬了,多年的經歷讓老田摸索出一套繁殖小豬、配置飼料的技術,老田用自己的技術和資金入股籌建這個“老田豬場”,使生豬養殖步入標準化、規模化軌道。豬舍建設之初,“環保”就被提上議事日程,已建成地下沼氣池100立方米,可滿足20戶家庭夏季的日常生活使用。沼氣——養豬——豆製品加工環保生產模式也正在以小張莊村為試點進行推廣。小張莊村書記張鐵忠說:“沼氣這種環保形式在改善環境的同時還能帶來經濟效益,老百姓逐漸接受了,我們正在逐步推廣。”現在,該鎮農業村均建立示範點或養殖小區,並逐漸形成塊狀經濟帶,全鎮生豬出欄8765頭。二、三產業發展注重規模與質量並進。位於該鎮的彩龍綜合批發市場已開始對外招租,預計8月份一期工程全部完工。彩龍綜合批發市場僅是該鎮利用城郊地位優勢招商引資的億元以上項目中的一個。該鎮利用農業村大多居於102國道兩邊、京瀋高速東出口旁,可充分享受港口資源、旅遊資源的區位優勢,合理規劃布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同時,積極扶持現有企業壯大規模,鼓勵企業開展技術研發,推動產品的提檔升級。秦皇島德勝偉業糧油遷入小張莊村已有六七年的歷史,良好的投資環境推動了企業的成熟擴大,從單一產品擴展到核桃油、葡萄籽油等多領域。企業的發展帶了村企共建的良好氛圍。該鎮目前共有個私企業172家,安置富餘勞動力400餘人。

地方風俗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海港鎮小高莊村的鄉親們便會三五成群的聚集到村民中心,或在圖書室內讀書看報、下棋、上網或在文化廣場上打球、扭秧歌。其中的一位張大爺邊舞動手中的扇子邊說:“現在我們生活富裕了,生活環境也好了,還有了這么好的活動場所,比城裡生活的都幸福了。”在新農村建設中海港鎮在積極改善農民民眾生活條件,富裕農民的同時,注重民眾的精神文化建設,不斷夯實農村文化平台,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占領農村文化陣地,文化新風蕩漾整個農村。文化廣場唱大戲。海港鎮把深入開展農村廣場文化活動作為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抓手。投入近60萬元,建成了個占地均在2000平方米配套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7個。文化設施的完善為農村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保障,使該鎮農村多年沉寂的農村文化藝術又活躍起來。村民利用業餘時間經常開展活動,或自編自演節目、或扭秧歌打籃球鍛鍊身體。每逢重大節日、文藝匯演時,村里老老少少都要穿紅掛綠、濃裝艷抹、敲鑼打鼓,展示農村發生的新變化和新時代農民的風采。以文化設施基礎為陣地,農村廣大文體愛好者組成一支支文體隊伍,相繼成立了秧歌隊、民樂隊、夕陽紅合唱團等10餘個文藝團體,利用現有文化設施,開展主題鮮明、寓教於樂的文化活動,成為該鎮農村廣場文化的一大亮點。廣場文化活動的蓬勃興起,有效地提高了廣大民眾的素質,促進了社會風氣的好轉,推動了精神

海港鎮海港鎮

文明建設向縱深發展。讀書新風遍鄉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致富路。”海港鎮農民這樣自豪地評價科技圖書給他們帶來的好處。近年來,該鎮大力發展高效特色農業,不僅加快了鎮域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調動了農民學科技的熱情。該鎮因勢利導把知識武裝作為培育新型農民的一項重要的舉措,按照“實際、實用、實效”原則,多渠道鼓勵引導農民讀書用書,發揮書刊促農增收的載體作用,讓民眾自己學技術、增本領,拓寬致富渠道。以加強鄉村圖書室建設為抓手,引導農民讀好用好科技書籍。目前,全鎮6個農業村已全部建起了圖書室、文化室、閱報欄,圖書種類包括科技類、法律類、棋藝類、衛生保健類等30多種,藏書共1.8萬餘冊,全鎮湧現出了大批靠讀書用書致富的專業村、專業戶,讀書新風遍及海港鎮鄉村。

牆頭文化倡新風。如今海港鎮農村,除了乾淨整潔的環境會讓你感受到新農村的變化外,取代以往被小廣告塗成“大花臉”牆壁的文化牆更是為美麗的村莊添了一抹亮色。新農村建設中,該鎮將書畫藝術等文化“搬”上牆,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宣傳新農村建設、禮儀古訓典故、榮辱觀教育、環境保護、婚育新風、鄰里和睦等。目前,該鎮已粉刷、書畫文化牆3500延長米,“牆頭文化”在美化村莊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引領著農村新風尚。尊老愛幼的多,亂扔垃圾的少了,打架賭博的少了,到村民中心學習娛樂的多了,“牆頭文化”在不知不覺中引領著海港鎮農村新風尚。

人才政策

海港鎮海港鎮

近年來,海港鎮圍繞“人才興鎮、科技興農”戰略,創新工作機制,積極為鄉土人才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領頭雁”作用搭建平台。

搭建組織平台。該鎮以挖掘鄉土人才為突破口,加快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農民提名、村居推薦等方式,把那些懂技術、有特長的人才挑選出來,實現鄉土人才信息動態管理;圍繞花卉種植、無公害蔬菜種植、特種養殖等重點產業,採取“支部主導型”、“支部引導型”、“支部服務型”模式,積極鼓勵引導農村人才組建和參加各類農村產業協會;同時,注重把回村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鄉土人才隊伍之中,使其理論融合於實踐,牢固掌握一門以上技術。目前,全鎮共有種養殖型人才30餘名,8名鄉土能人被選拔為村幹部,4名鄉土人才為村級農民技術員,逐步實現鄉土人才由鬆散型向相對緊密型群體轉變,提升組織水平。

搭建培訓平台。一是集中培訓,著力輔導提高。充分發揮農民學校、電教網路等陣地的作用,定期組織鄉土人才集中培訓,通過“借腦育人”,進一步提高鄉土人才的技術水平。全鎮共舉辦培訓班10期,參培人數400餘人次;二是開闊視野,著力促進提高。積極組織優秀鄉土人才和種養殖大戶到北京大興等先進地區參觀考察,共組織參觀培訓4次;三是基地示範,著力引導提高。利用示範基地開展各類現場培訓活動、不定期邀請高等院校的專家學者進行技術指導和諮詢活動,努力提高農村人才的實用技術。

搭建扶持平台。一是政策上扶持。對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創業者,給予政策傾斜、重點扶持,做到“生產信息、生產用地、生產資金、生產品種、生產技術”五優先;二是技術上扶持。實行科技人員入戶跟蹤服務制度,幫助鄉土人才解決生產、經營中的技術難題,實現優勢互補;三是資金上扶持。對進行特色農業開發、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項目,積極協調農村金融部門的資金支持,將農業產業做大做強,逐步形成規模。

通過充分發揮鄉土人才在“學一門技術、上一個項目、帶一批民眾、富一方經濟”方面的主導、示範作用,帶動了全鎮農業產業快速發展,加快了我鎮新農村建設步伐。年實現農業產值5068萬元,同比增長5%。

參考連線

http://mkt.und.cn/small/cpybase.do?companyid=79915

http://www.21sjzg.com/zghb/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