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奴文化

洋奴文化,指洋奴思維和洋奴現象的社會影響和風潮。洋奴,意指洋人的奴才。

洋奴文化,指洋奴思維和洋奴現象的社會影響和風潮。洋奴,意指洋人的奴才。洋奴是近代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以來出現並被廣泛使用的概念。現代則指片面的崇尚外國文化,否定一切本國文化。洋奴往往被愛國主義者、民族主義者使用,而另一些人則牴觸這個概念。

來源

原來中國人稱歐洲殖民者為蠻夷,如“英夷”,鴉片戰爭失敗以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明確禁止中國人稱西方人為“夷”,因而把西方人稱為洋人逐漸流行開來。甲午戰爭以後,稱日本人為“東洋人”也曾十分流行。中國人稱那些給洋人作奴才的中國人為“洋奴”。

特點

理性地對待中國、中國人的短處,理性地對待外國、外國人的長處,並對自我作善意的批判、理性的反省,以期取長補短,促進中國、中國人的進步,不同於洋奴思維。洋奴思維往往在精神的層面將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置於低劣的地位,並且往往缺乏主見,以洋人為權威,以洋人所言之是為是,以洋人所言之非為非。

文化思維

1、認為中國人的缺點是中國人的國民性,中國人的優點是全人類都具有的共性;外國人的優點是外國人的國民性,外國人的缺點是全人類都具有的共性。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共產主義派曾撰文稱:“中國文化只有小腳與辮子”,“仁義道德忠孝節義文學美術既都是人類同具的本能或傾向;則除了小腳和辮子之外,還有什麼是東方文明——中國文化——所特有的;還有什麼是東方先哲的哲學之特質?”[1]如此一來,中國人、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內容,就都一無是處了。

2、把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等定義為劣等來作醜化詮釋,把外國、外國人、外國文化等定義優等來作美化詮釋。因為事先已經把外國的東西定義為優等、把中國的東西定義為劣等來作思考,所以即使是同樣的東西,也認為外國好,所謂“月亮還是外國的圓”,就形象地描述了這種情況。

3、看不到中國的優點或縮小中國的優點,放大中國的缺點;看不到外國的缺點或縮小外國的優點,放大外國的優點。

4、用中國的缺點比外國的優點。

洋奴文化心理

崇洋媚外心理

1999年新加坡早報網張漢音博士做出有關文化價值觀的調查,他發現近四分之一的新加坡華族學生來世不想當華人而在輿論界引起了些許震動,其中11.8%想當洋人,8.2%想當日本人。報導同時提出說這不僅是華人族群認同問題或崇洋媚外的心理問題,而是如何做一個堂堂正正、自尊自信、不亢不卑的人的問題,主要起因是現今親職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精心培養出來的,認為是受到外來的影響,造成部分華人從出娘胎開始就沒有被教育和培養成華人,只不過是在無奈的情況下保留其華文名和黃皮膚。另外嚴孟達也提出華人取洋名實在可圈可點,說棄原名取洋名,舉手投足都浸染在“洋文化”中而迷惑不醒,身雖為華人而心已非華人,今生既已“選定”,來生的“選擇”自然不言而喻了。報導也提出新加坡人首先是無知,不少新加坡華人對華族文化及歷史所知有限,因此無法建立起身為華人的自尊和自信。又指出,華人【崇洋媚外心理,自古已然,於今為烈】,而且這種心理的產生很明顯是和經濟因素息息相關。不過,自古已然並不符合事實,華人傳統上是“貴華夏,賤蠻夷”,只能說某些時期某些人有媚外心態。

仇華投外心理

洋奴心態嚴重的人,在心理上甚至仇恨中華,投靠洋人。他們把洋人作為自己效力的主子,把華人當作仇敵,以外國、洋人比中國、中國人優越為榮。正常的中國人,在感情、角色上認同中國,對於中國正面的訊息,總有一種喜悅、自豪的心情,對於中國負面的訊息,總有一種難過、恥辱的情緒;而洋奴在感情、角色上並不認同中國,對於中國正面的訊息,總有一種難過、酸溜溜以及試圖否定的情緒,對於中國負面的訊息,總有一種喜悅、舒暢、幸災樂禍的心情。基於這種感情和角色,他們總是摸黑、歪曲、詆毀、誣衊、醜化中國、中國人、中國文化;對於外國、洋人的東西,往往進行超出事實的吹捧、美化。這一類洋奴已經成為精神上背叛中華、投靠外敵的漢奸、叛國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