泳棚

泳棚一般為以竹搭成的棚屋,提供男女更衣室、浴室、儲物櫃等設施,並于海面上建有小橋方便泳客下水。 由於當年社會的經濟並不富裕,泳棚提供泳衣租用服務,女裝泳衣租金3毫港幣,男裝泳褲的租金則較為便宜。 1911年,香港中華遊樂會於北角七姊妹區海邊設定泳棚,成為當時香港游泳勝地,每年吸引的泳客達10萬人次。

介紹

泳棚是為方便游泳人士而設的設施,通常建於邊,在20世紀早期的香港曾經甚為流行,適合年輕人、成年人以至長者。當年的泳棚收費廉宜,每逢假日及公餘時間都吸引不少市民使用。
泳棚一般為以搭成的棚屋,提供男女更衣室浴室儲物櫃等設施,並于海面上建有小方便泳客下水。部份泳棚亦曾附設食肆溜冰場等康樂設施,以吸引顧客。
由於當年社會的經濟並不富裕,泳棚提供泳衣租用服務,女裝泳衣租金3毫港幣,男裝泳褲的租金則較為便宜。

各區泳棚

1911年,香港中華遊樂會於北角七姊妹區海邊設定泳棚,成為當時香港游泳勝地,每年吸引的泳客達10萬人次。
1950年代,港九新界合共有8至10個泳棚,其中較著名的有位於香港島西環堅尼地城摩星嶺一帶)的鐘聲泳棚和金銀泳棚,南華體育會則曾於1950年至1972年期間於阿公岩設立泳棚。九龍荔枝角灣也設有很多泳棚,亦提供小出租服務。其他設有泳棚的地區有南區中灣等。

變遷

至1960年代,政府收回部份地區的泳棚土地,重新發展,而政府亦在香港各區興建了多座公眾泳池,加上海港污染漸趨嚴重,令泳棚逐漸被拆卸而息微。1988年,泳廬團長尹洪輝及其友人向香港政府申請,並獲批准在西環域多利道重開泳棚,令此成為香港市區現存唯一泳棚。泳廬不受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監管,但須定期與政府續約,並向政府繳交差餉及建築費,泳廬設有辦公室、男女浴室及儲物櫃等設施,每日清晨5時至下午1時開放,月費為120港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