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寺阿育王塔

海清寺阿育王塔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花果山下,興建於宋代天聖元年(1023年)。塔高40餘米,九級八面,是蘇北地區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據建塔時嵌在塔內壁上的碑文記載,此地原先曾建過一座塔,在唐代時號稱全國第二,可見此塔在我國的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簡介

(圖)DainsOwen攝於2009年1月30日[海清寺阿育王塔]DainsOwen攝於2009年1月30日[海清寺阿育王塔]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花果山下,興建於宋代天聖元年(1023年)。塔高40餘米,九級八面,是蘇北地區現存最高和最古老的一座寶塔。據建塔時嵌在塔內壁上的碑文記載,此地原先曾建過一座塔,在唐代時號稱全國第二,可見此塔在我國的建塔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海清寺阿育王塔位於花果山進山處的大村水庫旁,自古就是雲台山的一個主要景點.明代叫“古塔穿雲”,清代叫“塔影團圓”。

它的特點有五:一是歷史古老;二是根深蒂固,經歷過郯城1668年8.5級大地震的洗禮,至今不歪不斜;三是塔形壯麗,再經山光水色的映襯,相得益彰;四是既能看又能爬,遊客有參與的機會;五是有動人的神話傳說,倍增遊興。

阿育王塔

(圖)DavinsOwen,2009年1月30日,花果山下大聖湖畔的阿育王塔。DavinsOwen,2009年1月30日,花果山下大聖湖畔的阿育王塔。

在花果山下的阿育王塔是連雲港市最古老的建築之一。走進花果山景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10平方公里的大聖湖,三面環山,浩渺無際,一片綠波蕩漾的山水,一片沉碧青靄的秀色,被一條大壩攔在山裡。湖的東畔古塔矗立,塔影山影同垂水底,情意綿綿,阿娜裊裊。大聖湖四周湖堤上、坡上處處是芊芊芳草,青青林木,其間有平坦的道路,路旁有叢叢野花,漫步閒遊,意趣無窮,水面平靜,水清見底。高空的白雲、飛鳥倩影常留在水中。旅遊者在此觀賞古海州所留下的這座座千年古塔。

佛塔,在佛教創建的古印度,受到十分重視,佛教創建初期,在印度的迦膩色迦王時代其王以處建立佛教寺塔,他在國都郊處建立大塔,六世紀初,北魏使者宋雲僧惠生赴西域求法,經過這裡時還見到此塔,當時塔名名為“雀離浮圖”。佛塔的出現要比佛教造像的出現早的多,佛塔在佛教中所占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初的漢代,就開始修築佛塔。

佛教傳人海州以後,海州最早出現的佛教建築亦為佛塔。《雲台山志》卷二(寺觀·法起寺)條中云:“(李編德法起尋碑文)相傳鷲峰石塔建於漢時。

海州花果山下的阿育王塔,初建於北宋天聖元年(1023年),因塔建在海清寺院內又名海清寺塔。據《雲台山志》卷二(寺觀·海清寺)條中記:“海清寺,坐大村東北,竣宇修廊萬山環,拱門首浮屠九級矗兀層霄。創於宋天聖元年,東隔雲台一嶺。”相傳建海清寺阿育王塔時,維郁柳巒發起組織了一個建塔齋會,會中二十五個人,每人出小麥一石、米五斗、油三斤、錢百文。又轉化了三千餘名赴會施主,每人出錢百文,共同來修建釋迦真身舍利、阿育王塔。

這座阿育王塔高40.5米,對現代建築的防震抗震方面有極高的研究價值。除基礎穩固堅實、磚砌平整精細、咬接緊密牢實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塔基周長正好等於塔的高度,也是40.5米,穩固性極強。在康熙七年1668年)6月17日,連雲港市發生一次8.5級地震,古海州城牆傾壇十之二三,而它都巋然不動。此塔是蘇北現存歷史悠久,塔體最高的古佛塔之一,這座塔為仿閣樓式,九級八畫,磚石結構。整個建築結構合理嚴密,塔的下層東、西、南、北四面各開一拱形券門。該塔西門上額刻有“根深蒂固”四字,以上各層的其餘四面開出直欞窗形,塔的底層是迭澀式腰檐、二至九層是平座迭澀式腰檐。八層以下,外壁風繞以走廊,塔中心砌八角形中心柱。進西面人梯小門,踏上十字形交叉踏步,沿梯拾級而上,可直至八角形藻井的塔頂。這座塔無論是塔身,中心柱、內廊階梯,腰檐、卷剎均為磚石砌疊而成。整個建築結構典雅大方,結構嚴謹合理,線條明塊秀逸,樸實無華,卻又風格雄渾凝重。在《海清寺塔柳巒記碣》中寫道:“上觀,似從天降,迥徹清霄;下看,似從地涌成,寶堂連誨。”這海清寺的阿育王塔與河北定縣的料敵塔稱為宋代南北二巨塔。如今,千年古塔重放異彩,它以特有的古樸英姿和直上雲宵的氣勢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只要登塔望山,看山連綿,起伏眼底。登山望塔,則塔蹲腳下,此奇觀,花果山地區的人都說是:“山拜塔,塔拜山”,也有人說:“山不壓塔,塔不壓山”。

清代鄭三捷曾作詩誦頌海州海清寺阿育王塔,詩云:

誰造佛圖鎮海東,
金莖承露映瑤空
將傾複合真仙力,
驅賊留人實佛功。
緩步高堂隨瑞靄,
憑欄間立挹清風。
飄飄恍若凌霄漢,
千里山河指顧中。
阿育王塔千年來聳立在花果山下海清寺院內,與海清寺千百年來香火不斷,從未荒蕪失修有十分密切的關係。宋代所建的海建寺是有正殿五間,東西各有配殿三間不小的寺廟,寺院山門雄偉巍峨,氣勢壯觀,給香客們一種肅穆起敬感覺。海清寺在宋代時規模宏偉。據阿育王塔內東壁上盛延德等人刻石記載云:“天聖二年正月,內設供僧八百五十人;天聖五年,設供僧九百人;天聖五年,設供僧一百人;總計一千八百五十入。”一年內容近千名僧人念經禮佛,在這海州佛寺中是不多見的。也可看出宋代海州佛教事業發展之昌盛,佛教文化之發達。

阿育王塔,是佛教尋塔取名最為普遍的寺塔。阿育王在公元前三世紀統一全印度,大加保護佛教。阿育王為佛以後大興佛事,傳說阿育王建了八萬四千座塔,因此,到處建立寺塔,奉安佛舍利及供養僧眾。

不論是印度與中國是否修建了八萬四千座阿育王塔,但這種阿育王塔我國境內亦有之。修建阿育王塔是受到佛教僧侶和封建統治者的十分重視。西漢末年西域的遊方僧東行來到我國,把阿育王塔的故事傳到我國,這時國內才開始修建阿育王塔。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在建鄴(南京)建造的建初寺中的寶塔,便是其中最早的一座阿育王塔。

這座蘇北地區的最早古塔,給人感覺到古人的聰明智慧而偉大的古樸精神,令後人敬佩,也給後人留下了一處文化遺產。登塔望湖,湖中有塔影,有魚嬉,漣漪陳陳,野鴨點點,各有情趣。塔內更有石刻,多宋時物,記佛界、政界人士對建塔所作的資助,現均完好,玩味、古意自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