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

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主要位於中國浙江省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300公里,距溫州70公里。地質公園總面積294.6平方公里,包括三個園區。主園區包括靈峰、三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西石樑洞、顯勝門、仙橋—龍湖、羊角洞等景區,東園區包括方山、長嶼硐天,西園區為楠溪江。雁盪山屬大型濱海山嶽風景名勝區,最高海拔1056.6米。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浙江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浙江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

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主要位於中國浙江省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溫嶺市。北距台州69公里,寧波206公里,杭州302公里;南距柳市52公里,溫州85公里,福州401公里。地質公園總面積294.6平方公里,包括三個園區。主園區包括靈峰、三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西石樑洞、顯勝門、仙橋—龍湖、羊角洞等景區,東園區包括方山、長嶼硐天,西園區為楠溪江。雁盪山屬大型濱海山嶽風景名勝區,最高海拔1056.6米。

雁盪山是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岩)帶中白堊紀火山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流文質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館。雁盪山一山一石記錄了距今1.28億年-1.08億年間一座復活型破火山演化的歷史。雁盪山地質遺蹟堪稱中生代晚期亞歐大陸邊緣復活型破火山形成與演化模式的典型範例。它記錄了火山爆發、塌陷、復活隆起的完整地質演化過程,為人類留下了研究中生代破火山的一部永久性文獻。享有“古火山立體模型”的美譽.

特點

雁盪山以銳峰、疊嶂、怪洞、石門、飛瀑稱絕,奇特造型,意境深邃,無不令人驚嘆,素有“寰中絕勝”,“天下奇秀”之讚譽。雁盪山不附五嶽、不類他山,而又獨特的品格,“日景耐看、夜景銷魂”、“一景多變、變換造景”、“觀山景、品海鮮”。古人云:不游雁盪是虛生,今人云:不游夜雁盪是虛生。由此以奇峰、瀑布著稱於世。

景點

大龍湫

落差197米,為中國瀑布之最,有“天下第一瀑”之譽。歷代文人墨客,無不為之傾倒。大龍湫在空中、潭底幻成兩條龍,騰飛翻卷,儀態萬千,變化無窮。清人袁枚曾賦詩曰:“龍湫山高勢絕天,一線瀑走兜羅棉。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為煙。況復百丈至千丈,水雲煙霧難分焉。”

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5張)

靈峰景區

靈峰景區是雁盪山經典景區。沿鳴玉溪而上,山腋兩壁,急峰亂疊,日景耐看,夜景銷魂。右行入南坑抵真濟寺,可領略幽徑獨行,溪泉相伴之野趣;左上捲雲谷達長春洞,可感悟古洞畸穴,佛寺道觀之清淨。翻過謝公嶺,有接客僧、石門潭、東石樑洞等景點。登上朝天門,為新開發的朝陽洞景點,既可俯察靈峰,亦可坐看雲起。

靈峰夜景尤為一絕,夜色朦朧,群峰剪出片片倩影:“雄鷹斂翅”、“犀牛望月”、“情侶峰”、“相思女”、“雙乳峰”,夜靈峰幻成了萬口爭說的絕景。若以“心景”看“風景”,更會生出無窮的綺思遐想。三折瀑景區

三折瀑景區

東接靈峰,西接靈岩,包括淨名寺、烈士陵園等。沿無名峽逶迤而上,依次為下折瀑、中折瀑、上折瀑。中折瀑被稱為“雁山第一勝景”,景觀極致;上折瀑可遙望海灣波光帆影,境界暢曠。出上折瀑,左行過開元洞,下山為淨名谷,內有雁盪山國家森林公園、雁盪山第一嶂——鐵城嶂,環境幽深,泉水甘冽。三折瀑還是雁盪山山腰遊覽線的中轉站,向東可至靈峰景區的朝陽洞,向西穿過淨名坑,可達靈岩景區的蓮花洞。

雁盪山瀑布中稱奇者為三折瀑。同一流水,經三級懸崖,傾瀉而成上、中、下三瀑。三折瀑的瀑壁均為巨厚的流紋岩層。“三折”地貌反映了三次火山噴溢,三次岩流壘置。三次溢流構成三個岩流單元。每個單元的上部為火山玻璃質流紋岩,發育流紋;中部為緻密塊狀流紋岩,發育柱狀節理,為隔水層;下部為角礫狀流紋岩,為透水層。斷裂、風化、剝蝕,特別是流水向源侵蝕,形成三折瀑桶狀瀑壁的獨特構型。

世界罕見

火山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主要位於中國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境內,部分位於永嘉縣及溫嶺市。距杭州300公里,距溫州70公里。地質公園總面積294.6平方公里,包括三個園區。主園區包括靈峰、三折瀑、靈岩、大龍湫、雁湖西石樑洞、顯勝門、仙橋—龍湖、羊角洞等景區,東園區包括方山、長嶼硐天,西園區為楠溪江。雁盪山屬大型濱海山嶽風景名勝區,最高海拔1056.6米。

雁盪山是亞洲大陸邊緣巨型火山(岩)帶中白堊紀火山的典型代表,是研究流文質火山岩的天然博物館。雁盪山一山一石記錄了距今1.28億年-1.08億年間一座復活型破火山演化的歷史。雁盪山地質遺蹟堪稱中生代晚期亞歐大陸邊緣復活型破火山形成與演化模式的典型範例。它記錄了火山爆發、塌陷、復活隆起的完整地質演化過程,為人類留下了研究中生代破火山的一部永久性文獻。

火山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火山雁盪山世界地質公園

火山噴發各期岩層圖結 球泡流紋岩雁盪山以銳峰、疊嶂、怪洞、石門、飛瀑稱絕,奇特造型,意境深邃,無不令人驚嘆,素有“寰中絕勝”,“天下奇秀”之讚譽。雁盪山不附五嶽、不類他山,而又獨特的品格,“日景耐看、夜景銷魂”、“一景多變、變換造景”、“觀山景、品海鮮”。古人云:不游雁盪是虛生,今人云:不游夜雁盪是虛生。

世界地質公園雁盪山是世界罕見的早白堊紀復活型破火山,流紋質火山岩在外動力作用下形成疊嶂、銳峰、柱峰、方山、石門、岩洞等組合,稱為雁盪山地貌,有別於我國花崗岩岩石地貌(如黃山)、碳酸岩岩石地貌(如桂林山水)和砂礫岩岩石地貌(如丹霞山、福建泰寧地質公園)。

嶂峰洞谷湖瀑層層迭進迴環曲折,卻又渾然一體,山外近有江南綠野平疇鋪墊,遠有東海萬傾碧波襯托,四季輪迴晝夜變幻,雁盪山集山水美學、歷史文化、地質奇觀於一體,是中國罕見的風景名山、文化名山、科學名山。

地質公園榮譽

2003年上半年開始申報國家級地質公園,並於2004年2月成為我國第三批地質公園之一。成為浙江四大國家地質公園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學部主任伊德博士2004年11月10日在雁盪山考察。

伊德博士2004年11月10日在雁盪山考察伊德博士2004年11月10日在雁盪山考察

台北時間2005年2月12日凌晨一刻,喜訊從法國巴黎傳來,以“天然的破火山立體模型”著稱的雁盪山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躋身“世界地質公園”行列。使中國浙江省從此結束了沒有“世界名山”的歷史。

喜訊傳來,雁盪人掛燈籠橫幅慶祝喜訊傳來,雁盪人掛燈籠橫幅慶祝

全球共有77家地質公園參加此次評選,競爭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經過專家嚴格評審,雁盪山國家地質公園以全球典型的早白堊紀復活型破火山獨特地質地貌和重大科研價值引起了聯合國評審專家組的濃厚興趣和高度評價,成功入選“世界地質公園”。

2007年被評為首批AAAAA級旅遊區。

地質公園

它是自然公園的一種,它是指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並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自然區域,對該地區乃至全球地質歷史、地質事件和形成過程具有重要的對比意義和研究價值,並具有極高的科普教育和旅遊觀賞價值。評選世界地質公園首先要通過國土資源部的審核,然後世界地質公園評審會的專家要親自到現場考察,最後一關最嚴格,由評審會全體專家打分,考核的指標多達30多項,包括地質遺蹟資源的獨特性、組合情況、地質意義和科學研究價值等。雁盪山是中國第二批世界地質公園。

火山生命史

雁盪山曾經是爆發的火山,最早爆發於中生代早白堊紀。中生代屬於地質年代的第4個代,約開始於2.3億年前,結束於6700萬年前。這是地球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時代,脊椎動物開始全面繁榮,爬行動物在海陸空都占據統治地位,又被稱為“爬行動物時代”。中生代按先後次序可分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3個紀。雁盪山最早爆發時間為1.28億年至1.08億年前的中生代晚期的早白堊紀。所謂復活型破火山,是指雁盪山經歷了火山爆發、塌陷、復活、隆起的完整過程,在一億多年的過程中火山原始地貌改變,留下火山遺蹟。

火山家族

要了解雁盪山的身世,還需要了解火山家族。火山家族中有不同內在性格和外在風貌的火山成員。常見的火山有:

(1)盾火山為幾乎全由低粘度熔岩組成的盾狀火山;

(2)錐火山為幾乎全由火山碎屑組成的火山;

(3)層火山則是火山碎屑岩層與熔岩層交替疊置而成的火山;

(4)破火山是經歷了塌陷、噴溢、復活隆起等複雜過程的大型凹陷狀火山,雁盪山即為復活型破火山。

地質博物館

概況

雁盪山地質博物館占地面積20畝,建築面積3620平方米。分七個展廳和一個展廊,即影視廳、模型廳、標本廳、火山廳、文化展示廳、雁盪山生物多樣性展示廳、世界火山岩展示廳及地質展廊。館內展示主要採用聲光電智慧型系統,利用現代先進科技,充分展示雁盪山生態,地質狀況及火山噴發和破火山形成過程。博物館建成至今已成功接待了多位國家領導人、地質專家及大量的普通遊客,也成為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受到了一致好評。

由火山爆發而成的岩石稱為火山碎屑岩,它由玻璃質碎屑和岩石、礦物碎屑組成。雁盪山的火山碎屑岩種類十分豐富

其化學成分也屬於流紋質。富含氣體的火山碎屑物緊貼地面流動稱之為火山碎屑流,形成的岩石即熔結凝灰岩,雁盪山第一、三、四期噴發形成此種岩類,而構成雁盪山銳鋒的即為這一岩類。接客僧、燕尾瀑、響嶺頭、觀音峰、紗帽峰為此類岩石構成。由噴發柱中火山灰降落地表固結成岩的,稱為凝灰岩,雁盪山第三期爆發的岩石即為凝灰岩,洞房裡等地小型峰林是由這種凝灰岩構成的。雁盪山流紋岩幾乎涵蓋了岩石學專著所描述過的各種流紋岩,從而有了流紋岩天然博物館的美稱。

異獸蹤跡

雁盪山的獸類,清人曾唯纂輯的《廣雁盪山志》列有仙馬、山牛、山羊、猴、金絲猿獚(猿屬之大者)、獾豬、野豬、竹豚、田狗、竹狗、玉面狸、香狸、五段狸等十五種。遺漏肯定是有的,例如老虎不見於“廣志”著錄,而古人寫雁盪山的詩文中卻每有提到。《清稗類抄》里有一條記宣統二年(1910)冬芙蓉人包某等設計在能仁寺前山坑裡焚毖三虎,可見到清末雁盪山尚有老虎。曾唯著錄雁山物產有一個原則:“與他處無異者不錄”,換言之,他著錄的都是有點特別的。

其實,曾唯著錄的山獸本身也是平常之物,並無麒麟一類的神獸。所謂“異”,乃是民間有關這些獸類的傳聞給它們塗上的神秘色彩。比如熊,原是分布很廣的獸,世界各地皆有,從寒冷的北極到炎熱的非洲都有熊的蹤跡。雁盪山的熊,“形似人而長大,山中人呼為野人,有力能拔樹,又名為人熊”。這些“人熊”生活在雁盪山西北深林之中,善於攀樹,能將幾棵並立的大樹樹枝拉攏扭結成一個巢,夜裡棲息巢中,白天下樹覓食。這種生活很像傳說中的有巢氏時代的人類生活。雁盪山的熊有時也橫木為榻,山志記載:“康熙十一年,西北谷北山深處,有‘野人’橫大木十數枝,上履茅葦如榻。僧出樵,見之,遂記以歸。聚眾往,共相駭異,亟還,恐‘野人’至。”

仙馬,又叫山馬。《廣雁盪山志》引《甌江雜誌》:“一名山馬,似馬而大,長頸而多鬃。能歷險如山羊,山中人間有見之者,呼為仙馬。”施元孚記載,乾隆二十年(1755),有三個遊方僧人曾在道松洞前與仙馬相遇,開始以為是怪物,一時被嚇呆了,後來看清那怪物像馬,見人就回頭朝千佛岩飛奔而去,如履平地。施元孚還說自己曾親睹仙馬,那是乾隆二十八年初春,施元孚帶著兒子過雁盪桐嶺(東嶺),見一匹馬立在半山坡上,相隔僅一箭之地,那馬脖子特長,軀體特大,身軀和尾巴漆黑,只有鬃毛是雪白的。父子倆盯著馬看,那馬良久一動不動,待到兒子向它呼叫,它才飛奔山岡而去。仙馬也好,山馬也好,實為野馬。野馬只有人跡罕至的大草原上才有,江南原不產馬,雁盪山怎么會有野馬呢?委實有點怪。

牛倒是江南常見之物,山區多黃牛,平原多水牛,但都是家畜,不見有野牛。《廣雁盪山志》所列的“山牛”是指野牛,施元孚說它“狀若水牛,角銳而堅,能歷險,逐虎豹”。《東甌遺事》記載:“南閤散水岩下有巨潭,大雨潭漲,見獸如大牛,自潭乘流東下石門潭入海,居人呼為木兕,謂三年輒一見之。”“兕”在古書中是指雌性犀牛。《東甌遺事》所說的“木兕”,恐怕和施元孚說的“山牛”是同一物,即野牛。但野牛隻棲息於熱帶、亞熱帶闊葉林、竹林或稀樹草原,成群生活,雁盪山的地理環境不像是野牛所能生存。

雁盪山還有一種叫狗頭虎的獸,《廣雁盪山志》沒有記載,而見於《清稗類抄》,其中有一條記載人獸搏鬥的故事,開頭說:“溫州雁盪山產一獸,全身為虎形,頭略小,類狗,人呼之曰狗頭虎。威猛不及真虎,而兇狠過之。喜搏食牛羊,牧者常戒備。狗頭虎見人眾,亦無懼,且往往被其傷害。”

某年春,一日午飯後……隔溪竹林中有一獸,狗頭虎也。黃毛蒙茸,止於林中,搏一羊,吮血嚼肉……時有周某欲擊之,謂若能獲得,作下酒物,豈不大快。蔣與同侶各攜堅木棍以出。蔣力較諸人強,遂繞道伏於橋之南端牆側,蓋預知其必向此而行也。周率三人出大門,大聲發喊以嚇之。虎乃棄殘羊向橋而奔,蔣舉棍突起,擊中其耳府。耳府鼻觀,為獸之要害,最易受傷之處也。虎大吼,回身躍牆出,超過四丈餘地。五人亦大喊追之。虎沿溪狂奔,溪中白石累累,有粗如杯者,大如碗者,被虎爪打擊,若彈丸之出於炮口,嗚嗚四射。適以老人肩物止路旁,警告蔣曰:君等無火器,欲與之搏乎?五人聞言大懾,勇遂頓減,為之木立。虎漸奔漸緩,向溪東十井阬而去,至阬口,頻頻回顧,其目光炯炯,雖距離較遠,尚極可怖也。

別處,如本省的台州、江蘇的鎮江以及北方的一些地方,也有狗頭虎的叫法。狗頭虎何物?有人說就是狼。但從上文對狗頭虎的描述,似乎又和狼有所不同。“溫州雁盪山產一獸……”作者的語氣分明不把狗頭虎當成狼。我家鄉有一種野獸,俗名“大貓狗”(大貓即老虎)或“狗豹”,大概也是此物。可能都是狼在各地的不同叫法。《清稗類抄》此文不知抄自何書?

《清稗類抄》還有一條《金香國殺狗頭虎》:

金香國家雁山東內谷之芳垟村,其豚柵(豬圈)旁有柚樹一,大可合抱,倚牆而植,與牆相距尺許。一夜,有狗頭虎經牆外,聞豚鳴,即自牆外躍入,正落自柚與牆之空中。牆以亂石砌成,厚數尺。虎腹部柔軟,樹又上銳下豐,四足懸空,漸漸擠下,至不能動。翌晨,為香國之仆所見,虎目突口張,涎沫紛垂,尚掙扎思出,唯絕未號叫,蓋懼為人所聞也。鏇集眾取槍械擊殺之。

這隻狗頭虎運氣不佳,自取滅亡。但我讀這段文字至“尚掙扎思出,唯絕未號叫,蓋懼為人所聞也”,卻深深為之感動。對生命的留戀,這是眾生的本能,佛家戒殺生,動物保護主義者反對虐待動物,你雖不能奉行,但得承認他們的情懷是偉大的。

楠溪江分園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楠溪江位於浙江省南部的永嘉縣境內,與雁盪山風景區相毗鄰,南距溫州市區23公里。景區總面積625平方公里,分為七大景區,計800多個景點。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灘林美而名聞遐邇,是我國國家級風景區當中唯一以田園山水風光見長的景區。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

楠溪江主流長139.8公里,有36灣72灘。河流柔曲擺盪,緩急有度,江水清澈見底,純靜柔和,水底卵石光潔平滑,色彩斑斕。泛舟漂游江上,近觀鬱郁灘林,遠眺綿綿群山,俯視澄碧江水,令人心曠神怡。

楠溪江流域特質的山岩中出現峰筆立、崖如削、洞懸壁的奇異景觀,與柔美的楠溪江水景形成強烈對照,極具剛性之美。較為突出有三面環溪、一峰拔地而起的石桅岩,有姿態各異、參差筆立的十二峰,有四面絕壁、觀天如井的崖下庫,以及諸如陶公洞、鶴巢洞、天柱峰、棒槌岩之類的奇峰異石,數不勝數。

楠溪江流域山體的斷裂構造使各支流形成山崖險峻、峽谷深切的複雜地形,產生了多姿多彩的瀑布。其中有高達124米的百丈瀑,有連續如梯的三級瀑、七級瀑,有形同蓮花的蓮花瀑,有聲如鑼鼓的擊鼓瀑和打鑼瀑,有藏而不露的含羞瀑,有飛珠濺玉、陽光下彩虹映碧瀑的橫虹瀑,還有在2公里內的溪谷中出現形態各異的九疊飛流。奇峰峭壁,飛瀑碧潭,構成了層次豐富、動靜有致的獨特景觀。

楠溪江流域文化特色鮮明,文化積澱深厚。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甌越先民就已在此繁衍生息,並造就了甌越文化,至今仍保留著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及宋、明、清的古塔、古橋、古亭、古牌樓等名勝古蹟。楠溪江沿岸的古村落、古建築,選址講究,規劃嚴謹,風格古樸,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融,是中國四大民居之一。較為突出的有岩頭、楓林、蒼坡、芙蓉、花坦等村,均為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

神奇的楠溪江山水造就了無數的傑出人物和燦爛文化。從唐朝至清朝,永嘉一共有過604位進士。兩宋時期,曾經出現輝煌的“永嘉學派”、“永嘉四靈”,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顯著的地位。2001,我國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授予“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永嘉崑劇作為崑曲中的重要代表,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精神財富。

楠溪江名人履跡、詩文著述豐富。歷史文化名人王羲之、顏延之、謝靈運等曾為永嘉郡守。南朝陶弘景、唐朝張子容、孟浩然,宋朝陸游、葉適、徐照,明朝王叔果、潘舜臣,清朝朱彝尊、金簡庵、朱步墀等也都曾遊歷過楠溪江,並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在任永嘉郡守期間,遍游永嘉山水,吟詠不輟,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山水詩,遂使楠溪江成為山水詩的搖藍,並成為歷代文人墨客尋找詩魂的勝地。由於楠溪江特殊魅力,先後被中國作家協會和攝影家協會命名為“全國文學藝術創作基地”和“攝影創作基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