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河硯

洮河硯

我國四大名硯之一,全稱“洮河綠石硯”,簡稱“洮硯”。產於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因硯石產於洮河沿岸,故名“洮河石”、“洮河硯”。洮河石以石質堅潤、色澤碧綠、紋路優美而著稱中,被譽為“綠漪石”。洮河硯始於唐,宋代已在喇嘛崖開坑採石,明代洮硯雕刻工藝已十分精緻。洮河石以碧綠色為主,稱“鴨頭綠”;另有少量紫紅色硯石,稱為“鵜血”。洮河石有黃膘和金星等石品,“黃膘綠漪石”、“金星雪浪石”是洮河石珍品。洮河石石質堅潤,發墨快細不損毫,儲墨不涸不腐,為歷代稱道。洮河硯自古極為難得,洮河古硯傳世品很少,名品有故宮博物院珍藏宋代洮河石應真渡海蓬萊硯、首都博物館藏明代洮河石游龍戲水硯、天津藝術博物館藏宋代洮河石抄手硯、安徽省博物館藏洮河綠石蘭亭硯等。以洮河綠石製成的蘭亭硯和蓬萊硯,是硯中的珍品。

簡介

洮河硯因洮河而得名,簡稱洮硯,是具有悠久歷史的石硯,在宋朝時已聞名全國,與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及山西澄泥硯齊名,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硯

特點

老坑洮硯《樂尊開窟》老坑洮硯《樂尊開窟》
洮硯石產於中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洮河之濱,是水成岩的一種,又名輝綠岩。洮河硯,以其細密晶瑩、清麗動人、石紋如絲,似浪滾雲涌等特點,為歷代皇家所珍藏,備受文人雅士青睞。
歷代以來,儘管生產洮硯的石料主要來源於洮河東岸的喇嘛崖岩層之中,山崖險峻、道路崎嶇,三面環水,水流湍急,開採難度十分巨大,但開採洮硯石料的工作從未停止,並挖掘出許多的稀世珍品。但如今由於原料枯竭和工程建設等原因,洮硯的生產已走向“斷根”邊緣。

歷史

洮硯歷史悠久,在初就聞名於世,歷代作為貢品而顯赫於當時宮庭或權貴之書房中。金朝詩人元好問就曾有詩曰:“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繼之宋時大書法家黃山谷又對洮碩有“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澤筆鋒利如錐”的評價,益發驗證了洮硯的優異,蘇軾的《洮硯銘》:“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洮岷,至中國”的題記,更加讚譽洮硯的膚理縝潤,色澤雅麗;元明的以後的讚譽更是連聲不輟,而且日本昭科14年出版的《書苑》封面上就連刊有“宋洮河綠石大硯”的原物照片,又說明洮硯在國外的影響之深,至今仍在我國、日本、東南亞及世界各國作為珍品使用或饋贈。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九九歸一》由甘肅省政府贈予香港特區政府。

老坑洮硯《陶淵明》老坑洮硯《陶淵明》

洮硯石料礦的開採歷史將近千年,礦區的所有權在歷史上屢易其主。
唐代、成名
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端、歙、臨洮。”這是對洮硯最早的記載。唐代石制名硯的發展迎來了成熟期,端硯、歙硯、洮硯與澄泥硯並稱中國四大名硯也開源於此時,使得大唐成為石質制硯開始一統天下的標誌性時代,洮硯、端硯、歙硯逐漸取代各類材質的名硯,至今不可撼動。
宋代、盛名
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一0七一年〕王昭於征戰中在洮河邊,被宋神宗任以秦風路經略使司,收復河隴,築古渭堡為通遠軍。王昭於應朝中恩旨,選用當地特產洮硯作為皇宮貢品,並贈予各大文豪,立即被蘇軾、黃庭堅、陸游、張耒一般文士所賞識,倍受寵愛。洮硯身價一哄而起,珍貴無比。
蘇軾作詞《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歲丙寅,斗南北。歸予者,黃魯直。”
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有詩云:“久聞岷石(或作岷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
陸游《劍南詩稿》中有詩句云:“玉屑名箋來濯錦,風漪奇石出臨洮。”
張耒《以黃魯直惠洮河綠石,作米壺硯詩》:“洮河之石利劍矛,磨刀日解十二牛。千年虎地困沙礫,一日見寶來中州。黃子文章妙天下,獨駕八馬森幢旒。平生筆墨萬金值,奇謀利翰盈篋收。誰持此硯參几案,風瀾近乎寒生秋。抱持投我棄不惜,副以請詩帛加璧。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
元代、斷續
大定十四年起(南宋淳熙二二年、西夏乾硝五年、公元1175年),洮州地盤分別為金、西夏及洮州番部十八族所有。部落間輪番作戰,早復晚失。老噢什地區(今洮硯)名義上同時受趙土司(當時已降金)、金熙河路、西夏國河湟諸路管轄,但因地處偏隅,誰也不管。洮硯礦區的真正主宰、所有者仍是當地部落的小首領。此階段戰事紛沓,交易經營渠道又梗塞不通,洮硯石料礦的開採、制硯業幾乎陷於中斷、停頓的狀態。金朝詩人元好問詩曰:“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雷淵《洮石硯詩》曰:緹囊深復有滄州,文石春融翠欲流。退筆成邱竟何益,乘時直欲利吳鉤。馮延登作詩《洮石硯》:鸚鵡洲前抱石歸,琢來猶自帶清輝。芸窗盡日無人到,坐看元雲吐翠微。可見當時雖行業斷續不整,但文人藏家對洮硯的追捧、渴望更加迫切。
明清時期盛況
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78年),洮州資堡部落首領昝南秀節投誠內附,總兵李文忠申報朝庭,賜昝南秀節洮州千戶所世襲百戶。於原番部十八族中實授百戶轄民統之,老噢什附近居民中也有部分屬民,洮硯石料礦也即為其開採、製造貢品而效力了。明正德初年,土司旺秀調京晉見,被賜姓楊名洪,自此稱卓尼土司為楊土司、亦稱卓尼所有轄區的所有百姓為楊家百姓、洮硯石料自此即為“楊家洮硯”了。
歷代楊土司深知洮硯的珍貴,對礦區開始嚴加管理,規定:凡採石者必須以土司衙門的尕書(相當於今之介紹信)為執照,知會駐納兒村的老噢什旗總管,再由總管通知達窩村的採石工去採石。絕不允許其它人無照採石。達窩村民除擔負採石任務外,同時負有監視、保護石窟的職責,經常派出專人守護,“但聞竊石之聲,即糾合村民,前往制止,絲毫不予通融”。
為了加強對礦區的管理和保護,防止當地村民和外來人等的非法採石,土司和當地的頭目除採取嚴厲的行政手段外,還通過寺院等宗教機構,傳播封建迷信思想來束縛人們。他們在洞窟門邊的石岩上鑿一塊極大的喇嘛爺神碑。購石者必須在採石前向“喇嘛爺”獻上一隻綿羊,並在碑前祈禱祭祀後,才能進洞採石。否則,據說不僅采不出好石,而且還要遭到不幸,當地還要遭受冰雹之災。對這些迷信觀念,誰也不敢貿然去作試驗,民們深信不疑,不僅自身不敢絲毫觸犯,並且嚴格制外人,不得擅自行事,有違神明。土司的這一措施,適應當時、當地政教合一的社會制度,雖帶有一定的欺騙色彩,但不失為一種可行的管理方式。在此階段內,洮硯石料的濫采亂掘現象得到了控制。
石料得到規範管理的同時,洮硯製作、貿易也迎來空前盛況,洮州、卓尼、岷州(今岷縣)、狄道(今臨洮)、鞏昌(今隴西)、河州(今臨夏)、蘭州分布著繁多的雕刻工人和貿易往來。
民國時期衰落
民國後期,朝政腐敗,橫徵暴斂,更加戰事不斷,烽煙四起。土司為了八面應付,誰也不敢得罪,只有加重對其屬民的盤剝和榨取。作為貢物的洮硯,年貢數猛增。石料需求、開採量也相應增大,對礦區的管理逐漸趨於混亂,採掘全以眼前利益為準,殺雞取蛋,資源浪費嚴重。很多中、下品石料得不到綜合利用,全被棄擲、風化。數眼優質礦石洞窟被毀壞、坍塌而不能採石。洞窟、岩坑無長遠規劃,僅容單人爬出爬進,更談不上什麼安全支護設施了。整個礦帶,在十數年間被鑿剝得坑坑窪窪、瘡痍滿目。
解放後興起
建國初期,這裡成立了農業合作社,洮硯礦區隨著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而歸農業社集體所有。石料亦由集體採取,作為集體的一項副業收入而出售經營,礦區管理又逐漸趨於穩定,混亂局面也予以扭轉。一九五八年初,“引洮上山”工程動工,整天炮火連天,土石飛揚。沿工程渠線的山坡村寨多被土石掩埋,無人再顧及洮硯石料的存亡了。喇嘛崖也被當時“讓高山低頭、河水讓路”的氣勢所攝服,乖乖讓人腰斬了自己,就連歷來讓人頂禮膜拜的“喇嘛爺”神碑也被炸得不知去向。原有的採石洞窟被碎石流砂淹埋。在近乎兩年半的日月里,人們一方面被當時的狂熱氣氛所陶醉,忘乎了洮硯;另一方而被引洮工程的炮火所阻隔,斷了流通渠道。致使洮硯石料的開掘和雕琢卓尼縣幾乎中斷。
一九六零年初,引洮工程在嚴酷的自然災害面前被迫半途下馬。當人們從狂熱中醒來後,面臨的是生存的威脅和挑戰。生存欲望驅使硯鄉的人們在令人頭暈目眩的喇嘛崖畔,重新踩出了一條比以往更危險、更崎嶇的小路。在半崖的流砂、滾石中,又鑿出了幾個僅容人身軀爬行的縫,在這些毫不惹人注目的洞穴中,重新採取出了稀世珍寶——洮硯石料。
洮硯石料採集的艱難迫使洮硯事業的發展在往後的幾十年中風雨飄搖。期間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熱愛洮硯的雕刻師,為洮硯的傳承與發展做出卓越貢獻。但由於喇嘛崖、水泉灣一帶石材已無法人力獲取,致使很多喇嘛崖、水泉灣一帶之外劣質石材湧出市場,對洮硯的發展造成巨大的衝擊。
2010年,國家正式收回洮硯劣質石材的礦產——岷縣禾馱鄉、西江一帶,以及唯一一處洮硯頂級石材的礦產——卓尼縣喇嘛崖、水泉灣一帶,並通過國家招拍掛公開招拍,停止開採岷縣石材、讓洮硯劣質石材得到流通的遏制,併科學開採卓尼縣喇嘛崖一代頂級石材。
隨著華夏文明創新區落戶甘肅,洮硯的精品化也隨之被多次提及。
2010年,‘萬龍工藝美術有限公司’創立品牌“老坑洮硯”,在當地政府的指導和支持下,開始洮硯文化產業品牌化運營。
目前“老坑洮硯”項目已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化發展項目。洮硯和敦煌是甘肅兩張最具代表的名片,由老坑洮硯品牌雕刻大師創作的“洮硯上的敦煌”系列作品敦煌菩薩硯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

材質特徵

北宋著名鑑賞家趙希鵠《洞天清祿集——古硯辨》中說:“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宋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稱讚洮硯:“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宋代著名詩人、大書法家黃庭堅賦詩:“洮河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足可見洮硯石石質之好。洮硯石堅細瑩潤,發墨細快生光;墨貯於硯中,冠蓋成珠,月余不涸,亦不變質;保濕利筆,加之發揮了甘肅的“透雕”特點,玲瓏剔透,精緻文雅,美觀大方,歷來為中外書畫家、鑑賞家讚賞和珍愛。綠色是洮硯石料的代表色,有墨綠、碧綠、輝綠、翠綠、淡綠、灰綠等色相。墨綠亦分深淺兩種濃度,深者近於黑色。最上品為綠漪石,俗稱“鴨頭綠”,其次為輝綠色的“鸚哥綠”,淡綠色的“柳葉青”。帶黃標者更為名貴,有“洮硯貴如何,黃標帶綠波”之說。還有洮河紫石,其中暗紅色者可與輝綠石媲美。故古人有“洮硯一方,千金難易”之說,而在洮河石地下藏量急劇減少的今天,洮河硯的收藏前景更是不言自明。

老坑洮硯《蘇武牧羊》老坑洮硯《蘇武牧羊》

洮硯脈礦主產洮河東岸喇嘛崖、水泉灣一帶,其礦石成型於4億年前。已開採的大多數礦脈三面環水,很多地方還處在原始森林狀態。區域內植被覆蓋,小溪、河流、山泉到處皆是。脈礦經年被水浸泡,受濕潤之氣滋養。因此,洮河硯具有其他硯材不可比擬的四大特徵:
其一,色澤雅麗。綠色是洮硯石料的代表色,有墨綠、碧綠、輝綠、翠綠、淡綠、灰綠等色相。還有洮河紫石,其中暗紅色者可與輝綠石媲美。
其二,瑩潤細膩。洮河硯材水份充沛,手感滑膩,故以雖經酷暑而墨不乾之盛譽稱雄於諸硯材。
其三,結構緊密。洮硯硯材顆粒極細,粒徑在0.01毫米以下。顆粒與粉塵粒徑分界點為0.07毫米,所以洮硯顆粒比一般粉塵還細小。洮硯石料中還含有多種金屬離子。所以,洮硯發墨快,而且墨汁細,有光澤,具有滑不拒墨,澀不滯筆的優點。
其四,硬度適中。洮硯硯材硬度為摩氏3.5—4度,作為硯材恰到好處,適合雕琢。洮硯在雕琢上的最大特點是帶有與硯身整體造型渾然一體的石蓋,這是其他名硯諸如端硯、歙硯所沒有採用的雕琢手法。其次就是大量運用賞心悅目的鏤空雕琢技巧。洮硯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一直仍堅持手工雕琢,這不僅使得每一款洮硯都是孤品,而且為工匠發揮技藝留下了極大的空間。
洮硯石材的特點為洮硯優良的品質奠定了基礎,加上硯刻藝人的努力,使之具備了優質硯台所具有的所有特點,即石質細、潤、發墨、下墨、不損毫。

洮硯趣事

洮硯,產於甘肅省卓尼縣洮硯鄉。洮河硯的石料取自當地的臨洮大河,所制之硯地為名,稱為洮河石硯。由於洮河石長年被水浸蝕,因而石質細膩,膚理縝密,發墨而不損毫,磨麵不光,呵氣即濕。洮河石硯質地細潤晶瑩,色澤碧綠,石面呈現微黑色的水波狀花紋,以波浪翻滾、捲雲連綿、千姿百態、清麗動人,是我國四大名硯之一。

老坑洮硯《莫高神韻》老坑洮硯《莫高神韻》

洮石因其色綠,稱為"臨洮大河綠漪石"也稱"鴨頭綠"。 除綠漪石外,又有玫瑰紅色的" 鰒面"深綠色的"鸚鵡綠"墨綠色的"玄璞 "和淡綠色的"柳葉青"等。
據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載:"除端、歙 二石之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無價之寶。" 金朝的馮延登,有著名的《洮石硯》詩云:"鸚鵡洲前抱石歸,琢來猶自帶清輝;芸窗盡日無人到,坐看元雲吐翠微。"可見洮硯在金朝的珍貴。

洮河綠石 硯中瑰寶
洮硯,又稱洮河綠石硯,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齊名,並稱中國三大名硯。

洮河綠石產於甘肅南部岷縣和卓尼交界的洮河中游喇嘛崖一帶的峽谷中,洮硯的生產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洮硯以其石色碧綠,雅麗珍奇,質堅而細、瑩潤如玉,扣之無聲、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乾涸的特點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庭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寶、饋贈親友的佳禮,古玩庫存中的奇葩。
歷代文人、學者、書畫家對洮硯賦銘詠詩,讚嘆不已,唐代大書法家柳公權《論硯》記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張州次之,後始端,歙,臨洮”。北宋著名鑑賞家趙希鵠《油天清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鷺,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宋代大文毫蘇軾,黃庭堅讚嘆洮硯:“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當代書法大師趙朴初題詩:“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
洮硯的品種很多,主要有龍鳳硯、龍硯、飛天、五福硯、牡丹硯、花草硯、喜上 梢硯、歲寒本友硯花 蟲魚、龜硯以及各類人物和歷史典故硯等等。系列產品有酒具、壁掛、擺設等,具有極高的藏和藝術、使用價值。

洮硯開源於公元1300年前,始於唐朝盛於宋朝至今不衰。與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齊名,並稱中國傳統石質名硯,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組成部分。

洮硯經歷了1300多年的歲月,不僅深受文人雅士喜歡,而且帝王將相,平民百姓都愛不釋手。千百年流傳下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妙語,佐證著洮硯的歷史地位與評價,令我輩無不讚嘆欣賞。
唐代著名書法家,太子少傅柳公權在其《論硯》中寫道:“蓄硯以青洲為第一,降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今指甘肅卓尼一帶)。”這是迄今所見對洮硯的最早評價。上海博物館現存一方洮硯,經堅定為唐代珍品。可見在當時洮硯已享有同端,歙硯齊名的地位。

到了宋代,洮硯的地位顯赫,受到了一些政治家、文學家、硯石愛好者很高的評價。官至禮部尚書的大文學家蘇軾在《魯直所惠洮河石硯銘》中贊道,“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洮岷,至中國。棄予劍,參筆墨。歲丙寅,斗南北。歸予者,黃魯直。”洮硯之貴重,競見學者、大家、宮廷貴族之間的饋贈。北宋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黃庭堅,向好友劉昱討得一方洮硯,即作詩詠道:“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真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洮硯日見鼎盛,有硯者讚嘆,無硯者索取,重金購置。詩人張文潛,官至右史中丞《以黃魯直惠洮河綠石做米芾詩》曰,“洮河之石利劍矛,磨刀日解十二牛。……誰持此硯參几案,風瀾近乎寒生秋。……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洲無此色。”此詩一出,洮硯的身價如錦上添花,一舉占名硯之首的地位。北宋傑出書畫家,“宋四家”之一,官至禮部員外郎米芾非常愛洮硯,“海岳精翰墨,日以硯相親。”他以名硯為題所作《研山銘》被國家以2000萬元競買購得。當時的他,每得一方名硯“或抱眠,或耀書惟”達到如痴的地步。晃補之《硯林集》贊洮河石貴重,“洮河石貴雙趙璧,漢水鴨頭如此色。贈酬不鄙亦及我,刻畫無鹽譽頃國。”洮河石當與和氏璧媲美。

南宋大詩人陸游對洮硯也留下了重要詩篇。當他收到友人寄送來的蜀紙,洮硯時,當即寫下了“玉屑名璧來灌錦,風漪奇石出臨洮”著名的詩句。

元金時代詠洮硯的詩文保留下來的也很多。這些詩詞佳句詠誦起來朗朗上口,回味無窮。祖系北魏拓拔氏,後居山西的傑出文學家,曾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的元好向在《賦澤人郭唐臣所藏山谷(黃庭堅)洮石硯》曰:“舊聞鸚鵡曾化石,不數辟鵜能盈刀。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玄雲膚寸天下偏,壁水直上文星高。辭翰今誰江夏筆,三錢無用試雞毛。”而金代大學士,著名金石鑑賞家馮延登更是高歌唱頌。他在《詠洮硯》中唱道,“鸚鵡州前抱石歸,琢來猶自帶青輝。芸窗盡日無人到,坐看元雲葉翠微。”此詩秒在不平鋪直敘洮硯,而是借用鸚鵡,樹葉來讚嘆洮硯的典雅高貴。

明朝“六硯齋主”官至太僕少卿,素有“博物君子”之稱的李日華“在佳硯一方千金難易”贊洮硯道,“千波所淘,萬沙作輾。霜斫無聲,與雲有渰”。其中渰字為水氣溫潤,呵氣可出水珠之意。同代著名詩人吳景旭對洮硯的研究達到又一高峰。他在《宮辭——西溪叢語》《辨硯詩》中列“青州石一、洮河石二、端溪石三、歙洲石四。”有詩讚道:“延英引對綠衣郎,紅硯宣毫各好床,天子下簾親自問,宮人手裡過茶湯。”

清朝特別是“康乾盛世”對洮硯的摯愛達到了新的境界。清代甘肅兵備道沈青崖識洮硯為終身伴侶,“膚如蕉葉嫩,波紋寶墨林,從今懷寸璧,助我老來吟。”張鑒則以詩讚洮硯為舉國之首,“我聞德壽日寫經,一百九硯同繁星。采來寧向洮河綠,琢出渾似端溪青。”而清初三大師之一,史學家黃宗羲特作七律喻洮硯為“寒山雲”“開皇極”。認為洮硯品質遠在端歙二硯之上。“金星雪浪魂暗驚,恍惚噴沫聲相聞。”乾隆帝更有詩讚曰,“臨洮綠石,有黃其標,似松花玉,珍以平逢。”十分看重洮硯的品質,珍愛有加,他欽定的《四庫全書》視洮硯為國寶。

到了民國,現代屢見有詩讚洮硯,現摘錄二首邑人的作品,知其對洮硯的研究之深,“鸚鵡佳色自洮來,壓倒端溪生面開,取出綠波猶帶水,女媧留得補天才。”“洮硯質如何?黃膘帶綠波,終日水還在,隔宿墨猶活。”1965年趙朴先生得到友人所贈洮硯,親自書寫兩首讚美洮硯的詩詞。前一首詩曰,“風漪分得洮州綠,堅似青銅潤如玉。”一句話點明了洮硯的產地、顏色、質地。在另一首詩中寫道,“何年生成石一方,近似生寒須映窗。一潭淨水碧如玉,借得春風寫春風。”他還十分重視洮硯的開發利用,遒勁的“洮硯”而字便是出自朴老之手。可見洮硯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了。

古詩文獻

從唐代起,即有詩詞格律唱頌洮硯,從中可以看出洮硯的品質、特徵、色澤、特性、地位、收藏價值等。唐代的輝煌受到國內各地的王者以頂禮膜拜,友邦的愛戴、尊重。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註:臨洮即洮硯) 唐代 大書法家柳公權《論硯》, 取自廣東出版劉演良的《端溪名硯》。
洗之礪,發金鐵,琢而泓,堅密澤。郡洮岷,至中國,棄矛劍,參筆墨。歲丙寓,斗南北,歸予者,黃魯直。見《東坡續集》卷十, 蘇東坡對各類硯都有較深的研究。得友贈洮硯得之而作。得友贈洮硯而作。
久聞岷石鴨頭綠,可磨桂溪龍文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試飽霜秋兔毫(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向好友索洮硯而作。)
誰持此硯參几案,風瀾近乎寒生秋。明窗試墨吐秀潤,端溪歙州無此色。北宋 蘇門四學士(包含晁補之、黃庭堅、秦觀)之一張耒所作長詩中的幾句話官至太常少卿、右史中丞。
洮河石貴雙趙壁,漢水鴨頭如此色。贈酬不鄙亦及我,刻畫無鹽譽頃國。又銘曰: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宋代晁補之《雞肋集》記其用洮硯易端硯之事。
舊聞鸚鵡曾化石,不數璧鵜能瑩刀,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 代元好問《元遺山詩集箋注》卷三鸚鵡洲前抱石歸,琢來猶自帶清輝,雲窗盡日無人到,坐看元雲葉翠微。

市場價值

自唐代成名以來,老坑洮硯一直是皇室文豪、富商巨賈才能擁有的。宋代王昭於徵戰中在洮河邊,取洮硯作為禮品贈與當代文豪,蘇軾、黃庭堅、陸游、米芾得洮硯後對其大加讚賞,洮硯因此更加聲名鵲起。因地處偏僻、氣候惡劣、礦體複雜,歷朝歷代都產量極低,平民百姓只聽聞而很難擁有。

老坑洮硯敦煌莫高窟西魏飛天》老坑洮硯敦煌莫高窟西魏飛天》

如宋代趙希鵠曰: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
晁無咎《硯林集》中有詩並銘:洮之崖,端之谷,匪山石,唯水玉。不可得兼,一可足溫。然可愛,目鴝鵒,何以易之,鴨頭綠。
金代元好問曰:王將軍為國開臨洮(今卓尼),有司歲饋,可會者,六百鉅萬,其於中國得用者,此硯材也。
清《四庫全書》載:“洮石硯,出洮州衛,通志宋蘇軾為之銘。洮河之珍,硯中神品”。
當代書法家沈鵬贊:岷山千里雪,洮水萬縷情。花兒歌盛世,洮硯傳美名。
溫家寶題詩:一脈文心萬代傳,千秋不絕是真魂!
近代老坑洮硯作品屢次作為國禮贈與國外元首,“洮硯上的敦煌”系列作品敦煌菩薩硯以甘肅省政府名義贈與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反彈琵琶硯贈與日本前首相竹下登,近侍女比丘尼被國家禮賓司選為國禮出訪外賓。
“中國名硯”牌匾“中國名硯”牌匾

中國四大名硯

硯台名稱產地範圍
端硯廣東省端溪
歙硯安徽省歙縣
洮河硯甘肅省臨潭縣境內洮河
澄泥硯河南洛陽、河北鉅鹿、山東青州、山西絳縣、湖北鄂州、四川通州和江蘇寶山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