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域使用管理

(2)、海岸線修測長度自調查中間線起始點沿海岸線向兩側各延伸50~100km。 (3)、陸域調查範圍自調查中間線起始點沿海岸線垂直於調查中間線向兩側各延伸10km,由海岸線向陸域延伸1km。 (4)、海域調查範圍自調查中間線起始點沿海岸線垂直於調查中間線向兩側各延伸10km,垂直海岸主體走向向海一般延伸12海里。

海域使用論證:

海域使用論證中海洋水文調查

包括水溫、鹽度、海流、海浪、潮汐、透明度與水色和海冰。

海域使用論證中海域使用基礎調查

包括:社會經濟調查、自然條件調查、海域環境質量調查、海洋資源狀況調查、海域使用現狀與利益相關者調查、海洋功能區劃與規劃調查和海洋自然災害。

海域使用論證工作流程

根據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範以及海洋功能區劃、海洋開發與建設規劃,進行項目用海需求分析;
調查與信息採集:資源、環境、開發利用現狀、社會和經濟;
海域使用適宜性分析:自然環境適宜性分析、利益相關者分析、綜合效益分析和用海合理性分析 ;
提出科學、合理用海的措施和建議,論證結論;
專家評審,補充、修改論證報告;

海域使用動態監測:

定義

海域使用動態監測是以海域變更調查的數據急圖件為基礎,通過“3S”與網路技術的綜合使用,提取並提供海域使用變化信息,為海域使用管理與開發利用規劃提供決策服務。

海域使用動態監測的意義

實現我國海域科學有效管理的必要技術支撐;
海洋資源安全開發的技術保證;
遏制違法用海、減少或者避免用海糾紛的有效技術手段;
開展國際、國內海域劃界的重要技術保證;
掌握沿岸海域污染的重要技術支撐;
避免對生態系統資源破壞的有效技術手段;

海域使用分類定級:

定義

沿海省、市根據海洋功能區劃統一划定的用海類型,視其海域的區位、自然、環境條件、資源豐度、周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及利用效益的差異,對同一類型用海劃定不同的級別。

我國海域使用分類定級的程式及其技術方法

定級程式
(1)根據沿海各地的自然和經濟屬性,綜合考慮海域區位、自然環境、資源及周邊社會經濟與海洋產業的發展水平等狀況,選擇對不同類型用海起控制作用的主導因素來劃分海域級別
(2)依據定級主導因素對海域級別的影響程度,計算權重值。
(3)按照各主導因素的分部變化規律,確定各因素的指標值。由於各指標的單位不一致,無法直接代入公
(4)以海洋功能區劃為基礎,選擇不同類型海洋功能區為定級單元,將單元各因素作用分值加權求和,按總分部排列和實際情況,劃分不同類型用海級別。
(5)編制不同類型用海級別圖、表。
定級技術方法
(1)根據沿海各地的自然和經濟屬性,用相對統一的標準對影響不同類型用海的諸多因素進行巨觀評價,採用多因素綜合評定法,選擇主導影響因素。
(2)採用Delphi法、因素成對比較法、層次分析法,計算各因素權重值。
(3)採用相對值法計算各因素的作用分,按照0~100分封閉區間賦值
(4)採用因素分值加權求和計算總分值。
(5)根據運算結果和集聚形態,採用總分數軸法確定定級閾值,從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綜合劃分海域使用級別。

我國海域使用管理法要確定的制度

內容

海域權屬制度—海域屬於國家所有;
海域使用登記發證制度—登記、核發海域使用證書、確認海域使用權;
海洋功能區劃制度—保證海域使用的合理性;
海域有償使用制度—體現海域國有原則,杜絕資源浪費和流失;
海域使用管理體制—通過立法,建立國家統一管理與地方分級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我國海域使用管理中海域勘界的一般規定

1、勘界工作底圖
勘界工作底圖由最新版1:50000海圖和地形圖編繪。
2、勘界調查範圍
(1)調查中間線起始點
一般海岸以海岸界點作為調查中間線起始點。
(2)、海岸線修測長度
自調查中間線起始點沿海岸線向兩側各延伸50~100km。
(3)、陸域調查範圍
自調查中間線起始點沿海岸線垂直於調查中間線向兩側各延伸10km,由海岸線向陸域延伸1km。
(4)、海域調查範圍
自調查中間線起始點沿海岸線垂直於調查中間線向兩側各延伸10km,垂直海岸主體走向向海一般延伸12海里。
3、確定海岸主體走向
海岸主體走向指通過海岸界點的海岸整體延伸方向。
4、調查中間線的確定方法
等距離線法:償試誤差法、側界線推導法;
垂直海岸主體走向線法;
等比例線法;
經線分割法和緯線分割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