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縣

海昏縣

東漢初年,歷史學家班固撰成《漢書·地理志》里,曾提到漢高帝時豫章郡轄海昏等縣。根據地方志記載,漢海昏縣包括了今日的永修、武寧、靖安、安義和奉新5個縣。2006年由於南昌持續乾旱,鄱陽湖水位創百年歷史最低,在鄱陽湖灘上,海昏縣遺址浮出水面。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漢宣帝元康三年(前63年)三月,漢宣帝下詔說:“曾聞舜弟象有罪,舜為帝後封他於有鼻之國。骨肉之親明而不絕,現封故昌邑王劉賀為海昏侯,食邑四千戶。”形成海昏侯國。
劉賀死後封國被除。
初元三年(前46年),漢元帝劉奭又封劉賀的另一個兒子劉代宗為海昏侯,是為海昏釐侯,劉代宗傳位給兒子海昏原侯劉保世,劉保世傳位給兒子劉會邑。
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代漢建立新朝時,海昏侯國被廢除,劉保世被削藩貶為庶民。後來劉秀建立東漢王朝,恢復劉氏天下,劉會邑又被恢復為海昏侯。
對於海昏縣的歷史沿革,《九江年鑑》中說,漢永元年(公元104年),于海昏西南立建昌縣(縣治在今奉新甘坊附近)。
漢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分海昏(故城在今江西永修縣西北數里)、建昌部分地設新吳(治今奉新西)、永修兩縣。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分海昏、建昌另立西安縣(治在今武寧)。
海昏縣與海昏侯國是並行的兩個體系。海昏縣是行政編制,是漢代高祖時期(劉邦)的一個行政區劃。而海昏侯國是西漢分封制體制下的一個侯國,是由皇室成員在海昏縣建立的侯國。由此可見,海昏縣的地域顯然要比海昏侯國要大。侯國不能幹預縣裡的基本行政管理,但有4000戶人家為他提供日常生活所需。
據清朝的《一統志》和《新建縣縣誌》記載,海昏侯國原址就在現南昌市新建區昌邑鄉游塘村,當地居民仍然稱之為“昌邑王城”。王城為方形,地面平坦,面積約2平方公里,原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據了解,經過兩千年的滄桑變化,昌邑王城概貌至今依稀可辨,原來的城牆基礎還在。

遺址發現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立海昏縣,縣治設在與吳城鎮隔河相望的蘆潭村附近。這塊低洼的鄱陽盆地原本人煙稠密,東吳名將太史慈曾在此升堂斷案。隨著湖水的不斷入侵,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海昏沉沒,商業遷至地勢較高的吳城,吳城遂正式立鎮,故民間一直有“沉掉海昏,浮起吳城”的傳說。海昏縣在歷經600多年的繁華後,最終因為鄱陽湖的演變而被淹沒。近幾年,鄱陽湖每到枯水期,都會有少量木樁浮出水面,但由於今年水位特別低,發現的木樁數量更多,規模更大。附近村民曾在在這片湖灘撿到過銅錢,並發現過一大堆已風化的穀粒。經推測這裡可能是當時海昏縣用於存放糧食的地方,海昏縣遺址正式浮出水面。

海昏

海昏縣海昏縣
“海”,在古代漢語中的意義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湖”,至今雲南、西藏等地還把“湖”叫作“海”,至於“中南海”“北海”更為人們所熟知。“昏”字,在甲骨文中的寫法是:一個側立著的伸出一隻手的人,手下面是一個太陽,從今天的“昏”字的字形還依稀能辨認出來,所以,“昏”字的本義就是黃昏。古人依據太陽的升起和落下來辨別東西方向。“東(東)”字的字形是太陽剛剛升起到樹幹,因此表示“東方”。那么,太陽落到人手下方的“昏”,也就自然而然地表示“西方”了。因此,把“海昏”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湖西”“鄱陽湖的西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