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產業增加值

海洋產業增加值

海洋產業增加值是指各海洋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新增價值之和。即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濱砂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築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遊業、其他海洋產業等產業增加值之和。

簡介

海洋產業增加值是指各海洋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創造的新增價值之和

海洋產業增加值海洋產業增加值

即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濱砂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築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遊業、其他海洋產業等產業增加值之和。

概述

海洋經濟被稱為“藍色經濟”。我國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海洋產業高速發展增加值30年翻了7番多

“我國海洋經濟的高速發展,不僅體現為生產總值大幅提升,還表現在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產業技術提升、涉海就業人員增加等方面。”。
從總量來看,我國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從1978年的30多億元,到1990年的200多億元,到2000年2297億元,再到2007年的10431億元,30年時間翻了7番多。
在增長速度方面,“十五”以來,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14.7%,高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海洋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也由上世紀80年代的0.7%左右上升到目前的10.14%。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以海洋漁業為主體的第一產業比重逐步降低,工業製造業比重進一步提高,以高技術為支撐的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風能潮汐能)、海水利用等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海洋經濟的三次產業結構由2001年的7:44:49,調整為目前的5:46:49。日趨最佳化的海洋產業結構,對於我國保護近海漁業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增強海洋工業生產能力與綜合實力、提高完善海洋服務業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另外,我國海洋產業技術和產業化也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在海水淡化技術方面,我國完全掌握了反滲透法、蒸餾法兩大主流海水淡化技術,推動了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化進程。近年來,我國風力發電、潮汐發電和風力發電技術不斷升級,2007年海洋電力業增加值超過5億元,促進了海洋綠色能源的開發利用。產業化方面,以海鹽生產為例,我國獨創的塑膠薄膜苫蓋結晶池技術及設備,使海鹽區的優質高產穩產水平大大推進。
涉海就業規模不斷擴大,也是我國海洋經濟高速發展的體現之一。1982年,我國主要海洋產業職工人數約80萬人。而截止到去年底,全國涉海就業人員增至3151萬人。
海洋產業海洋產業

海洋科技不斷創新

科研與技術開發體系基本建成 ,我國海洋經濟正處於生機勃勃的發展階段。預計到2010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將接近4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接近10.5%。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海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是海洋科技不斷創新的支撐。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提出了“科技興海”戰略。目前,我國已在沿海地區建立了16個國家級科技興海示範區和8個技術轉移中心以及28個省級示範基地。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已基本組建了比較完整的海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科技興海工作成效顯著,沿海地區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隨著海洋科技的不斷創新,我國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利用業、海洋電力業等一批高技術的新興海洋產業也初具規模,煥發出勃勃生機。數據顯示,2001年至2007年,海洋生物醫藥業增加值由5.7億元提高到40億元,增長了6倍多;海洋電力業增加值由1.8億元增長至5億元,增幅高於總體海洋經濟平均水平。
與此同時,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亮點頻現。改革開放以來,新興海洋產業不斷湧現,如海洋油氣業從無到有、濱海旅遊業發展態勢喜人等等。另外,沿海地區在發展海洋經濟過程中,注意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選擇優勢產業。例如:山東省利用濱海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市場開拓、接待人數、旅遊創匯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規劃

《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已經徵求完有關部門的意見,近期將上報國務院
在《規劃》中,全國海洋經濟成長目標是,到2020年,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0%以上,並逐步形成6到8個海洋主體功能區域板塊,受益的產業包括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在內的九大涉海產業。
此外,《規劃》要求加大政府財政對海洋經濟發展的投入力度,同時完善海洋經濟發展的金融稅收方面的扶持政策,擬對國家鼓勵優先發展的海洋產業領域項目和海洋高新技術企業,給予其所得稅減半徵收或免徵的優惠。

增加值占比翻番

3月底,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海洋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201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3.8萬億元,占到GDP近一成。
這大大超出了十年前制定目標的預期。根據2003年國務院印發的《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全國海洋經濟成長目標是到2005年,海洋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左右,2010年達到5%以上。
"新的《規劃》把這個目標又進一步提高了,到2020年將占GDP的20%以上,沿海地區海洋產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會更高。"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4月1日,溫家寶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要加快海洋經濟發展和沿海地區綜合開發。 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未來5年,國家會推進山東、浙江、廣東等海洋經濟發展試點。
近年來,我國海洋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以環渤海、長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為代表的區域海洋經濟發展迅速,沿海地區"3+N"的經濟區發展布局形成。尤其是今年,國務院已經相繼批覆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
"同時,也將會有更多的地區加入試點中來。
也是在4月1日,劉賜貴在上海調研期間會見了上海市市長韓正。韓正說,海洋經濟已經成為上海發展新的經濟成長點。上海市制定的海洋發展"十二五"規劃,把未來5年海洋經濟的增長速度定為不低於15%,高於其GDP增速。
4月6日,劉賜貴在天津調研時亦表示,支持天津市儘快完善《天津市海洋功能區劃》的修編。
遼寧、河北等傳統工業大省也不甘寂寞,借打造海洋經濟帶之際,探索著"藍色經濟"之路,推動產業升級和城市轉型。而海南省海洋經濟規劃則主打海洋旅遊業,力爭成為我國最大的海洋旅遊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閒旅遊勝地。
中央和地方對發展海洋經濟的熱情都很高,很多地方都制定了本地區海洋發展的專項規劃。為了最佳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規劃》從總體上進行了海洋主體功能區的劃分,大概有6到8個板塊。

惠及九大涉海產業

《規劃》還提出,要加大政府引導性投入,重點投向海洋裝備製造、海洋油氣、船舶製造、海洋漁業、海洋運輸、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化工、濱海旅遊等海洋產業領域。
目前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工信部等有關部門正在研究制定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財政、稅收、投融資等有關政策,以及扶持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等政策建議。
在3月舉辦的一次會議上,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向本報記者介紹,工信部正在組織編制若干個重點領域的專項規劃,其中就包括海洋工程裝備。
而在早些時候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中,也較為密集地提出要大力扶持和重點發展涉海產業,內容涉及海洋油氣業、海洋新能源、海水利用業、海洋生物產業、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業等。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5年,我國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發展規模逐年增大,年均增速在20%以上。劉賜貴說,我國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先導產業。
國家發改委正在研究制訂海洋優先發展的產業目錄,擬對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能源、海洋新材料、海水綜合利用、港口碼頭、跨海大橋等高端海洋產業開發項目進行企業所得稅的減半徵收或免徵。
另外不容忽視的是,我國海洋科技創新能力較弱。目前我國主要海洋儀器仍然依賴進口,與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在深海資源勘探和環境觀測方面,技術裝備仍然比較落後,科技投入相對不足,體制機制還存在不少弊端。
為此,"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要加強海洋基礎性、前瞻性、關鍵性技術研發,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增強海洋開發利用能力。
《規劃》還將會加強這方面的扶持力度,放寬對海洋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征繳條件,必征的稅賦可以採取優惠措施,而可征可不征的儘量不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