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養殖技術

泥鰍養殖技術

《泥鰍養殖技術》為“新農村建設叢書”中的一本。《泥鰍養殖技術》共分九章,主要介紹了泥鰍養殖池的建造、泥鰍餌料、泥鰍的飼養管理、泥鰍養殖新模式、泥鰍病害防治、泥鰍[魚類名稱]的捕撈、暫養和運輸、泥鰍的藥用等內容。《泥鰍養殖技術》內容技術實用,文字通俗易懂。適合生產者、推廣者學習套用,也可供農業院校畜牧專業師生閱讀參考。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泥鰍養殖業發展迅速,商品泥鰍已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且有望進入保健食品的領域。本書此次修訂著重對泥鰍的生物學特性、人工繁殖、苗種培育、成鰍養殖、病害防治等方面作了較多的增補和充實,介紹了國內外最近出現的科學性、實用性較強的泥鰍養殖新技術。以期讀者能從本書中得到關於泥鰍生產的有益知識和技術。

部分章節

泥鰍,學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又名鰍、鰼。在魚類分類學上屬鯉形目,鯉亞目,鰍科。鰍科主要品種有:泥鰍、大鱗副泥鰍、長薄鰍、中華花鰍等。其品種雖不同,而外形上卻相差不多。供養殖的主要為泥鰍。

泥鰍是雜食性小型淡水魚類,廣泛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獨立國協國家和東南亞等地。我國除青藏高原外,各地的河川、溝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庫等天然水域中均有分布,尤其在長江和珠江中下游地區,分布廣、產量高,是重要淡水經濟魚類之一。

大鱗副,泥鰍體形與泥鰍相似,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及福建、台灣。這種泥鰍亦適合人工養殖。

長薄鰍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上游、廣東北江上游及廣西的西江上游,是鰍科魚類中個體最大、生長最快的一種。

泥鰍為高蛋白質、低脂肪類型的名優水產品種。其肉質細嫩,肉味鮮美,營養豐富,素有水中人參之稱。泥鰍的可食部分占整個魚體的80%左右,高於一般淡水魚類。因此泥鰍早就被人們食用,尤其是日本人,更喜愛吃泥鰍。據測定,每100克泥鰍肉中含蛋白質22.6克,脂肪2.9克,糖類2.5克,灰分1.6克,鈣5.1毫克,磷154毫克,鐵2.9毫克,產熱量4912千焦(1174千卡),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其中維生素A70單位,維生素B130微克,維生素8。440微克。此外,還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

泥鰍銷路很廣,是我國傳統的出口商品,在日本、韓國和我國港澳地區深受歡迎,在東南亞也有一定的銷路。

書籍目錄

二、泥鰍的生物學特性

(一)鰍類在分類學上的位置和形態特徵

1.泥鰍

2.人鱗副泥鰍

3.長薄鰍

(二)泥鰍的生活習性

(三)泥鰍的食性

三、泥鰍的繁殖

(一)泥鰍繁殖的特點

(二)親鰍的選抒和鑒圳

(三)泥鰍的繁殖技術

1.泥鰍的自然繁殖

2.泥鰍的人工繁殖

四、泥鰍苗種的野外采捕和人工培育

(一)野生苗種的采捕

(二)人丁培育苗種技術

1.鰍苗培育管理技術

2.鰍種培育管理技術

五、成鰍養殖

(一)池塘養成鰍

(二)稻田養成鰍

(三)流水養成鰍

(四)觀賞用泥鰍的飼養

(五)其他方式養成鰍

六、泥鰍的捕捉、越冬、暫養和運輸

(一)泥鰍的捕捉1.稻田泥鰍捕捉法2.池塘泥鰍捕捉法

(二)泥鰍的越冬

(三)泥鰍的暫養1.魚簍暫養2.網箱暫養3.木桶暫養4.水泥池暫養

(四)泥鰍的運輸1.泥鰍苗種運輸技術2.成鰍運輸技術

七、泥鰍的疾病防治

(一)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的防治1.水霉病2.赤鰭病3.列印病

(二)寄生蟲引起的疾病的防治1.車輪蟲病2.小瓜蟲病3.杯體蟲病4.三代蟲病

(三)非感染性疾病的防治1.敵害生物2.農藥中毒3.氣泡病

八、泥鰍的營養保健價值和烹飪方法

(一)泥鰍的營養保健價值

(二)泥鰍的烹飪方法

編輯推薦

《泥鰍養殖技術》由中國三峽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袁隆平

袁隆平袁隆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傑出水稻育種家,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現任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名譽院長、清華大學教授及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他率先育成第一個實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二九南1號A和B,實現“三系”配套,並育成第一個強優組合,繼而又攻克雜交水稻制種與高產的關鍵技術,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的這一重大成果的推廣套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部躍上了一個新台階,為保障我國及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1981年獲得我國第一個技術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美國“世界糧食獎”等十多項國際獎。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以袁隆平的名字將國際永久編號為8117號小行星命名為“袁隆平星”,以紀念他為人類作出的傑出貢獻。

官春雲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國際油菜諮詢委員會(GCIRC)委員,國家油料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主任,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作物學會常務理事,國家科技進步獎評審委員會委員等職。是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教育系統勞動模範,享受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油菜育種栽培教學科研工作,育成優質油菜良種15個,推廣面積1.5億多畝;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4項。提出油菜冬發栽培理論和技術體系,促進了長江中游地區的油菜高產。根據光溫生態特性,將油菜分成四大類型,即冬油菜有冬性一弱感光型、半冬性弱感光型、春性弱感光型;春油菜僅有春性-強感光型。創建油菜化學殺雄利用雜種優勢新體系。育成轉基因油菜品系3個。採用分子育種方法育成黃籽高油酸油菜品系、高抗菌核病品種各1個。出版專著9部,發表論文120多篇,為油菜育種栽培理論發展和生產實踐作出了突出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