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缺翅蟲

海南缺翅蟲

海南缺翅蟲是中國海南省發現的昆蟲新物種,因在海南省發現得名。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2015年10月,上海師範大學宣布,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我國海南省發現了昆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缺翅蟲”。

基本信息

物種學史

海南缺翅蟲海南缺翅蟲
1974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黃復生研究員在西藏察隅地區科考中發現了中國的第一種缺翅蟲,定名為“中華缺翅蟲”。
1976年,黃復生又在西藏墨脫髮現了我國的第二種缺翅蟲——“墨脫缺翅蟲”。缺翅蟲在西藏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區的發現,催生了一些著名生物地理理論的誕生或發展,諸如“雅魯藏布大峽谷是冰期古生物種的避難所”乃至大陸漂移理論等。已知的這兩種缺翅蟲均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2015年10月,上海師範大學宣布,該校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昆蟲學研究室的青年教師殷子為博士等在我國海南省發現了昆蟲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海南缺翅蟲”。

分布範圍

缺翅蟲是一類稀有的原始昆蟲,迄今全球僅記載1屬39種,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海南缺翅蟲主要分布在海南。

科學研究

殷子為博士等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發表了描述“海南缺翅蟲”的學術論文。

發現意義

這次由上海師範大學昆蟲研究室的人員發現的海南缺翅蟲是繼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中國大陸發現的第三種缺翅蟲,該新種的發現為探討缺翅蟲的演化歷史和分布規律提供了新的依據,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