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

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

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40年2月5日出生在美國緬因州桑格斯維爾市阿伯特·羅撾村的一個普通而貧寒的家庭,他是家中7個孩子中最小的。

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馬克沁

馬克沁是世界輕武器發展史(尤其是自動武器發展史)上一位最有名的設計大師。馬克沁在自動武器上的建樹,是後人無法比擬的,由馬克沁研製成功的馬克沁機槍,開創了世界自動武器發展的新紀元。

生平簡介

海勒姆·史蒂文斯·馬克沁於1840年2月5日出生在美國緬因州桑格斯維爾市阿伯特·羅撾村的一個普通而貧寒的家庭,他是家中7個孩子中最小的。1916年11月24日,馬克沁病逝於英國斯特雷瑟姆市。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機械學天才之一,被人們尊稱為自動武器之父。在他數十年的自動武器設計生涯中,設計了多種自動機構,為世界輕武器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其突出成就表現在:一是首次完成了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實現三種自動方式(自由槍機式導氣式槍管短後坐式);二是成功地研製了利用火藥燃氣能量完成彈藥供彈的自動供彈系統,這種以彈鏈撥彈齒為核心的供彈機構,直到今天仍被廣泛套用在各種自動武器,尤其是各種輕、重型機槍上。

早年的流浪生涯

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機槍彈鏈
與絕大多數自學成才的人一樣,馬克沁也沒有足夠的錢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完全靠自己的勤奮努力,有限的幾本書對他一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家庭對他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馬克沁的家庭是法國雨果家族的後裔,被從法國驅逐到英國後,先後移居到英國普利茅斯市和美國麻薩諸塞州。1846年,6歲的馬克沁被送入桑格斯維爾市的一所地方國小就讀,其非凡的機械天賦在他很小的時候便顯露出來了。14歲那年,他進了一個馬車作坊當學徒,當時他製造了一艘小木船和一架馬拉鋤耙機。那時候,他基本上每天工作16小時,這種早期艱苦的學徒生活不僅磨練了馬克沁的意志,也使他學會了許多技巧,對他日後的發展非常有益。在生產鋤耙機幾個月後,他便和哥哥一道進行了一段短期的旅行和狩獵,這不僅鍛鍊了他的身體,而且使他對武器的結構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為他今後從事武器的研製奠定了基礎。之後,他用自己賣獸皮的錢重返校園,但學生生涯是短暫的。
隨後馬克沁便應聘到福林特馬車作坊當了工人。作坊的許多機械是用水力推動的。年輕的馬克沁在這裡學會了製圖和許多機加工藝,他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各種馬車零部件的設計,通過他的努力,作坊的馬車生意逐步得到改善。他在馬車作坊工作了4年後,便開了一家小型麵粉加工廠,自己既是老闆,也是工人。那時候,所有的麵粉加工廠都受到了老鼠的侵害,馬克沁研製成功了一種自動捕鼠器,使他的麵粉廠獲得了成功。遺憾的是那時的麵粉加工通常是不支付現金,只付給麵粉,馬克沁終因無力擔負自己的生意,麵粉廠倒閉了。1861年,他隻身來到緬因州德克思特市,在那裡,他被聘為木工。此時,美國南北戰爭爆發,他便報名參加了地方保全隊,但他很快就對這種被他戲稱為“玩耍
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早期的馬克沁機槍
兵”的生活感到厭倦了。不久後,他又離開緬因州,來到了加拿大的亨廷頓市,以後,因與各種商業夥伴的業務往來他經常從一地遷徙到另一地。在加拿大,他從事過數十種工作。
1863年,他回到緬因州老家後,有一本書對他日後的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這就是《尤爾藝術、礦藏和製造技術詞典》,他用了整整一個冬天的時間來閱讀這本書,它成了馬克沁一生中受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期間,他用在讀書上的時間比與即將結婚的女友呆在一起的時間還要多得多。
南北戰爭後期,他在波士頓受聘於專門從事機械生產的奧林福公司。由於他對氣體照明燈的改進,引出了許多重要的發明,其中最重要的發明之一是自動滅火器,並且取得了滅火器發明專利,現在的自動滅火器仍然採用馬克沁研製成功的基本原理。他利用這一專利,與當時國家最富有的紳士A.T.斯逖瓦特先生合夥在紐約百老匯大街264號成立了一個氣體照明燈生產公司。

中年的輝煌事業

1881年8月,馬克沁和一些美國電器發明家到英國倫敦組建電器生產子公司時,發現歐洲人的主要興趣是武器,尤其是考察維也納之後,他更清楚了歐洲人的主要興趣是速射武器,於是他便開始將主要精力轉移到了自動武器研製領域中。
馬克沁從此正式開始從事自動武器設計,到1916年逝世的35年間,設計了無數自動武器和機構。
在馬克沁從事自動武器研究的初期,設計了多種自動步槍和自動手槍,但都沒有進行過商業性生產,也沒有產生過任何經濟效益。

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自動上彈系統圖解
馬克沁電早設計的自動系統
馬克沁自己設計的第一個全自動武器機構大約是從1882年開始,1883年完成的,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成功的自動武器機構。自動機構是在美國人伽德洛設計的自動機構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成為一個成功的自由槍機式自動機構,首創採用火藥燃氣能量進行自動循環的自動系統。他設計了一種可拆卸的槍托底板,在步槍的槍托內有一條通道,用通過通道的連桿和彈簧將槍托底板與扳機護圈槓桿連線起來(圖2)。射擊時,火藥燃氣驅動槍機後坐,壓縮槍托底板和步槍自身間的彈簧,推動連桿作用於扳機護圈槓桿,使槍機開鎖並抽殼,被壓縮的彈簧推動槍機復進,將下一發彈推入彈膛並使槍機閉鎖,即可擊發下一發彈,使武器實現全自動射擊。1883年,這一機構在溫徹斯特1866式步槍上使用取得成功,這一成功引起了整個歐洲的注意,並立即被套用到許多0.44英寸溫徹斯特步槍上,此後,在許多武器上也得到套用,如最早研製成功的全自動步槍——美國的速射滑膛運動步槍就運用了馬克沁自動系統
用在速射滑膛槍上的馬克沁自動系統
馬克沁開始研製和試驗機槍的時間是1884年,他的第一挺試驗型機槍使用的是一根0.45英寸加特林槍管,試驗時在進彈口放置了6發槍彈,在半秒鐘內可全部射擊完畢。試驗用的供彈具是一個老式的垂直漏斗,他很快意識到要實現全自動射擊,採用這種供彈系統是不行的,經過無數次試驗與改進,一種長6.4m、裝彈333發的大彈鏈研製成功了。馬克沁設計的供彈機構可拉動彈鏈自動通過進彈口,第一挺試驗型機槍配備了一個外部射速控制器和一個射擊裝置,這種射擊裝置後來取消了。1884年,馬克沁的機槍設計基本完成。一個多世紀過去了,馬克沁設計的這一基本自動機構很少有改動,現在在許多現代機槍等自動武器上,仍能見到它的影子。
1891年,第一挺馬克沁機槍試裝英國軍隊,1893年後開始陸續裝備英國軍隊,正規軍每營裝備2挺,取代了英軍裝備的加特林機槍,從此揭開了馬克沁機槍裝備世界各國軍隊的序幕。馬克沁機槍從1888年便開始進入美國和中國,1899年,裝備德國裝甲部隊,1912年裝備土耳其軍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中,各種型號的馬克沁機槍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

馬克沁機槍

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馬克沁與機槍
自1884年第一挺馬克沁機槍問世以後,出現了許多不同類型的馬克沁機槍,大的小的都有,大的是需要兩個人抬著行軍的重機槍,小的有一隻手就能拎起來的輕型機槍。馬克沁機槍也是我國老一代軍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一種機槍,它為我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立下過汗馬功勞。
單手拎起輕型馬克沁機槍的馬克沁(這是馬克沁一生最得意和最喜愛的一張照片)
在眾多的馬克沁機槍中,比較典型的型號有馬克沁1893式機槍英國0.303英寸MK1式馬克沁機槍和德國MG08/15式馬克沁輕機槍等。
1893式馬克沁機槍
1893式馬克沁機槍是世界上第一挺以火藥燃氣為能源完成自動循環的自動武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冷式機槍。這挺機槍的問世,是世界武器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893式馬克沁機槍從開始研製到正式裝備部隊,用了整整12年時間。1881年馬克沁從美國來到英國後,就開始在倫敦市哈頓花園57號自己的小工廠里設計並用他從美國帶來的工具機製造第一挺機槍樣槍。1884年初,他在倫敦進行了樣槍的射擊試驗。這是一挺又大又笨重的機槍,還有一個長約1448mm、高約1067mm的三腳架。儘管此槍的外形並不很漂亮,但它的技術含量卻很高,試驗結果也比較理想,馬克沁根據試驗結果改進了供彈系統並減輕了部分零件的質量。同年,他取得了世界上第一個以火藥燃氣為能源的自動武器發明專利。
為了使這挺機槍能正式投入生產,馬克沁主動與肯特郡的維柯公司接觸,謀求成立聯合公司,並很快達成協定,成立了維柯·馬克沁聯合公司。1884年底,馬克沁機槍在肯特郡的維柯-馬克沁公司開始試生產。
1887至1888年,馬克沁機槍的試驗分別在英國奧地利德國義大利瑞典美國匈牙利等地展開。英國政府1888年訂購的3挺樣槍,很快得到軍方的認可,幾年後正式裝備英軍,稱為1893式馬克沁機槍。
該槍首次在戰場上的使用是1893年的羅得西亞戰爭,此後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和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曾發揮過巨大作用。
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戰爭中的馬克沁機槍
0.303英寸(7.7mm)MK1式馬克沁機槍是英國皇家輕武器工廠生產的的一種中型機槍,是在1893式機槍上改進而成的。從外形看,它與1893式機槍的主要區別是在水冷管外增加了散熱槽,機匣外形也稍有改動。實質上,兩槍的架座、連線箍的形狀和結構也完全不同。MK1式機槍採用盤形架座,可裝在輪式槍架上,便於攜行,而且此槍的結構動作可靠性比1893式機槍要高得多。
0.303英寸MK1式馬克沁機槍
MK1馬克沁機槍採用的仍是槍管短後坐式自動方式,肘節式閉鎖機構。全槍質量18.2kg,全槍長1181mm,槍管長718mm,發射0.303英寸槍彈,彈頭初速744m/s,250發彈帶供彈,理論射速600發/分,射程2000m。
除在英國各兵工廠生產的馬克沁機槍外,西班牙、德國和我國都曾對英國的馬克沁機槍進行局部改進並生產,比較典型的有德國的MG08/15式輕機槍等。
MG08/15式7.92mm馬克沁輕機槍是在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該槍與MG08式馬克沁重機槍的主要區別是:加裝了一個兩腳架和一個槍托;機匣和槍管節套進行了局部改進;彈鏈裝在一個有捲軸的彈鼓內,發射時彈鼓掛裝在機匣右側;兩腳架是活動的,可以固定在槍口附近或彈鼓前沿,擊針簧盒上有一個擊針簧力指示器。
MG08/15式7.92mm馬克沁輕機槍仍採用槍管後坐式自動方式,肘節式閉鎖機構,水冷式冷卻方式,自動循環過程與MG08式重機槍完全一樣。它的優點是質量輕,機動性好,適合於安裝在飛機坦克裝甲車及其他車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將它作為車裝機槍。在緊急情況下,還可以單兵攜帶和使用。
MG08/15式7.92mm馬克沁輕機槍槍身質量14.1kg,兩腳架質量1.3kg,三腳架質量12.7kg,槍管長721.5mm,理論射速500發/分。
第一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MG08/15式7.92mm馬克沁輕機槍的改型槍——MG08/18式7.92mm馬克沁輕機槍又在德國的兵工廠研製成功,但這是一挺氣冷式機槍。

戰爭套用

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馬克沁機槍
殺人最多的槍械

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是戰爭史上繞不開的一個名字。這位重機槍發明者1840年2月25日生於美國,他出身貧寒,14歲時成為一個馬車製造商的學徒。他沒有多少文化修養,但卻天生有一個愛發明的腦袋。1886年他獲得燙髮熨斗的專利,後來發明了照明用煤氣發生器和機車車頭燈。1883年,他去了英國。
當時正值歐洲大陸戰火紛飛,馬克沁遂轉向研究速射武器。1884年,馬克沁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這是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機槍,每分鐘可發射600餘發子彈。這種機械的運動描述起來複雜而抽象,但要是親自看上一眼,人們會立即嘆服於它的精巧與妙思。正是馬克沁機槍中,人類第一次運用了復進簧、可靠的拋殼系統、彈帶供彈機構、加速機構、可靠調整彈底間隙、射速調節油壓緩衝器等機構。至今,專業的槍械研製人員依然遵循著由馬克沁首創的火藥氣體能量自動射擊三大基本原理——槍管後坐式槍機後坐式導氣式
馬克沁機槍一誕生,立即在戰場上顯示出卓越的性能。1893年,羅得西亞50名步兵和區區4挺馬克沁機槍便輕鬆擊退了多達5000名祖魯人的進攻,戰場上留下了3000具屍體。1895年,阿富汗奇特拉爾戰役蘇丹戰役中,士兵在馬克沁機槍下死傷累累。1898年,蘇丹的恩圖曼之戰,2萬名伊斯蘭教托缽僧在進攻中,有多達15000人是倒在馬克沁機槍的陣地前的。1899年開始的布爾戰爭中,布爾人在衝鋒時遭到了馬克沁機槍的毀滅性打擊,損失超過70%以上。
但此時各國陸軍並未重視機槍,甚至1905年日俄戰爭中,雙方激烈的機槍對射也沒有引起主流戰場的重視。
一戰爆發時,只有德國真正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當時,德國陸軍裝備的馬克沁機槍超過12500挺。索姆河戰役是機槍史上最令人驚心動魂的戰例。1916年7月,德國人以平均每百米一挺馬克沁MG08機槍的火力密度,向40公里進攻正面上的14個英國師瘋狂掃射。一天之內,6萬名英軍士兵傷亡。到11月18日戰役結束時,這141天時間裡英法聯軍陣亡61.5萬人,德軍陣亡65萬人,大多數人都倒在了馬克沁機槍的火舌下。歐洲整整一代人喪命於機關槍下。
在馬克沁機槍殺人如麻的同時,戰場也被永遠的改變了。正如英文版《武器裝備百科全書》說:“馬克沁機槍的出現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自從拿破崙時代起曾經使用過的戰術完全沒用了”。 拿破崙時代的步兵線形衝擊戰術,在一戰中,面對擁有良好的防禦體系,特別是用馬克沁機槍為主體的火力網來講,步兵的衝擊等於是送死,往往投入兵力越多,損失越大。雙方為一個陣地一條塹壕投入巨大的兵力,反反覆覆地來回衝殺,戰況極為慘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幾次大會戰,被稱作“絞肉機”、“屠宰場”、“活地獄”,所以經過幾次會戰之後,一戰形成了陣地對峙的局面也不足為奇了。
然後也正是馬克沁機槍對戰場的巨大的影響,一些克制它的新型武器也開始出現在一戰。為了打破塹壕戰的僵局,

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MG11馬克沁重機槍
坦克”在戰爭結束時粉墨登場。而影響下一場世界大戰的軍用飛機也開始出現。這些先進武器進一步加大了戰爭的殘酷與複雜性,也使得更多寶貴的生命消失在炮火之中。
縱觀歷史,能導致戰爭的進程為之改變,並能影響整個武器發展方向的,除了馬克沁機槍之外,沒有第二件武器可以達到這樣的程度。
馬克沁機槍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殺人最多的槍械,被馬克沁機槍殺死的人至少100萬。當馬克沁機槍出現後,人們才發現人類原來如此可怕,竟可以這樣恐怖地自相殘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千上萬士兵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也使得整整一代年輕女性失去了通常結婚和作母親的機會。在英國,就有兩百萬的單身女性孤獨終老。
因設計AK-47突擊步槍名揚全球的米哈伊爾·卡拉什尼科夫曾說,他原本應當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園藝,比如製造剪草機,而不是發明這種戰爭工具。科學家愛因斯坦將提議研製核武器視為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和遺憾。他說:“要是我知道(核子彈的危害),我寧願做一個鐘錶匠。”
機槍剛在索姆河戰役中大展神威後不久,1916年11月24日,自動武器的始作俑者馬克沁以76歲的高齡在英國去世。機槍給馬克沁給帶來了滾滾財源的同時,還為他帶來了英國皇室爵位。他並不在意,有多少年輕的生命在消逝在槍口之下。這一點,大約在他研製速射武器之初就決定了:他意識到製造武器是一個極好的賺錢機會,遂轉向研究速射武器。

李鴻章眼中的馬克沁機槍

海勒姆·斯蒂文斯·馬克沁李鴻章
馬克沁機槍:李鴻章曾說“太快太貴”
1883年,英籍美國人馬克沁發明出世界上第一種現代意義上的機槍。它利用火藥氣體壓力取代過去的人力,使槍枝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自動完成,真正達到了“一扣扳機,子彈噴涌”的戰術效果。1884年,馬克沁在倫敦舉行新槍發布會,各國都有代表出席,中國也派出大臣李鴻章出席。當時馬克沁表演的是速射。他的機槍在半分鐘內一口氣打出300發子彈。目瞪口呆的李鴻章大呼:“太快!太快了!”再一問價格,這位老官員又驚呼:“太貴!太貴了!”雖然李鴻章明白馬克沁機槍的厲害,但由於清政府沒給他多少可調用的資金,他只能買一挺回去研究研究。鑒於該槍射速之高,李鴻章還專門給它起名為“賽電槍”。
馬克沁機槍在1904年日俄戰爭中首次大發虎威。俄國軍隊用它狠狠教訓了沉溺於“肉彈”戰術日本軍隊。在一次日軍圍攻俄軍要塞的戰鬥中,俄軍用馬克沁重機槍迎接一波又一波吶喊的日軍。戰鬥變成了屠殺。一天戰鬥下來,日軍付出的傷亡代價已超過4000人,以致上報傷亡數字時,上級主管竟認為多寫了一個0。
日軍的慘重死傷終於使中國官員明白了馬克沁機槍的價值。中國軍隊只用10年時間就普及了這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在抗日戰爭期間,裝備馬克沁機槍的中國軍隊陣地成為日軍最頭疼的目標。直到今天,馬克沁機槍依然是中國軍事博物館里的“鎮館之寶”,人們還能在開放的射擊場上體驗它的威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