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橋

海上橋

海上橋點,位於鞏義市大峪溝鎮的海上橋村,據村內古碑記載:這裡河谷中曾有一翻花泉,人稱“海眼”,終年不涸,人們搭橋過往,因而得名“海上橋”。

簡介

海上橋位於鞏義市大峪溝鎮海上橋村,南距310國道兩公里,西接北山口鎮,北臨站街鎮。這裡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百姓富殷。據村內古碑記載:這裡河谷中曾有一翻花泉,人稱“海眼”,終年不涸,人們搭橋過往,因而得名“海上橋”。

今日走進海上橋村,你會看到一個坐北向南的小山窪,遠遠望去,此山窪活像一把偌大的羅圈椅子,北高南低,東西北三方皆為高峻土嶺,古時嶺上修有寨牆、寨門,寨記憶體在著大面積清代磚瓦結構民居建築群,皆為王氏村民所居,因此又說它是一座城堡式建築群。

文物

據鞏義市文物局調查統計,此民居群總面積為22400平米。現存四大部分,分四個方向建20個院落。內有窯洞75孔,樓房42幢80餘間。諸多院落皆為二進式三進式四合院。院內配以廂房、跨房、大房及門樓,氣勢宏偉,雕樑畫棟,工藝超群,古色古香。

2007年該村人大代表劉詩寬在人代會上提交“保護開發、利用海上橋古代建築群”的議案後,市文物局高度重視,結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對這裡保存的大面積清代王氏民居建築群,進行詳細調查,並向鞏義市人民政府推薦。同年12月,海上橋村王氏民居建築群被鞏義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王氏民居建築格局分為三種。其一,是靠崖築洞,兩側建築廂房的一進或二進、三進式的四合院;其二,是三面挖窯洞,兩側在窯洞外接廂房,臨街蓋倒座式兩進院落;其三,是靠崖挖曬台窯,即下層窯洞頂部挖成平台式,然後在平台再挖窯洞,兩側依舊建廂房的“一進式、二進式或三進式”院落。莊園內窯洞下部為石券窯,僅有少量土窯洞。窯洞深5—30米,寬2.5—3.5米,有的窯洞內架設有木棚板,靠崖窯洞一般作為上房。廂房和倒座大都為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磚石砌壘牆基,上為土坯牆,屋內大多數中間架有木棚板,建築年代有兩處顯示。一處為上院第二院落,倒座檁條上墨書:“鹹豐三年三月十九日吉時”;另一處為西院北廂房脊檁上墨書“道光十一年”字樣。現鄭州市人大副主任王旭通、成功學院創辦人王廣亞先生故居均在此地。村內鑿有公用水井和四通八達的石子小路,村內東西兩側各有一條用岩石鋪成的下水道,雨季作防洪排澇而用。整個建築群布局統一,結構嚴謹,錯落有致,主次分明,是一處頗具特色的古代民居建築群。 據王氏後代九十二歲高齡的王志倜介紹,當年海上橋王氏民居建築時,為確保工程質量,設計者精心設計,施工者精心施工,居民們全力配合,曾留下諸多故事,至今仍傳留後世。

如修倒座臨街大房、門樓等主體工程時,為保房基萬古久遠,房主不惜重金,買回煤炭粉碎後,粉土填裝地基,行夯打實,所以幾百年後許多樓房主體建築紋絲不動。再如,工匠砌磚時,石灰用的是焦頭灰,壘砌時,灰漿飽滿,灰縫統一,特別是砌瓦時,為保證屋頂質量,主人再三要求家人好好招待工匠好吃好喝,不得慢怠。開始時,工匠每天還能砌十行八行,飲食越來越好,招待越來越細,工匠們每天只能砌一兩行。工匠們對主人說:“王掌柜,我們的本事就只有這么大,不要再浪費了。我們砌的瓦,可以上攆子石磙輾。軋爛一個瓦,我全部反工。”主人叫人攆子石磙攆後,果然無一個爛瓦。至今三百年過去,屋頂瓦不脫,屋不露,就是這個原因。

王氏民居,地處丘陵,水源缺乏,吃水困難,為了打井,王家當家主人請來水師查看後,在村子中央點了一口井眼。打井就要開始時,井地主人感到吃虧,推說此地打井與己不利。王氏族中幾位老人以請井地主人去站街看戲為名,將之引出村莊。井地主人一走開,當家人為加快進度,提出打井人挖一升渣,給一升糧,速度大大加快。當井地主人回村時,井已打成,生米做成了熟飯。為化解矛盾,王家當家人與井地主人打成協定:擔水時,井地主人不排隊;旱天水少時,先讓他們用;井上購置轆轆井繩時,井地主人不兌錢,等等。

此王氏民居為何人何時所建,經初步調查,方知為清乾隆時,王氏第十二代先人王伯當、王伯祿兄弟領導族人所建。當時,王伯當兄弟除經營土地外,還開辦煤場,經銷煤炭,賺了大錢,家境豪富,開始修建。

在後來的幾百年間,此民居群屢經後人改造整修,日臻完備,遂有今日之規模。

王氏祖人始終遵循先輩耕讀書家的祖訓課兒教女,所以後人讀書的讀書,種田的種田,經商的經商,行醫的行醫,習武的習武,都十分努力,湧現出不少優秀人才。如名醫王正傳,醫德甚佳,醫術超群,轟動省城,驚動京師。國民政府陝西省主席劉鎮華請之為母看病,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也請之為其子治病。習武之人王占元中“武舉”,被人尊之為“武魁”。學子王靜做了鞏縣儒學訓導。王新欽當上了陝西省水利廳高級工程師。王廣亞成了博士,成為中國台灣著名教育家,享譽中國。現代人王旭通由一個普通幹部成長為今鄭州市人大副主任。還有不少的學子今寓居日本、美國、香港等地,成為當今名人。

從清代至今,近三百年來,海上橋王氏家族,人才輩出,其良好的家風,英才的建樹,曾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厚愛,人們捐贈的匾額甚多。諸如“樂善好施”、“武魁”、“居仁有義”、“德披閭里”、“剛方端嚴”、“術妙丹溪”、“著手生春”等匾額對聯,多達上百。這些匾額,既顯示出王氏家族德高望重,教子有方的良好家風,又為王氏民居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所以,研究海上橋王氏建築及興家歷史,對學習清代歷史、文化、教育、建築、民俗都具有重要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