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殖民地

海峽殖民地

海峽殖民地(英文:Straits Settlements),是英國在1826-1946年間對位於馬來半島的三個重要港口和馬來群島各殖民地的管理建制。最初由新加坡、檳城和馬六甲(麻六甲)三個英屬港口組成,因此被當時當地華人稱為三州府或叻嶼呷。


簡介

18世紀後期至20世紀中期英國在馬六甲海峽的殖民地。包括檳榔嶼、新加坡、馬六甲和拉布安
1786年至1824年間,英國先後侵占檳榔嶼、新加坡和馬六甲,分別派遣行政官員進行單獨統治,隸屬英國東印度公司。1826年,為強化對檳榔嶼、新加坡和馬六甲的殖民統治,又將這三個殖民地合併為海峽殖民地,以檳榔嶼為首府(後又移至新加坡),隸屬印度馬德拉斯省。1846年,拉布安被割讓給英國。1867年,又將海峽殖民地改為皇家直轄殖民地,由英國殖民地部直接管理。1906年,拉布安併入海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峽殖民地被日本人占領。
海峽殖民地的總督由英王委任,併兼任馬來聯邦馬來屬邦的總督,是英屬馬來亞最高長官,總攬司法、行政、軍事諸大權。總督駐新加坡,各地政務由總督任命的駐紮官或顧問負責執行。總督下面設有立法會議與行政會議,總督是這兩個會議的議長,有權否決會議的決議和直接頒布法令。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政府發表白皮書,把馬來聯邦馬來屬邦以及海峽殖民地中的檳榔嶼、馬六甲等11個邦,組成馬來亞聯盟,由英王任命的總督統治。1946年,拉布安與北婆羅洲合併,新加坡則作為單獨的殖民地,從馬來亞分離出來。1948年,海峽殖民地成為馬來亞聯合邦的一部分。

英屬東印度公司時期

1824年,荷蘭為了獲得整個蘇門答臘島的統治權,與英國簽訂了1824年英荷條約。在條約中,荷蘭將馬來半島上的馬六甲割與英國,以換取英國放棄蘇門答臘上的明古連地區。
而英屬東印度公司,在1826年決定整合在馬來亞的三個港口屬地,新加坡,檳城和馬六甲組成海峽殖民地。首府初時設於檳城,1832年遷往新加坡。

英殖民地部直轄時期

1867年4月1日,英倫政府殖民地部正式接管海峽殖民地,並將其劃入英國皇家殖民地(Crown Colony)之列,總督駐守於新加坡。與此同時,印度洋上的聖誕島科科斯群島劃歸海峽殖民地管轄。
在此同時,海峽殖民地總督兼任英國駐馬來亞和汶萊這兩個英保護國的高級專員。
1906年10月30日,北婆羅洲沙巴的納閩港也劃歸海峽殖民地。
在二次大戰期間,海峽殖民地,除了科科斯群島外,都被日軍占領。而科科斯群島則劃歸錫蘭代管。
二戰過後,海峽殖民地各個港口重歸英國統治。在戰後初期,英國對各港口施行軍法統治。

殖民地的解散

1946年4月1日,英國宣布解散海峽殖民地,新加坡成為獨立的一個英國皇家殖民地,並管轄科科斯群島和聖誕島,直至兩島分別於1955年和1957年劃歸澳大利亞。而檳城與馬六甲便和馬來亞聯盟的九個州合組為馬來亞聯合邦。而納閩則於同年7月15日劃歸英屬北婆羅洲,成為後來馬來西亞沙巴州的一部分。

海峽殖民地的歷史

1824年英法的倫敦協定,正式承認新加坡為英國的遠東新貿易口岸。這一協定也同時議決英國與荷蘭相互交換馬六甲海峽兩岸的屬地,從而使到馬六甲的控制權回歸到英國殖民政府手上。因此,在1824年過後,英政府在馬來亞半島上有3個沿海的貿易口岸:榔嶼,馬六甲與新加坡。在這一時段里各地口岸都有自己的地方行政官員,負責當地的商貿與行政工作。在當時東印度公司的遠東殖民中心是印度,所以主要的殖民官員都是駐紮在印度。因此,在馬來亞半島的殖民政策也是由在印度的白人官員策劃與決定。
東印度公司在開發新加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百孔千瘡的殘舊公司,因為長時間的戰爭開銷,經濟上早己入不敷出。於是在1920年初在印度的營運總部,著手重新組織公司的業務與運作。在精兵簡政的策略下,東印度公司計畫重組馬六甲海峽的3個口岸。
1826年東印度公司成立一個新組織:海峽殖民地,把梹榔嶼,馬六甲與新加坡整體結合為一個單一的行政體系。梹榔嶼是這一個新組織的新行政中心。梹榔嶼總督也成為海峽殖民地總督。
1830年海峽殖民地進行了第二輪的節約計畫。當地的殖民組織與官員進一步精簡化。而梹榔嶼做為海峽殖民地的行政中心地位也保不住了。管轄海峽殖民地的中心再次北移,回到在印度的班加。至比,印度直接管轄海峽殖民地。
海峽殖民地的成立對新加坡有長遠的政治影響。首先,新加坡失去當家作主的獨立主權。當印度直按管轄新加坡口岸後,新加坡個別的政治與行政需求不受到認同,新加坡的實際發展和政府政策開始脫節。
其次,印度行政官與新加坡洋商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導至白人社團在倫敦遊說當地官員,力圖把新加坡提升為皇家殖民地,讓倫敦直接管轄新加坡。隨著經貿的日益發展,洋商對新加坡口岸的行政效率更為不滿,期待新加坡有更大自主權的呼籲也更為響亮。
1853年東印度公司幾乎失去了以往所有的貿易壟斷特權。從此之後,公司的生存狀況更是岌岌可危。1858年在國際貿易上叱吒風雲過百年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終於壽終正寢。鏇之,一個在印度新設立的總督接手管轄海峽殖民地。新加坡洋商期待的倫敦殖民部直轄新加坡的政治意願,再次落空。
1867年英國國防部要在香港之外另覓一個軍事基地,以應付東亞軍事勢力的新動向。因為這時日本的軍事野心已經是日益顯露。英國政府為了要在新加坡建立一個遠東的軍事基地,所以從印度手上取回對新加坡的直接管轄權。新加坡洋商爭取多年的政治意願終於實現:新加坡成為英國直轄的殖民地。
從1819年新加坡開埠直到1867年新加坡成為英國直轄殖民地的過程,可以多次證實,英國政治是從本土政治經濟利益的角度,來考量一切有關新加坡的課題。換言之,英國政治利益為先,英國商人利益為次,新加坡本土利益為末。
這種殖民宗主剝削殖民地利益,而又無視當地社會福利的政治意識,就是造成往後推動反殖民運動的基本動力。由此可見,要解讀新加坡歷史就有必要細說從頭了。
1826年建立的海峽殖民地政冶架構,維持了整120年到1946年才瓦解。二戰後,向日軍投降的英國人回來主持戰後的復原工作。英國人再次的從本身政治利益考量,把梹榔嶼與馬六甲回歸馬來半島,共同組成馬來亞聯合邦。
新加坡從海峽殖民地中解放成為單一的英國殖民地。英國人的原本政治意圖,就是繼續維持新加坡做為西方資本世界在遠東的政治,軍事經濟據點。在二戰後的新加坡政治權力鬥爭是要從這一個角度著手。實際上,人民行動黨就是因為樂意成為西方資本世界的政治代表,而受到扶持並崛起成為掌管新加坡的唯一政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