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三彩

洛陽三彩

在大眾慣常的意識中,“三彩“即是“唐三彩”。 唐三彩唐三彩是洛陽三彩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 它繼承了“唐三彩”的傳統,故又稱之為“遼三彩”。

百科名片

文物及傳統工藝命名一般慣例為:以首次發現地命名。三彩器最早發現與洛陽,並盛行於洛陽,故在2008年《中國工藝美術報告---全國工業美術行業普查報告中》將三彩定名為“洛陽三彩”,一切彩色低溫釉陶均屬於“洛陽三彩”。洛陽三彩的特點:艷、亮、透、流。

洛陽三彩之名辯

在大眾慣常的意識中,“三彩“即是“唐三彩”。人們常常是在琳琅滿目的馬、駝、俑、罐、瓶、壺、盤的唐代“三彩”仿製品中認識 “三彩”藝術的。“唐”為時代,“三彩”指工藝。“唐三彩”應專指“三彩”工藝歷史發展特定階段(唐代)作品的統稱。它的內涵和外延不能囊括“三彩”藝術各歷史階段的全部特點,更無法反映現代“三彩”藝術的風貌。如何給“三彩”藝術一個較為準確的命名?
文物及傳統工藝命名的一般慣例為首次發現地原則。“三彩”器首先是在洛陽發現的,“三彩”工藝品也是首先在洛陽被大量仿製的,“三彩”工藝也是在洛陽被創新和發揚光大的。基於這樣的現實,稱“洛陽三彩”是恰當的。此論被本書作者於2008年3月在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組織的全國工藝美術普及工作河南省工藝美術品種論證會上首先提出後,獲得認可。並在由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全國工藝美術行業普查工作辦公室2009年7月的《中國工藝報告—全國工藝美術行業報告書》中正式認定。這意味著“洛陽三彩”成為中國工藝美術的獨立門類。

洛陽三彩之歷史

提起洛陽三彩,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唐三彩”,馬、駱駝、女俑等,實際上,“唐三彩”只是三彩發展的一個時期和重要階段,所謂三彩,主要是指多彩而言,三彩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創舉,遺存的各代三彩藝術乃民族之瑰寶,三彩藝術把中國陶瓷文化的全部潛能和優勢都充分展現出來,是中國陶瓷文化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所積累的經驗與技術、藝術感受與文化底蘊的光輝結晶,並在特定的文化大環境和時代氛圍中一次次地升華。每個時代的三彩都有每個時代鮮明的藝術特徵。

漢三彩

“洛陽三彩”雛形源起於漢代低溫鉛釉陶,主要流行於黃河流域,又稱“北方釉陶”。多以普通粘土為胎,

呈磚紅色。漢三彩的主要呈色劑是銅和鐵,氧化氣氛中燒成。鐵使釉色呈黃褐或棕紅(漢黃釉)為早見,銅使釉色呈綠色(漢綠釉)較晚。多為單色釉,個別施複色釉。綠、黃、褐等釉色以線條或斑點形式出現於一件陶器上者,最為罕見。燒成溫度700-800°C。因成溫低、器體鬆脆,吸水率高而多做冥器。器形主要有鼎、鍾、壺等仿銅器,俑與雞、狗、豬等動物形象,亦有大量倉、井、灶、水、磨、作坊、樓閣等模型。“漢三彩”製做法有輪制、模製、手捏等。雖製做工藝較為粗糙,只求輪廊,不注重細部刻畫,然形象生動,線條流暢,高度概括精煉。
漢代鉛釉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以我國陶瓷史上有其較重要的意義。打破了原先釉陶色彩單一的局面,是漢代陶藝大師對釉色裝飾藝術的大膽創新,是藝術品位和風格的升華。“漢三彩”為以後“唐三彩”的成功燒制奠定了基礎。南北朝三彩
南北朝三彩蓬勃發展“漢三彩”至“唐三彩”的過渡期,較之於“漢三彩”釉色增加黃、綠、褐三色並用已為常見。胎也變為瓷土,先素燒胎質1100度左右,然後施釉二次燒制而成。胎質、施釉、工序、火候等方面幾同“唐三彩”,唯釉色、施釉厚度、釉彩流動性和彩繪方面尚未達到“唐三彩”的高度。南北朝三彩可視為“唐三彩”的萌芽,起著漢、唐之間承前啟後作用。
南北朝時期的三彩出現了多色釉,如在黃白底上加上綠彩或黃、綠、褐三色同時並用,這種多彩陶器為絢麗多彩、平滑光潔、清澈透明、晶瑩華貴的唐代三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唐三彩

唐三彩是洛陽三彩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唐三彩”釉色平滑光潔,清澈透明,雖胎體已用瓷土,成溫提

高,但與魏晉後期的青瓷相比,仍因含鉛量高,成溫低,不夠堅定耐用,而不宜做食用器。卻因初唐大興厚葬之風,很快為上層社會賞識和提倡。唐三彩由少到多,由簡單到複雜,由器皿到精緻華麗的人物、動物俑等,至唐玄宗開元年間成為極受珍視,以至“風俗流行”,甚至“破戶傾資”用以殉葬的珍品。這一時期,三彩不僅產量大、質量高,在工藝技術和藝術表現兩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展示了盛唐時代的科技水平。唐三彩,除燒制部分生活用具外,更多的是適應厚葬之風的陶俑生產。如馬、駱駝、男女侍俑、文、武官俑以及亭台樓閣、假山水榭模型等冥器。唐三彩造型極為多樣、豐滿渾厚、栩栩如生,代表了盛唐時期封建文明的發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唐三彩造型雍容華貴、色彩飽滿明快、內容健康大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中、晚唐時期隨著審美觀念的改變,雄健豐腴的風格,逐漸被細膩俊俏所替代,三彩開始走下坡路,以至隋唐以後的宋代以 “俗艷無味”的審美觀念看待三彩,覺得它既不能成為達官貴人的寵器,又不能成為文人雅士的玩物,從此逐漸衰落了。宋三彩
宋代審美觀念變化,“三彩”製品不及“唐三彩”般雍容華麗,釉色淡雅,沉靜含蓄,意境深遠,工藝手法上比唐三彩更注重器表的裝飾工藝,長於刻畫、印花、模印貼花、鏤空、捏塑、浮雕等技法做裝飾,尤以刻畫填彩的工藝手法,形成比唐三彩更高的藝術效果。陶質胎體主要用刻劃方法進行裝飾,它是在第一次燒成澀胎後,按紋飾需要填入彩色釉,再經第二次燒成
宋三彩釉色豐富,在唐三彩的基礎上,除黃,綠、白、褐四種主色外,尚有艷紅、烏黑、醬色,並新創一種翡翠釉,色澤青翠明艷。與唐三彩相比較,宋三彩畫面生動,填色規整,不見藍釉。使用功能由地下轉為地上,宋代器形主要有枕、燈香熏和盤、碗、盂、洗、盆和瓶等日用器物,亦有小型狗、馬、豬等玩具,以枕為大宗,也見有舍利匣、塔等供器,畫面具有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
宋三彩保持了唐代民窯的特點,主要產地在河洛地區。遼三彩

與宋三彩大體同期的是遼三彩,遼為契丹民族在我國北方所建立的政權,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燦爛文

化,在我國陶器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遼代三彩承襲了唐代傳統,是接受唐三彩傳統的一種低溫瓷式釉陶,胎質粗而較硬,呈灰黃白色或淡紅色。雖質量不如唐三彩,但也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色。遼三彩在承襲了唐三彩傳統手法的基礎上,有了自己特點的發展。
遼三彩多用黃、綠、褐三色釉,器型中的方碟、海棠花式長盤、雞冠壺、筒式瓶等,富有契丹民族的風格。其中赤峰缸瓦窯燒造量相對大一些,所燒三彩釉陶器胎質細軟,呈淡紅色,釉色嬌艷光潔,可與唐三彩媲美。裝飾手法有印花、劃花兩種,大凡盤、碟採用陽文印花,琢器採用劃花。與唐三彩的區別除胎土不同外,主要是遼三彩中無藍色,施釉不交融,釉面少流淌。
人們把這種陶瓷器稱之為“遼瓷”。它繼承了“唐三彩”的傳統,故又稱之為“遼三彩”。 由於正統觀念,過去把在金統治下北方地區燒制的彩色釉陶器也稱宋三彩(近年來根據新的考古資料研究,也有金三彩之說)。
元三彩、明三彩(琉璃三彩、法華三彩)
明三彩的典型為琉璃三彩,琉璃三彩是指陶胎琉璃釉製品,北魏已開始用於宮廷建築,復興並流行於唐宋(河南開封的宋代鐵塔就是當時琉璃建築的佳作),元代有了長足的發展,明清進入全盛時期。明清時期
的建築琉璃,是發展最為成熟的時期。建築琉璃的生產,無論數量或質量都超過過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築已經高度標準化、定型化。明初宮廷建築所用的琉璃開始時在南京聚寶山設窯燒造,後又在北京專設琉璃廠進行燒造。北京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的宮殿,它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之大成,各種琉璃構件把它裝飾得莊嚴華麗,金碧輝煌。琉璃雕塑作為明清建築裝飾被廣為採用,其代表是山西大同的琉璃九龍壁和北海公園的九龍壁。
建築陶胎琉璃的釉和三彩的釉基本一致,用鉛做助溶劑,以銅、鐵、鈷、錳等金屬元素為著色劑,不同的是琉璃要加入石英料,以增加釉層的厚度。
琺華三彩,它是在琉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品種,明代中期以後在晉南帶盛行。琺華器的胎與琉璃器的完全一樣,釉的配方也大全相同,但是助熔劑有差異:琉璃以鉛而琺華以硝酸鉀作助熔劑。景德鎮在嘉靖前後也仿製琺華器,它和山西的不同點是景德鎮用瓷胎,而山西用的是陶胎,因而燒成溫度不一樣。
琺華釉陶和普通釉陶不同之點,就是採用立粉工藝。將精細的泥裝入帶有細管的布袋,按調計擠壓泥袋,在陶胎上勾勒人物、花卉的輪廓,再根據花紋色彩施釉。清三彩(素三彩、交址陶)
“素三彩”的製作在明代已經出現,到清代康熙時發展迅猛,它是景德鎮瓷匠根據釉上彩技術推出的新品種,素三彩的胎骨均由瓷土製成,經過1200度的高溫燒成,是瓷胎。花紋裝飾以具象為特徵,在我國古代,結婚、祝壽等喜事稱為葷事,用紅色;喪葬等稱為素事,一般用白、藍、綠、黃等色,也叫素色,這是“素三彩”得名的由來,也說明當時釉色工藝的局限性,很難燒出艷麗的紅色,所以常論“三彩加紅、價值連城”。
交趾陶
交趾陶起源於清朝道光年間,因發源於廣東五嶺以南 ,而嶺南一帶古名為“交趾”而得名。 交趾陶的技藝在十八世紀傳入台灣嘉義,在台灣也叫“嘉義燒”,是清三彩的代表,是在“唐三彩”、“宋三彩”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也是一種低溫多彩釉。交趾陶的製作全憑巧奪天工的陶匠用雙手及竹篾將陶土片片貼合、修飾,再以多彩釉細工著色使其絢麗,經過多次燒制而成,集雕塑、色彩、燒陶之美於一身,也反應出清朝的工藝極盡繁瑣和精緻。

洛陽三彩之傳播

“洛陽三彩”工藝在中華大地代代承傳的同時,也隨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遠播世界各地。完整的中國三彩工藝輸出記錄雖不可見,僅從有限的考古資料中正可看到,中國三彩工藝不僅在東亞的日本和朝鮮半島落地生根,燒造出了帶有當地特色的日本“奈良三彩”和朝鮮“新羅三彩”,也隨“絲綢之路”的駝隊遠至中亞西亞,波斯人燒造了帶有伊斯蘭色調的“波斯三彩”。中國三彩的製品則更通過種種渠道,流傳於更廣闊的國家和地區,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中亞細亞的伊拉克、伊朗,非洲的埃及和歐洲的義大利等地,中國三彩之世界影響可見一斑。

新羅三彩
朝鮮半島是最早輸入中國洛陽三彩陶瓷的區域之一,在朝鮮半島發現了眾多的唐、五代三彩陶瓷,朝鮮人民吸收唐文化,受唐三彩的影響,燒成了精美的“新羅三彩”。奈良三彩
唐代,由於日本對陶瓷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洛陽三彩傳入日本後,在當時日本的京都奈良,宮廷根據唐三彩的工藝製法,燒制出了造型和釉色都酷似唐三彩的“奈良三彩”,這些都是中外交流的歷史實物見證,也說明三彩藝術是無國界的。波斯三彩
從8世紀開始,仿照唐三彩工藝特點,波斯藝匠燒出了帶有伊斯蘭基調的三彩釉陶“波斯三彩”。
另外,西亞伊拉克的巴格達,義大利的法安扎,埃及的福斯塔均有出土和發現了許多中國三彩器型和碎片。

洛陽三彩之今天

近代洛陽三彩包括仿古唐三彩和三彩釉畫,仿古三彩包括洛陽唐三彩和新工藝三彩,新工藝三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洛陽市政府極為重視,為了讓這一極為獨具特色民族文化遺產得以承傳,將孟津縣邙山嶺有修復古三彩器物的藝匠及其子女招進城內,組建洛陽民間美術社,這也是洛陽三彩美陶公司的前身,在恢復整理總結唐三彩工藝技術的同時,開始小批量燒造,使三彩工藝得以發展,多次多次做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新工藝三彩是吸收唐代的造型風格,用現代工藝燒制而成。洛陽唐三彩也叫高仿三彩,是從上個世紀初開始的,經南石山藝人多年探索,刻苦研製,使失傳千年的中華寶貴藝術得以傳承,其製作方法完全按唐代工藝製作,最後再人工做舊,後期處理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
新工藝三彩和洛陽高仿三彩的工藝對比。
1瓷土的特徵,洛陽唐三彩首先是對采來的石料,加工、粉碎、挑選、舂搗、淘洗、沉澱、捏練、沉浮,做成器物粘結牢固,瓷土可塑性強,晾乾後不易開裂。新工藝三彩基本工藝同唐三彩,瓷土做成器物燒制後白度高、吸水率強。
2成形工藝。洛陽唐三彩成形方法有模製、雕塑和輪制。模製是手工擠漿法,用手把泥料直接拍壓到模具中同,多用於製作形體簡單的小件物品,模具又分單模和合模。雕塑一般用做大型和複雜的器型,輪制是用輪車製作陶器的方法,用輪制製成的器形規整,俗成手拉坯。一件較大複雜的唐三彩的製作需要多種成形手段。新工藝三彩,首先它的模製多用石膏製成模形,將拌好的泥漿注入模型,泥漿會自動吸附到內壁,一段時間後將多餘的泥漿倒出,其餘工藝基本同唐三彩。
3造型素燒。洛陽唐三彩制坯成型修飾後,晾乾入窯,燒至1100度左右,古時用柴火窯,現代仿製多用煤窯,新三彩工藝素燒多用煤窯和電窯,燒成溫度也有所提高,素燒後的白色胎體稱為素胎。
4施釉。洛陽唐三彩高度發揮低溫鉛釉的性能,做為複雜華美的裝飾,釉料中加入鉛成分,不僅降低了釉料溫度而且使釉面光亮度增強,成色劑主要有鐵、銅、錳、鈷,釉彩之間的流淌和交融產生美妙的色調。新工藝三彩完全等同於唐三彩。
5洛陽唐三彩燒制採用柴窯或煤窯,靠窯工的經驗和眼力,確定溫度,新工藝三彩釉燒多用電窯,穩定可靠,成品率高,溫度控制靠熱電耦。

三彩釉畫

三彩釉畫是“洛陽三彩”發展到今天的代表,是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以現代科技手段,採用獨特的施釉和燒制技術創造出的平面陶瓷藝術品。“三彩藝”的色彩從古老“三彩”的幾種顏色研製出發色穩定的大紅、湖

藍、檸檬黃等色系和幾百種豐富的色彩,可以在平面瓷板上表現出各種題材和藝術手法,是一個象油畫、國畫一樣全新的藝術畫種,給陶瓷藝術家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間來創作個性化的作品,既可雕造出玲瓏剔透的小巧之作,又可塑造出樸拙豪放別具一格的絕品,也可利用釉色的流動燒制出不可複製的窯變精品。今天的工藝品將是明天的文物,工藝獨到的現代“三彩藝”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和收藏價值。
三彩瓷板畫工藝是在素燒過的陶坯上施釉二次燒制而成精陶製品,分為設計、選坯、過稿、立線、上釉、燒制等幾項工序,經過多年的發展瓷板畫坯料形式日趨多樣,目前磚坯大小從5*5厘米到60*90厘米均有定型產品,圓形素坯和異性素坯多需要定製生產。大型三彩壁畫
大型壁畫藝術,一是直接用顏料繪製的,另一類是通過各種工藝材料製作的,用三彩工藝製作室內外裝飾壁畫,我們稱為大型三彩壁畫。它起始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從洛陽師院大門兩側的《求知育人》兩幅大型三彩壁畫,到洛陽火車站的《洛陽》,三彩大型釉畫以其規格的無限擴展性,陶瓷色澤數千年不變的永久性,豐富的釉色品種及其千變萬化的窯變特性,以及易與其它壁畫工藝材料——寶石、木器、瓷器、玻璃等相結合優越性,成為製作大型室內外壁畫的絕好工藝材料。
1998年,研製燒成了世界上最長的佛教三彩壁畫《法界源流圖》,長105米,採用傳統中國畫色系精細描摹了包括了640佛教人物,50多種動植物,場面宏大、氣勢磅礴。
優秀的壁畫會使建築更加充實、完美。鑲嵌在舟山群島一大型建築的三彩壁畫《風和日麗》(長73米,高7米,總面積511平方米)色彩飽和、氣氛祥和,與藍色大海和宏偉建築一起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使人仿佛置身於風和日麗的美景般。
2010年,上海世博會河南館主題三彩壁畫《國之中城之源》開創了大型壁畫多工藝組合的的先河,把河南最具代表性的傳統工藝—洛陽三彩、鈞瓷、汝瓷、青銅器工藝、南陽玉雕體現在畫面中,使得整個壁畫在圖案和形式上均有創新性發展。

三彩釉畫之創新與超越

藝術的強大生命力在於不斷地創新和超越,縱觀一部三彩發展史就是艱苦卓絕的創新史,這種創新既有量變的積累,也有質變的飛躍,而最大的飛躍莫過於“三彩釉畫”的出現。對傳統的超越一是形制的創新。由立體造型向平板的變換使傳統陶塑變為平面釉面,突破了藝術品空間規模的限制,藝術家可根據主題的需要而無限擴展和揮灑;二是釉色種類的創新。三彩工藝的發展釉色品種不斷有所增加,然而只有至“三彩釉畫”階段,才真正實現了由“三彩”向“千彩”的轉化,極大地豐富了創作者的藝術語彙,便於充分表達自己的藝術感悟;三是稀有釉色使用的創新。三彩陶藝承傳愈千年,仍有“三彩帶紅,價值連城”之說,而今“三彩釉畫”微至小品,大至巨幅壁畫,多種紅色的使用已為正常。四是釉彩流動自主控制的創新。人們既鍾愛三彩釉色的絢爛多彩、晶瑩華貴,又無奈於釉彩的不可控流動帶來的創作困擾。傳統工藝試圖以彩繪(開相)、刻劃、立線等方式控制釉色的流動,但這些又以犧牲釉色的相互滲透為代價,“三彩釉畫”則以精確的成分配比調整釉色流動係數和窯溫控制技術,達到了對釉色流動的自主控制。這是釉色使用由必然邁向自由的關鍵性一步,“三彩”藝術的神韻或許由此可開出一片新天地。五是內容題裁的新突破。傳統三彩造型固然可以成為文人雅士發思古幽情的廳堂擺設,但藝術家關愛生活、關心社會、關注人生的現代思考極難借馬、駝、俑、獸、杯、盤、罐、樽來表達,現代生活的意韻常常在“三彩釉畫”中得到張揚。

洛陽三彩大事記

漢代
“三彩”脫胎於低溫陶釉,在西漢中期開始燒造,東漢盛行,先有“漢黃釉”。後有“漢綠釉”,再有一器三色釉,“三彩”工藝大形初現。
南北朝
“三彩”已經黃、綠、褚三色並用,胎土已用瓷土,三彩工藝基本成形。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型的生產建築琉璃的場所。
唐代
初唐、盛唐興厚葬之風,皇親國戚、達官顯貴、富商大戶競以三彩器物為殉品,庶人效之。造型雍容華貴、色彩飽滿明快、雄健豐腴,此為三彩之第一個高峰,“安史”之亂後衰落。
宋代
“宋三彩”釉色淡雅、沉靜含蓄,意境深遠,重器表裝飾工藝,使用功能由地下轉為地上。“三彩琉璃”流行,1049年,河南開封建造開寶寺琉璃塔(慣稱“鐵塔”)。
明代
“三彩琉璃”進入全盛期,建築用“三彩琉璃”大量用於殿堂廟宇,宮廷所用建築琉璃開始在南京聚寶山,後在北京琉璃廠進行燒造,為“明三彩”之代表。
清代
康熙年間,景德鎮瓷匠根據釉上彩技術推出不加紅色,以黃、白、藍為主的陶釉新品種“素三彩”;
道光年間,嶺南廣東一帶燒造出集雕塑、色彩、燒陶之美於一身,工藝極盡繁瑣和精緻三彩器——“交趾陶”,18世紀傳入台灣嘉義,稱“嘉義燒”,是典型的“清三彩”。
1880年
洛陽北邙山古墓塌陷,始見三彩器。
1899年
勘探洛陽至開封鐵路,古墓中見三彩器,以晦氣為由毀之。
1905年
修建洛陽至開封路,發現唐三彩器,文物貨販運至北京琉璃廠古玩市場,王國維、羅振玉惠顧北京琉璃廠,關注唐三彩器。中外收藏者競相收購。
1920年-1940年
洛陽孟津縣南石山高成漢等7位高姓藝人修復損壞的出土唐三彩,始見個人仿製唐三彩。
1942年
古玩學家趙汝珍著《古玩指南》中,唐三彩入名錄。
1954年
洛陽市文管會將仿製唐三彩的高松茂等老藝人組織起來成立美術服務社(後改名為洛陽市民間美術供應社),仿唐三彩為主要產品。
1958年
洛陽市民間美術供應社改名洛陽市古今陶瓷廠,生產仿古唐三彩。
1962年
成立洛陽市工藝美術生產合作社
1966年
文革期間,洛陽古今陶瓷廠停止生產仿唐三彩。
1971年
經周恩來總理指示,唐三彩恢復生產。隨後,洛陽市古今陶瓷廠更名為洛陽市美術陶瓷廠。
1983年
洛陽市美術陶瓷廠“九都牌”唐三彩榮獲國家質量金質獎。
1986年
洛陽師專(現洛陽師範學院)在葉鵬校長倡導下,成立壁畫工藝研究室,專事三彩工藝的研究。
1987年
郭愛和設計的三彩壁畫《求知育人》在河南省美展中獲獎,並鑲嵌在洛陽師院大門兩側。三彩大紅釉色首次出現在壁畫中。
1990年
洛陽市美術陶瓷公司“九都牌”三彩、洛陽市工藝美術公司“洛神牌”三彩陶板裝飾畫雙榮獲國家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
1992年
洛陽市美術陶瓷公司和洛陽市工藝美術公司合併成立洛陽市工藝美術陶瓷工業總公司。
1996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授予高水旺“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1998年
郭愛和研製燒成世界最長的三彩壁畫《法界源流圖》(2*107M),鑲嵌於珠海四大佛山。
2003年
洛陽市工藝美術陶瓷工業總公司“九都牌”唐三彩成為WTO原產地標記保護產品。
2004年
洛陽市工藝美術陶瓷工業總公司改制為洛陽美陶三彩工業有限公司
2005年
郭愛和“三彩藝“作品《梯田》在“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中獲“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2006年
國家質檢總局授予洛陽美陶三彩工業有限公司“九都”唐三彩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
唐三彩首次編入全國國小美術教材,郭愛和“三彩藝“作品《龍門石窟》入編。
2007年
中央電視台鄉土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系列欄目《傳人》播出人物專訪《大師郭愛和》
郭愛和被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授予“全國工藝美術優秀創作獎”。
郭愛和、郭曉和創作的“三彩藝”作品《中國人》在“第八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中獲“百花杯”世界手工藝理事會、中國工藝美術“金獎”
2008年
郭愛和、郭曉和“三彩藝”作品《鳥巢》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陶藝學會第43屆國際陶藝大會金獎。
2009年
高水旺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代表性傳承人。
郭愛和“三彩藝”作品《夢幻鳥巢》入展《中國工藝美術大展》。
郭愛和“三彩藝”作品《河洛遺珠》獲全國工藝品旅遊紀念品“金鳳凰”創新設計大賽金獎。
郭愛和“三彩藝”作品《鄉土中國》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最佳創意>獎。
高水旺作品“三彩啃蹄馬”獲得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聯合頒發的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2010年
郭愛和“三彩藝”壁畫《國之中,城之源》成為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河南
館的主題壁畫,開多種工藝表現手法融入三彩壁畫之先河。獲“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

主要參考書目

1.《古陶珍寶唐三彩》 百花文藝出版社 閻存良著
2、《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主(唐三彩)》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童依夫編著
3、《厚重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李紅軍編著
4、《鑒寶》 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牛福忠編著
5、《天下之中話洛陽》 軍事誼文出版社李新社
6、《一條獨特的陶瓷發展線》 三江學院藝術設計研究所所長邢曉剛
7、《從唐三彩到建築陶胎琉璃》王衛文 南京藝術學院
8、《中國陶瓷史》 文物出版社 中國矽酸鹽學會編
9、《古玩指南》 北京出版社 趙汝珍編著
10、《中國瓷器收藏與鑑賞全書》 天津古籍出版社謝天寧編著
11、《明清瓷器》湖南美術出版社 李宗揚編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