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出殯

活人出殯

活人出殯,是指山東日照66歲老農自辦“活人出殯”的事件。當事人張德樣在同一天辦了出殯、娶妻(陰婚)兩件大事,並過了66歲大壽,與一般老人過世後辦這些事不同,張德樣老人是趁自己還活在人世的時候,邀請親朋好友,自掏腰包來辦這些事的,這樣“另類”的舉動,吸引了眾多村民和當地媒體的注意。而張德樣表示,這樣做就是為了驗證自己在親人、朋友心中的位置,結果比較滿意,但是仍有遺憾。

事件經過

活著出殯

活人出殯活人出殯
2016年2月6日,66歲的日照市東港區三莊鎮上卜落崮村村民張德樣在自己的墓地舉辦了一場“活人出殯”儀式,引得40多位親戚和數百名村民前去觀看。

出生於1951年的張德樣,身高只有1.4米左右。他有兩位哥哥,大哥已經離世、二哥無依無靠,自己也是打了一輩子光棍。張德樣住在日照市東港區三莊鎮五保服務中心。據其本人講,“當初舉辦這個儀式,就想著看看誰對自己真心、誰又對自己假意”,平常有交往的親戚朋友中,當天去了40多個人,還有20多個人沒有到場。張德樣表示“想不到這么多親戚朋友不在乎自己,心裡還是有些難受的。”

生前立碑

在他舉辦儀式的墓地正南方立有一塊刻有“張德樣之墓-二00八年八月八日建”的墓碑。生前立碑,與當地“死後立碑”這一風俗背道而馳。對此,張德樣表示:“自己光棍一條也到晚年了,死了之後不會有人記起我來。所以,趁著自己還有資金和能力,就早早的為自己立碑,到老去那天自己就省心了。”

人物事跡

功德碑功德碑
在通往張德樣墳地的路口,有一塊“張德樣為村民修路的感人事跡”路碑。上面寫有:“三莊鎮上卜落崮好心村民張德樣,今年64歲,他撿破爛積攢了2.6萬多元,為村民修了長達200多米寬2。多(寬2米多)的坡下路,為村民種地提供了方便,他希望這條路以後,能後繼有人祖祖輩輩管理下去,他受到記者、村委領導和村民的讚揚,三莊鎮黨委上卜落崮村領導要把他的事跡永遠發揚下去!張德樣·2015年7月3號立”。

2014年張德樣曾出資2.6萬元在村里修了一條長約200米、寬2米的生產路。村民告訴記者:“原來推小車都困難的小路,現在都可以跑拖拉機了,而且現在種地機械化程度提高了,路好走就是方便。”

看著自己修的路已有破損,張德樣說道:“我自己的資金能力也有限,而且平常住在十多里之外的敬老院里,已經沒有能力再繼續修補這條路。希望有人能繼續管理、擴修這條路。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希望大家走這條路的時候能記得我。”

鄉鄰觀點

對於張德樣舉辦的這個“出殯”儀式,當地村民評價不一。全程觀看了該儀式的張先生說:“這么個儀式花費了他一萬六千多元的積蓄,有點不值當的,還不如把這些錢捐出去。”

然而也有村民表示:老人辛苦了一輩子,因為孤寡、空巢等原因,心中難免有些孤苦。給自己辦“活人出殯”的背後,更多的體現了老人的無奈與心酸。臨老了,想有人陪伴、想知道自己在親友、村民心中的份量,也是人之常情。

媒體評價

活人出殯活人出殯
2016年2月,一則山東日照66歲老農自辦“活人出殯”的新聞火爆各大入口網站。有媒體評論稱,張德樣老人著實過了一把“活人出殯”的癮。

實際上,張德樣老漢煞費苦心為自己安排的“活人出殯”事件,由於沒有多少親朋好友參加,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張老漢的做法並非明智之舉。自己是過了一回“活人出殯”的戲癮,但得到的結果卻是親人的不認可和媒體的接連採訪。除了使自己出了名以外,恐怕別無他用。

人活著,就要乾出一番事業,活出一片精彩。張老漢也是這么做的,他曾經自掏腰包,修復村內的小路,為廣大村民提供了方便,這就是自身存在的最大的意義和價值。即使自己真的因為是要看一看“死後”的自己被別人怎么看,也無非是一個念頭,不應該付諸實施。畢竟,在我們這個社會,看重的是人活著的時候為社會,為他人做了多大貢獻,而不是他死後的葬禮有多么的豪華。

“活人出殯”不如活出精彩。張德樣老漢的所作所為雖然吸人眼球,標新立異,但絕不值得其他人效仿。希望脫去“壽衣”的張老漢,繼續發揮自己的餘熱,多關心別人,多服務社會,這才是證明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好方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