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村

明朝建村初期,洪蘭僅是一個幾百人口聚居的雜姓村莊。 據考證,清初洪蘭村是由七個姓氏、十三個族群聚居的自然村莊。 洪蘭建村之初,是圍繞一小河(當地人稱“大溝”)的兩岸依水而建。

洪蘭村,又稱“洪蘭疃”。地處平度東南35公里,由四個行政村組成,現今是個常住和流動人口近萬人的自然村莊。明朝建村初期,洪蘭僅是一個幾百人口聚居的雜姓村莊。到20世紀50年代,村莊依然保持著歷史遺留的痕跡,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莊占地1.5平方公里,人口約3千,耕地近萬畝,糧食畝產60公斤上下。20世紀80年代後,村民立足農業資源與地域優勢,產業經濟發展迅速。到21世紀初,村莊占地5平方公里,人均年收入超萬元。村莊在經歷了六百多年發展變化後,留下了許多奇聞異事。
數次易名的建村歷程
據史料與族譜記載,洪蘭村始建於明初。《平度地名錄》和《王氏族譜》引用“洪蘭”記曰:“洪蘭,明永樂二年(1404年),王建公由雲南獅子口遷來建村。”另據史料記,明永樂二年從雲南遷移至平度建(住)村的有87批,依此印證王姓移民建村的真實性。同時,《王氏族譜》記述了洪蘭建村的歷史背景:“時因戰亂和災荒,逃難避荒至落戶者甚多,居住混亂,土匪擾亂,村無秩序,故得名‘混亂’,清初改名‘橫攔’。” 據清康熙五年(1666年)《平度州志·鄉社》記載:“平度州設6廂10鄉126社,橫欒鄉,在州南70里,領16社。”由此可知,清康熙年間該村又演變為“橫欒”。民國初年改稱“洪蘭鄉”。1948年改為“洪蘭區”。1958年秋撤鄉建社,洪蘭村分設13個大隊。1989年秋,將大隊改為村級建置,分別是洪蘭北、洪蘭中、洪蘭東、洪蘭西四個行政村,延續至今。
據考證,清初洪蘭村是由七個姓氏、十三個族群聚居的自然村莊。又由姓氏族群分成十三條街。一地域,以“街”相稱者,通常是與寬闊的道路與繁華的商業市場有關。但歷史上的洪蘭村曾經是一個混亂不堪的村莊。只是到清朝康熙年間,才逐漸發展成為相對穩定且有序聚居的自然村。
洪蘭建村之初,是圍繞一小河(當地人稱“大溝”)的兩岸依水而建。河東有拐子街、橋頭街、劉家街、張家街4條街;河西有隋家街、耙頭街、董家街、旗桿街、油坊街、小井街、毛家街、高家街、宗家街9條街。初始移民定居偏於河西,而輕於河東,因當時河西尚有大片荒蕪土地,且水源濕地相對豐茂,蘊藏著大量的未墾土地資源,而河東的大片土地已被先民開墾,村莊相對較密。
從村莊地形地貌看,村北以輕微坡度向南傾斜。在洪蘭村13條街名中,毛、劉、張、高、宗、隋、董7條街,均以姓冠名;另有拐子街、耙頭街、橋頭街、旗桿街、油坊街、小井街6街則同為王姓,故以標誌物、傳統生產方式或地形而冠名。這六個王姓氏族中,各自都有族譜和祠堂,相互之間沒有血緣聯繫。以上冠名形式,除好記外,還有更深一層含義,是為區別每一王姓家族的界限。同時,村內長期扼守著同姓同族不能通婚的戒律。這種傳統習俗,雖出自漫長的封建社會,至今仍具有樸素而科學的人口最佳化意識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融合了現代近親不能結婚的法律約束。
自然天成的風水寶地
據史料分析,洪蘭建村前,有一條寬約10米,深約2米的南北小河,移民逐漸聚居東西兩岸。這條沒有名氣的小河發源於村北,流經村中匯流於村南的妖灣。從傳統風水學看,小河猶如一條白龍,龍尾蜿蜒村北,龍身舒展村中,龍頭伸向村南妖灣。龍頭將匯流妖灣的河水,噴吐至十幾里外的小姑河。常年流動的河水,為兩岸百姓與周邊農田帶來了蓬勃生機。天旱時人們利用河水灌溉農田;遇有暴雨時,利用河道迅速將雨水注入姑河匯入膠州灣。小河穿村而過,將依水而居的村民自然分開。村中僅在橋頭街建有一座較大石橋,連線東西兩岸居民。隨著人口的增多與住宅擴建,河道里堆滿了垃圾和瓦礫。本是一條利民的小河慢慢變為垃圾場。雖然連線兩岸居民的障礙被夷平,然天旱時卻沒有了方便的用水,洪澇時失去了排水功能,而後逐漸成為村中南北大道。
清乾隆年間,為恢復村子的生態環境,當地官府組織村民在村莊四周築起十華里的土圍子。20世紀50年代,這一環繞村莊的圍子,仍依稀可見。據村里老人講,洪蘭圍子橫斷呈梯形高約2米,頂寬約1米。緊挨圍子外是一條深約2米、寬5米的大溝。人們用挖出的溝土夯築圍子,同時在圍子溝以外開掘十幾處蓄水池塘,這些池塘通過圍子溝串聯起來,成為抗旱排澇的水利工程。環繞圍子四周依次建有宗家門、張家門、劉家門、橋頭門、拐子門、耙頭門、隋家門、董家門、油坊門、高家門等10餘座高大的門樓。門樓對應村中主街道,是村民進出的通道。門外建有寬約4米的花崗岩平板石橋,猶如諸侯王國的一座堅固城堡。圍子建成後,一方面使村中積水和圍子以外的死水變成流動的水系注入池塘,形成雨季蓄水、天旱灌溉的水利設施。另一方面有效抵禦洪澇災害。洪蘭村東臨姑河2.5公里,是遠近皆知的低洼地,沽河決口時,洪水如猛獸般向村莊奔襲而來。有了這道屏障,洪水來臨時,村民在圍子上屯土加固,可阻擋洪水,由此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此外,圍子還具有維護村中安全的作用。據說圍子建成後,每當社會動亂時,有專人朝夕啟閉四周大門,夜間巡邏放哨,維護村中安全。
史料記,清鹹豐二年(1852),外匪襲擾平度南鄉。洪蘭因築有圍子,使百姓免遭傷亡與損失。而鄰村沒有圍子,綁匪入村則燒殺搶掠,損失慘重。自古人類居住環境的安全感最為重要,居住環境安全,才會安居樂業,興旺發達。這也許就是洪蘭村人口不斷增加村莊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