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

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

一、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徐聞古港
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於西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一前87年),發展於三國--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鼎盛於唐宋時期(公元618-1279年)轉變於明清時期(公元1368~1840年)。
二千多年來,海上"絲綢之路"為溝通中外各國人民的友好交往,促進中外各國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發展,做出永不磨滅的光輝歷史貢獻,被世界各國人民傳為佳話。 秦漢時期是開發海上"絲綢之路"並將航向遠洋發展的時代。《漢書地理志》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黃支之南,有已不移國,漢之驛使自此還矣。"西漢朝廷派出驛使率領的船隊,沿著民間貿易開發的海上航線。到達中南半島、南洋群島、印度東南海岸和斯里蘭卡等地。公元前1世紀,中國絲綢已成為地中海世界最珍貴的衣料,其中部分衣料是從海上"絲路"到達地中海東岸的。外國的香料、金銀器、寶石琉璃器(玻璃)等貨物亦從海路運來中國。
從六十年代起,徐聞西南沿海以大黃鄉華豐嶺為主的村莊、田野發現大量漢墓群,出土大量陶器、鋼鐵器和珠飾。一九九三年十一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通過大型探方發掘,在徐聞縣五里鄉二橋、仕尾村發現大範圍的漢代生活遺址,出土大量有文字的"萬歲"瓦當,"臣固私印",繩紋乳釘紋板瓦、簡瓦和陶器,爾後出土有文字的"宜官""帝君百石""曲目"等印紋磚,由此可證此處是漢代徐聞縣所在地和徐聞港遺址。
二000年六月,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珠江文化研究會專家學者組成考察團,親臨徐聞考察調研論證,確認徐聞縣是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湛江市委、市政府、徐聞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宣傳保護開發和利用,建立優秀歷史文化的區位品牌,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二、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徐聞古港的位置和現狀
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一徐聞古港遺址位於徐聞縣西南五里鄉的二橋、南灣、仕尾村,距徐聞縣城十公里左右,東為粵海鐵路通道輪渡碼頭,北為那乾溪,西臨大黃鄉華豐嶺,南臨大海峙三墩。該遺址面積約一百萬平方米。丘陵地貌,港灣瀕連,有南山港、三墩港(古討網港)、港頭港、麻練港、華豐港。那乾溪自二橋村後流出東崗洋入海,淡水供應長年不斷。氣候溫和,潮汐為"半月流東半月西"。
該區是尚未開發的文化旅遊處女區,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淵源,豐富的自然資源,幽雅的自然風光,獨異的民族風情,現代化的交通樞紐設施。
漢代古港生活遺址區,位於二橋、南灣村中東部至仕尾村北,呈不條狀分布,面積約五萬平方米.現存漢至清代文物遺址(漢徐聞城堡牆址、漢徐聞古港八卦航標燈座、海神上馬凳、三墩龍泉淡井、漢侯官故址、唐蓮花瓦當、宋蓮花古井、明關帝廟、南山炮台、清天后廟)出土文物有"萬歲"瓦當、乳點紋板瓦、繩紋板瓦、龜紐"臣因私印"、陶器等。
漢代墓葬區,位於二橋南灣村後東崗嶺至那乾村,主要是單室券頂墓室和土坑墓,出土"宜官""帝君百石""曲目"印文磚、各式印紋陶、陶牛、陶井和銅鼎、銅等。
三墩--海上三島連環,古稱“小蓮山”,雅號“瀛島聯壁”,是徐聞古港門戶,三島均有淡水井、古木成林、龜石成群。頭墩、二墩已成粵海鐵道輪渡碼頭西堤橋頭堡、二墩建有40米高現代導航燈塔一座。
仕尾紅樹林--傍南山至仕尾堰堤,面積達一千餘畝,綠蔭掩映,海鳥成群,出產“柑榭鱔”“ 柑榭蟹”“甜螺”“赤鰷”頗為聞名。
南山椰林--在南山下村,百積約二萬平方米,椰風海韻,刺桐技朱,雞聲茅店,風味特淳。
清宣統三年《徐聞縣誌?與地誌》記: 龍泉談並,縣西南三十里,討網村即舊縣地,前臨海峙三墩,中有淡井號龍泉,天旱祈雨取此勺水,甘雨立至。 三墩號稱"小蓮山",峙立大海,為古討網港天然屏障。每墩均有泉井,景致非凡,故譽為徐陽八景--瀛島聯壁。
侯官神座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記。"漢置左右侯官在徐聞南七里,和貨物於此,備其所求;與交易有利.故諺日:"欲撥貧,詣徐聞。" 神座,俗稱上馬凳。原為一天然巨石雕成,七十年代被毀,民間視為神物,現重新恢復原貌,供人觀瞻。
漢徐聞城堡牆遺址
位於五里鄉二橋村西高台崖壁,臨港頭灣,落差約十餘米,全長五百多米。崖上高台自西向東傾斜,二十多萬平方米地段表層散布各種漢陶漢瓦碎片。崖壁發現明顯的泥、砂、石合築的夯土層。
八卦航標燈座
位於五里鄉仕尾村北仕尾嶺高崖上,臨海灣不足10米。該座以一天然巨石雕琢而成,呈八角形,徑2米,深40厘米,八角均飾八卦玫,為典型的漢唐代導航燈座。
二橋、南灣考古探方遺址
清宣統三年《徐聞縣誌》記:“討網村即舊縣地,前臨海,峙三墩”。此處當是漢之徐聞城(討網村)。惜討網村名僅廷用到清末。
1993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廣東省文物考古部門、湛江市、徐聞縣、雷州市、吳川、廉江、遂溪、高州,茂名等市、縣文化局,博物館有關人員組成考古隊,在此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大型探方發掘,開掘5X5米深方14個,面積350平方米。地層堆積為四層,二、三、四均為漢代文化層。發現遺蹟有墓葬、灰坑、房屋、遺址、水井、燒土面及柱洞等。墓葬出土水波紋折腹盆一件,陶譽口沿和陶碗、陶網墜。灰坑20個,出土大量繩紋瓦片、瓦當碎片、素麵帶釉陶片和小方格紋戳印陶片、弦紋、水波紋陶片。 房屋遺址4個,出土大量瓦片和火燒土。 水井一個,出土瓦片、釜灌、杯、磚、缽碎片、銅箭鏃1件。 二橋、南灣發掘出土的遺物主要是陶器,釜30件(大部已殘)、缸68件、瓮5件、盒3件、缽2件、碗2件、器蓋1件、器座1件、陶棒1件、陶紡輪4件、陶網墜6件,建築材料以繩紋的板瓦和簡瓦為主有一萬多件,還有部分的僅磚、瓦當和石制的小建築物件。
在該遺址還採集到"萬歲"瓦當,靈芝紋瓦當,龜紐銅印"臣固私印","十五"陶文板瓦"凸"布紋板瓦,"白"字陶紋簡瓦,"X""五"字印文磚,"俞"字紋陶罐碎片等。

相關連結:萬綠湖風景區 碧江金樓 筆架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