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回潮流

海歸回潮流

海歸回潮流是指海外留學人員面對國內日益完善的政治和市場環境而回國發展的現象。

背景

海歸回潮流海歸回潮流

1970年代來到美國留學,畢業之後用不了幾個月,就可以申請到綠卡;如果在1980年代來到美國,哪怕是非法移民,也可以根據1986年的移民特赦法令,獲得永久居留;如果在1990年代來到美國,最多等上三五年,也可以通過勞工紙獲得綠卡。但是,如果在2000年以後來到美國,且來自中國大陸或者印度,那么通過職業移民獲得永久居留權的機會已經大不如前。
以移民精神享譽世界的美國,已經逐漸成為全世界移民政策最為嚴苛的國家之一。即便是合法移民,最長的等待時間也會達到8至10年,甚至更長。到2011年為止,超過百萬的職業移民申請者在每年10多萬個移民限額面前排隊,而具體到每個國家,每年的配額只有9000多個——無論國家大小。

在職業移民排期出現有史以來等待最為漫長的現實面前,眾多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開始選擇回國發展。這一方面由於中國經濟騰飛帶來的巨大機遇,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中國的技術移民面臨著其它國家的移民所不必面對的漫長移民排期,而這一排期問題在非法移民這一壓倒性焦點議題面前,幾乎無人關注。

因素

一是現在來去自由,回國服務已不限於人的回歸,可以人不回來“才”回來;

二是國內,特別是國內沿海,和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小;

三是國內的機會和經濟政治環境又有了很大的改善;

回流趨勢

2010年出國人數是28.3萬,回國人數是12萬人,2009年出國人數是23萬人,回國人數是8萬人,2008年出國人數是18萬人,回國人數是6萬人。

回流領域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留學人員有相當部分是由單位公派出的,人員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校領域,回國也主要是集中在這些領域。但隨著90年代後期出國留學已市場化,並受中國入世的影響,這一時期大量出國學習的是工商管理、經濟、法律、金融、財務、電腦和其他科教領域。由於這部分人很多都沒有原單位,有的甚至是一畢業就出國,因此,這些人的回國將沒有原單位可回,而是會適應國內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及轉型市場經濟,大量地加入到回國創業和就業的各個領域中來,充實中國經濟國際化的力量。留學人員自主回國創業並投身高新技術產業、經貿、金融、管理、中介服務等非傳統教學科研領域,將是今後發展的方向和增長的空間。

發展地域

“海歸”現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但是實際上在珠三角和長三角。
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進行,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計畫的落實,“海歸”在這些地區的成功創業機會也會越來越多。也有“海歸”不少去了哈爾濱南京武漢西安成都等內陸城市。

集中企業

中國“海歸”主要是集中在中國的幾十萬家三資和外資企業中,但隨著中國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和國際化將會加快“海歸”同這些企業的結合。“海歸”在外資企業里扎堆成群的現象將會出現改變,中國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的迅猛發展將為“海歸”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政府開闢綠色通道

2005年初,貴州省從開辟引進境內外人才的“綠色通道”和實施“人才工作居住證”制度來積極引進高層次留學人員和海外人才。進一步完善了“貴州省留學人員檔案庫”,制訂回國留學人員隨時評審專業技術資格的辦法同時協調有關部門解決好留學回國人才的戶籍、住房、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實際問題。
2006年6月,安徽省對外宣布,將大力引進海外人才智力,為方便海外留學人員到安徽立業,將為海外高層次留學人才開闢“綠色通道”。提出簡化高層次海歸出入境手續,提供出入境便利,對申請在華定居的經批准可發給永久有效的外國人居留證,並為其本人和直系親屬落戶及子女入學等提供便利條件等。
2006年底,北京市建立了海歸創業“綠色通道”,降低了留學人員創業融資門檻,有限責任公司的註冊資本額最低由10萬元人民幣調整到3萬元。留學人員回國時間在一年內,均可申請中關村科技園區8萬至10萬元的無償資助。此外,由一名或多名留學人員出資人的出資額,占企業註冊資本的50%以上,可申請最高100萬元的綠色通道貸款。

推進中國民主建設

“海歸”群體在國外學習生活多年,親身感受和體會了國外各級政府的運作與效率,如果將“海歸”群體有志從政的人員吸納到各級政府中來,吸納到政協人大中來,將有利於中國各級政府更新觀念、創新管理,同時增強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與此同時,對“海歸”人才的重用將帶動國內本土人才素質的提高和人才的國際化。

在構建中華民族未來藍圖時,決策層大膽借鑑了西方已開發國家的許多先進和成功之處。決策層這種前所未有的開放膽識和胸襟,為“海歸”精英回國從政發展提供了新的巨大機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