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號護衛艦

海口號護衛艦

海口號護衛艦(英文:Haikou Frigage,舷號:529),是20世紀60年代中國建造的65型護衛艦首艦。該艦艦長90.0米,型寬10.2米,吃水深2.92米,正常排水量1146噸,滿載排水量1249.5噸,最高航速23節,續航力2700海里/16節。艦上裝備3座100毫米單管艦炮,4座37毫米雙管機關炮,2座250毫米5管反潛火箭發射器,4座432毫米6管深水炸彈發射裝置。海口號護衛艦於1964年8月1日在上海江南造船廠開工建造,1965年12月25日下水,1966年8月1日交船服役。在中國海軍東海艦隊服役初期該艦沿用退役的原加拿大“堡壘”級“廣州”號護衛艦的艦名及舷號(舷號209)。後於1980年改為529號艦,並重新命名為“海口”號,調入中國海軍南海艦隊。該艦1993年退役 。

基本信息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海口號護衛艦“江南”級護衛艦
20世紀50年代,中國從蘇聯獲得授權製造了01型護衛艦(即6601型護衛艦),中國海軍有了一型實用的主戰裝備,中國造船工業也開始具備了建造現代大中型水面艦船的能力。但是,因為只有上海江南造船廠能夠建造護衛艦,而台灣海峽又被美國和台灣國民黨海軍封鎖,使得已服役的新型護衛艦,均無法進入南海海域裝備中國海軍南海艦隊;另一方面,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由於南越在南海地區頻繁挑釁等原因,南海地區形勢日益緊張,只有一艘老式護衛艦“南寧”號(原為日本海軍第一型-丙型-海防艦)的南海艦隊,急需一種火力強、航程遠、適航性好的水面主戰艦艇,擔任南海遼闊海域的巡邏任務。由此,研製一型新護衛艦的任務,提上中國艦船工業的議事日程。

實際上,1958年中國海軍已經提出過一型新的護衛艦計畫,代號022。但在“大躍進”風氣的影響下,軍方要求新艦排水量800噸以內,航速達到45節(至少為40節),採用燃氣輪機動力,裝2門100毫米炮、3門57毫米炮、4座8聯裝反潛火箭發射器。因為燃氣輪機等一系列關鍵設備無法研製落實的情況下,這一計畫於後來被迫下馬。但它為此後的護衛艦研製工作定下了一個基調--選用現有設備、採用成熟技術、以保證進度、滿足急需。1961年12月,為了加強南海艦隊的實力,海軍提出利用現有材料設備設計建造護衛艦,在1965年前,造出首艦,並在“第三個五年計畫”(1966~1970)內造出後續4艘。

建造歷程

海口號護衛艦作為65型護衛艦首艦,其武器裝備並不先進,主炮是從陸上基地拆下的單管100毫米炮,主機是採用單機僅3300匹馬力的柴油機,最大航速僅23節。但它是中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噸位最大、技術最複雜的護衛艦,完全依靠中國自己的科技力量,立足國內,從零開始,走完了從設計、建造、試驗、列裝和服役的全過程。

該艦第一次採用了中國自行研製的901艦用鋼材:首次採用了380V的交流電制式;首次使用了空調系統等。通過試航、使用,特別是經歷了12級颱風的考驗,證明設計是成功的,性能是優良的,建造的質量是好的,設備是可靠的。

1961年12月,海軍及七院領導指示701所(總設計師俞伯良)設計一型新護衛艦,要求1965年建成首艦(65型艦代號由此而來),主要用於艦艇編隊的護航警戒、近海地區的巡邏警戒和漁場監護,此外還可以用於參加登入和抗登入作戰及布水雷。為了搶時間,決定選用現有裝備,在現實的基礎上力求先進。在主任設計師俞伯良主持下,65型艦總體設計採用長艏樓船型,既能容納尺寸高大的主機,又具有寬裕的容積和甲板面積,同時還提供了較好的大傾角穩性和船體剛度。

1962年2月至4月,設計方完成了3個設計方案,方案一為3台蘇聯37ДP型主機,3門100毫米炮,方案二主機為2台9缸43/67柴油機,方案三主炮則改為2門,並取消了反潛武器。至6月,確定以第二方案為主進行深化設計。1962年9月,海軍批准了《65型艦戰術技術任務書》,並於1964年初下發了建造指示。考慮到台灣海峽尚未通航,在東海接收的軍艦無法到南海服役,故決定由上海方面建造65型首艦,在東海交船。然後由上海方面幫助廣州方面建造後續4艘艦,在南海交船。建造中,廣州只承擔艦體結構製造和總裝任務,上海則提供所有能夠用火車運輸的成套部件,並提供人員培訓和工藝裝備、檔案,這樣也就帶動了廣州造船工業的發展,使此前只建造過木質魚雷快艇、55甲炮艇的造船廠能夠建造中型水面艦船,為以後進一步建造驅逐艦打下基礎。

1964年8月1日,海口艦作為65型護衛艦首艘在江南造船廠正式開工。船體結構首次採用中國自己研製的901鋼,在施工中發現第五總段的底部分肋板與縱桁相交的十字接縫處,有17處冷裂縫,裂縫總長2073毫米,單條裂縫最長有500毫米。為找出產生裂縫的原因和克服裂縫的辦法,該型首艦主任工藝師等人做了大量的試驗,終於找出了產生裂縫的原因,並針對這些原因採用新的工藝措施,即改進結構,釋放焊接內應力,進而取得成功。該艦1965年12月下水,1966年8月1日服役,歷時兩年 。

技術特點

艦型設計

海口號護衛艦(初始舷號209)海口號護衛艦(初始舷號209)
海口號護衛艦的基本任務,是擔任艦艇編隊的護航警戒;近海地區巡邏警戒和漁場監護。此外還可用以參加登入及抗登入作戰和布設水雷

該艦艦體採用屈服強度343兆帕的901型錳鋼,長艏樓船型,由於主機高度為4.5米,加入檢修要求、雙層底高度等因素在內,艦體型深最小高度已經達到6.8米,超過了這一級別平甲板艦的型深高度,如果採用平甲板型,則型深只能為6米以內,上甲板必須留出寬度7米、長度9米以上的大開口,以使主機伸出上甲板以上,這樣勢必使艦體強度大為降低。若將型深變為6.8米,艦體改為通長甲板型,尾部武器和上層建築又要相應提高1.3米,使艦的重心急劇上升,又大為降低了艦的穩性,因此,在中部型深必須在6.8米以上,而尾部型深又必須儘量降低的前提下,只能選擇長艏樓艦型。這樣,還能使乾舷增高,艦體的耐波性、大傾角穩性、不沉性和強度儲備都超過平甲板型。1968年9月,65型護衛艦502艦執行任務時遭遇12級強颱風,在颱風中航行了40多小時,兩進颱風中心,艦體的最大橫搖角達到63度,艙內都能聽到艦體發出“吱吱”的響聲,但最終艦體還是經受住了考驗,也說明設計和建造是可靠的。

長艏樓艦型的細節也經過了推敲,這種艦型的首部上甲板和尾部上甲板之間採取的7.33度緩坡過渡連線,可以避免將應力集中在一點,而且人員在上甲板前後行走也不必使用直梯,更為方便。

為了適合在南海地區使用,65型護衛艦還成為了中國第一型安裝空調系統的護衛艦,由於缺乏資料,空調設計者甚至對上海電影院的空調系統也進行了考察,並為中國軍艦的空調布局和細節處理制定了一套可循的先例和規範。

動力裝置

海口號護衛艦整個設計過程中,設計者首先考慮的是主機問題。雖然TB-8和TB-9等汽輪機以及幾型艦用柴油機此時都已經開始試製,但具體定型時間還不確定,存在拖護衛艦工程後腿的危險,故只能使用現有成熟的主機,即37Д和43/67型柴油機。前者為潛艇主機,不能倒車,增加倒車功能的37ДP型研製進度又無法保證,只好使用43系列(缸徑430毫米)的43/67型主機,該型機單機重75噸,艦艇總體設計能夠承受,但就是外形尺寸較大,特別是機身高度高,使得艦的其它部分設計都要因這個原因有所調整。最後定型的9EDZ43/67柴油機,全功率3300馬力,250轉/分,儲備功率6%。雖然主機單台功率不高,但螺鏇槳和煙囪的設計比較成功,螺鏇槳接近了最佳化直徑和轉速,煙囪的後沿設定了導煙帽,航行時排煙能夠自然向上逸出,這使得該型艦實際試航時達到了21.5節(設計航速20.5節),海軍部隊使用中,還曾經航行出過23節的極端速度。

艦載火炮

海口號護衛艦的主炮採用從岸防陣地拆卸的100毫米炮,副炮為4門37毫米炮。由於有3門主炮、4門副炮和2座雙聯14.5毫米機槍需要布置,該艦的武器位置方案曾進行了多次討論。特別是主炮的布置,一種觀點認為應當2前1後,一種認為應當1前2後,前者認為2門火炮在後,若是艦艇追擊對方艦艇,會影響全艦火力的發揮,而部隊方面則認為,實踐中沒有出現過雙方艦艇在直線上追逃的情形,海戰雙方都會力求通過己方的機動,保持有利的舷角,使火力得到發揮,且日本、法國艦艇也有此布局先例。設計方還另有一種考慮--艦體為長艏樓型,艦體首部型深較高,若採用前2後1布局,則艦首1號炮位於上甲板,2號炮位於上層建築甲板,艦橋為避開2號炮遮擋,亦必然相應提高,從而造成艦體重心抬高,穩性下降,最終,該艦採用的布局--主炮前1後2,後部2門主炮射界為45~315度。4門副炮呈菱形布局,兩舷後部布置14.5毫米機槍。但應當說明的是,該艦主炮採用前2後1的布局效果可能更好。畢竟,火炮戰艦以正面半球迎敵的機率較大,採用這種布局,若要發揮全艦火力,就必然以艦身側面對敵,從而增加被彈面,且部分火炮時代的中小型水面艦艇採用類似前1後2布局,更多的是由於其主要攻擊武器為魚雷,魚雷攻擊完畢後,艦艇一般會高速脫離目標附近,此時後部火炮自然可以發揮最大的作用。中國海軍亦有魚雷艇僅有艇尾機槍,也是隱蔽接敵、高速脫離的戰術使然,但作為一型大多執行日常巡邏任務的護衛艦,此種部局就不是最合適的。進入20世紀70年代,在01型護衛艦都改裝為飛彈艦艇的情況下,海口艦為首艦的65型護衛艦卻因為艦體先天的布局特點而無法改裝。當然,最後的主炮布局,可能更多的還是主機、艦體等其它因素的制約造成的,軍艦設計,往往需要在各部分的相互制約中求得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該型艦的雙聯14.5毫米機槍非常實用,射界也很開闊(在艦上目測估算,其射界接近180度),尤其適合低烈度衝突和突發事件。在"3.14"海戰中,對方在島上剛剛動武,中方機槍便作出了反應,其後才是主炮。而且由於雙方距離較近,在中方主炮射擊的間隙,對方曾打算用火箭筒襲擊中方軍艦,但卻被中方軍艦的機槍當即壓制。這也說明,在此類性質的低烈度衝突中,機槍等輕武器,能夠有效填補艦艇主要火力的空白。美國“科爾”號事件以後,美國艦艇在艦上加裝機槍,也是同一道理。一型艦艇服役期中,所面臨的威脅可能是多層次的,設計艦艇時,應當對這些威脅的性質考慮的更為周密一些,畢竟後來臨時再行改裝,往往要受到艦艇先天條件的限制。海口號護衛艦服役後,主要用於執行南海地區的巡邏執勤任務,作為南海地區中國驅逐艦服役之前的主力艦艇,填補了當時南海中國海上力量的空白。由於該艦火炮機槍數量多,而且有大型火炮指揮儀,因此很適合在中近距離上進行交火炮戰。

反潛武器

海口號護衛艦的反潛火力強悍,艦尾有4門64式432毫米深水炸彈發射炮和深彈投擲架,艦首有2具1200火箭深彈發射器。南海周邊國家和地區並沒有多少潛艇力量,之所以在反潛方面有如此配置,可能更多的是為了對付經常在南海地區出沒的美國潛艇。20世紀70年代,中國海軍也的確使用裝載此類武器系統的獵潛艇在近海發現過美國核潛艇,並迫使其浮出海面。64式深彈發射炮呈舷側對稱配置,可以作為火箭反潛的補充,也可與艦尾深彈投放架聯合使用。它的發射炮固定為45度仰角,不能迴旋,舷側攻擊的距離有40、80和120米3種,它使用的62式深彈裝藥當量達到135千克TNT,由“深聯-1”引信起爆,以艦尾大連串投彈和舷側的連續攻擊時覆蓋範圍很大。因為62式深彈的產量非常大,也使得這種攻潛方式的成本相對很低。

1200系統是中國當時性能最突出的反潛武器,它使用2具65式5聯裝250毫米火箭深彈發射炮(仿製蘇聯的RBU-1200)和62式火箭深彈(與前述的62式深彈不同),該彈最大射程達到了1000米以上,彈型改進後,下潛速度也比投擲式深彈提高約2倍,還可使用定時引信進行10枚齊射。但在65型艦服役時,該系統還沒有配備深彈指揮儀,只能依靠射表實現無指揮儀條件下的攻潛,而且發射炮的高低角可調,但卻不能迴旋,對潛攻擊時需要艦艇機動,而且人工裝填退彈也頗費時間,不利於二次攻潛。

此外,為了用火箭深彈打擊對方水面艦艇,當時深彈使用的“深聯-1”引信中,還配有水面撞發功能,在1966年由65型艦進行的深彈實驗中,當引信定為水面撞發、採用小角度射擊時,由於深彈落點離艦較近,其爆炸後的彈片甚至落在了甲板上,這也能夠說明引信小角度入水時的瞬發度非常優異。

性能數據

65型護衛艦(“江南”級)參考數據:

基本參數
艦長 90米
舷寬 10.2米
吃水 2.92米
排水量 標準1146噸;滿載1249噸
乘員 148人(含軍官12)
續航力 2,700海里/16節
航速 最大航速21.5節;巡航航速16節
動力系統
主機 2台柴油機,最大持續功率2x6,600馬力,雙槳推進。
船電系統
雷達 1部512甲型對海搜尋雷達 1部751型航海雷達 1部651甲型敵我識別雷達
聲納 305型,109型
指揮控制系統
配置 1部球-50型指揮儀
艦載武備
主炮 3座61式56倍口徑100mm艦炮(射程22,500米)
副炮 4座37mm雙聯艦炮
機槍 2挺14.5mm雙在線上槍
反潛 2座64式250毫米火箭式深彈5管發射器(射程1,280米);4座64式大型432毫米深彈發射器,配彈6枚;2條深水炸彈、水雷投擲軌。

服役動態

海口號護衛艦編隊巡航 海口號護衛艦編隊巡航
口號護衛艦於1965年12月25日在江南造船廠下水。1966年5月,該艦在上海港進行船體激振試驗。6月在長江口水域進行羅經、柴油機動力裝置試運轉和舵、錨等有關試驗。同月在舟山海域進行海上航行試驗,完成機械、電氣各項設備的性能試驗和艦的性能試驗。其航速較原設計提高7.5%。1966年8月1日在江南造船廠正式簽字交船,編入東海艦隊服役。

海口號護衛艦最初服役時,沿用退役的原加拿大“堡壘”級護衛艦的舷號209,艦名為“廣州”號。鑒於65型護衛艦首艦在上海江南造船廠建造,故《簡氏艦艇年鑑》稱其為“江南”級。

海口號護衛艦是中國第一型安裝空調的護衛艦,為海軍軍艦的空調布置和細節處理制定了一套可循的先例和規範,大大改善了艦員生活條件。

1980年,中國海軍對大中型作戰艦船重新編列舷號,209號護衛艦改舷號為529。1981年,529號護衛艦正式轉隸中國海軍南海艦隊。1986年8月1日該艦被正式命名為海口艦。

該艦1993年退出現役。

總體評價

海口號護衛艦及其後續該級各艦,是中國首型自行研製的千噸級中型主戰艦船,在研製過程中克服了資料不足、配套設備匱乏等極大的困難,根據既有的條件,不斷最佳化艦船設計,使該艦的實際使用性能達到了較為滿意的水平,經受了風浪和實戰的考驗。該型艦的研製成功為中國大中型水面作戰艦船從仿製到走向自行研製奠定了基礎。

海口號護衛艦及65型護衛艦,是中國造船工業第一次自行設計建造的一型中型水面戰鬥艦艇,它不僅給造船工業提供了實踐的機會,而且在艦艇設計中體現了非常明確的針對性,在整個工業基礎有限的情況下,既保證軍艦的性能,又保證交船日期,使艦艇的成本、時間、性能等幾方面的關係取得良好平衡。中國艦艇電源從直流電改為交流電,也是自此艦開始。種種開創性的工作,使這型軍艦在中國軍艦發展史上,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海口艦為首艦的65型護衛艦設計成功,建造質量是優秀,該型艦1978年獲中國“全國科學大會優秀成果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