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於80年代初提出,對企業戰略制定產生全球性的深遠影響。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五力分別是: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五種力量的不同組合變化最終影響行業利潤潛力變化。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又稱波特競爭力模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詳解

五種力量模型將大量不同的因素匯集在一個簡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個行業的基本競爭態勢。五種力量模型確定了競爭的五種主要來源,即供應商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以及最後一點,來自目前在同一行業的公司間的競爭。一種可行戰略的提出首先應該包括確認並評價這五種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業和公司的不同而變化,如下圖所示:

五力,5力,五力模型,5力模型,五力分析模型,5力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波特五力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5力分析模型,5種力量分析模型,五種力量分析模型,波特五種力量分析模型,波特五力戰略分析模型,波特五種力量戰略分析模型,競爭優勢五力分析模型,麥可波特五種力量模型,五力競爭模型,波特五力競爭模型,五種競爭力量,五種競爭力量分析模型,波特五種競爭力量分析模型,五種作用力,波特模型,波特5力,波特5力模型,5 Forces,Five Forces,Five Forces Model,Porter's 5 Forces,Porter's Five Forces,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Five Forces Analysis,Five Forces Analysis Model,Porter's Five Forces Analysis,波特的行業市場結構分析模型,波特競爭力模型,波特的競爭力模型,波特競爭力分析模型,波特競爭力模型分析,麥可波特競爭力模型,波特競爭力分析法,麥可·波特競爭戰略五大要點,麥可波特競爭戰略五大要素,麥可·波特五力模型,porter competitive model,Five Competitive Forces

1.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供方主要通過其提高投入要素價格與降低單位價值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與產品競爭力。供方力量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所提供給買主的是什麼投入要素,當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價值構成了買主產品總成本的較大比例、對買主產品生產過程非常重要、或者嚴重影響買主產品的質量時,供方對於買主的潛在討價還價力量就大大增強。一般來說,滿足如下條件的供方集團會具有比較強大的討價還價力量:

- 供方行業為一些具有比較穩固市場地位而不受市場劇烈競爭困撓的企業所控制,其產品的買主很多,以致於每一單個買主都不可能成為供方的重要客戶。

- 供方各企業的產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於買主難以轉換或轉換成本太高,或者很難找到可與供方企業產品相競爭的替代品。

- 供方能夠方便地實行前向聯合或一體化,而買主難以進行後向聯合或一體化。(註:簡單按中國說法,店大欺客)

2.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購買者主要通過其壓價與要求提供較高的產品或服務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一般來說,滿足如下條件的購買者可能具有較強的討價還價力量:

- 購買者的總數較少,而每個購買者的購買量較大,占了賣方銷售量的很大比例。

- 賣方行業由大量相對來說規模較小的企業所組成。

- 購買者所購買的基本上是一種標準化產品,同時向多個賣主購買產品在經濟上也完全可行。

- 購買者有能力實現後向一體化,而賣主不可能前向一體化。(註:簡單按中國說法,客大欺主)

3.新進入者的威脅

新進入者在給行業帶來新生產能力、新資源的同時,將希望在已被現有企業瓜分完畢的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這就有可能會與現有企業發生原材料與市場份額的競爭,最終導致行業中現有企業盈利水平降低,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危及這些企業的生存。競爭性進入威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這就是進入新領域的障礙大小與預期現有企業對於進入者的反應情況。

進入障礙主要包括規模經濟、產品差異、資本需要、轉換成本、銷售渠道開拓、政府行為與政策(如國家綜合平衡統一建設的石化企業)、不受規模支配的成本劣勢(如商業秘密、產供銷關係、學習與經驗曲線效應等)、自然資源(如冶金業對礦產的擁有)、地理環境(如造船廠只能建在海濱城市)等方面,這其中有些障礙是很難藉助複製或仿造的方式來突破的。預期現有企業對進入者的反應情況,主要是採取報復行動的可能性大小,則取決於有關廠商的財力情況、報復記錄、固定資產規模、行業增長速度等。總之,新企業進入一個行業的可能性大小,取決於進入者主觀估計進入所能帶來的潛在利益、所需花費的代價與所要承擔的風險這三者的相對大小情況。(註:潛在的同行,跟風者)

4.替代品的威脅

兩個處於同行業或不同行業中的企業,可能會由於所生產的產品是互為替代品,從而在它們之間產生相互競爭行為,這種源自於替代品的競爭會以各種形式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首先,現有企業產品售價以及獲利潛力的提高,將由於存在著能被用戶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於替代品生產者的侵入,使得現有企業必須提高產品質量、或者通過降低成本來降低售價、或者使其產品具有特色,否則其銷量與利潤增長的目標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產者的競爭強度,受產品買主轉換成本高低的影響。總之,替代品價格越低、質量越好、用戶轉換成本越低,其所能產生的競爭壓力就強;而這種來自替代品生產者的競爭壓力的強度,可以具體通過考察替代品銷售增長率、替代品廠家生產能力與盈利擴張情況來加以描述。奇貨可居

5.同業競爭者的競爭程度

大部分行業中的企業,相互之間的利益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作為企業整體戰略一部分的各企業競爭戰略,其目標都在於使得自己的企業獲得相對於競爭對手的優勢,所以,在實施中就必然會產生衝突與對抗現象,這些衝突與對抗就構成了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常常表現在價格、廣告、產品介紹、售後服務等方面,其競爭強度與許多因素有關。

一般來說,出現下述情況將意味著行業中現有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這就是:行業進入障礙較低,勢均力敵競爭對手較多,競爭參與者範圍廣泛;市場趨於成熟,產品需求增長緩慢;競爭者企圖採用降價等手段促銷;競爭者提供幾乎相同的產品或服務,用戶轉換成本很低;一個戰略行動如果取得成功,其收入相當可觀;行業外部實力強大的公司在接收了行業中實力薄弱企業後,發起進攻性行動,結果使得剛被接收的企業成為市場的主要競爭者;退出障礙較高,即退出競爭要比繼續參與競爭代價更高。在這裡,退出障礙主要受經濟、戰略、感情以及社會政治關係等方面考慮的影響,具體包括:資產的專用性、退出的固定費用、戰略上的相互牽制、情緒上的難以接受、政府和社會的各種限制等。

行業中的每一個企業或多或少都必須應付以上各種力量構成的威脅,而且客戶必面對行業中的每一個競爭者的舉動。除非認為正面交鋒有必要而且有益處,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市場份額,否則客戶可以通過設定進入壁壘,包括差異化和轉換成本來保護自己。 當一個客戶確定了其優勢和劣勢時(參見SWOT分析),客戶必須進行定位,以便因勢利導,而不是被預料到的環境因素變化所損害,如產品生命周期、行業增長速度等等,然後保護自己並做好準備,以有效地對其它企業的舉動做出反應。

根據上面對於五種競爭力量的討論,企業可以採取儘可能地將自身的經營與競爭力量隔絕開來、努力從自身利益需要出發影響行業競爭規則、先占領有利的市場地位再發起進攻性競爭行動等手段來對付這五種競爭力量,以增強自己的市場地位與競爭實力。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與一般戰略的關係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的行業市場結構分析模型,波特競爭力模型,波特的競爭力模型,波特競爭力分析模型,波特競爭力模型分析,麥可波特競爭力模型,波特競爭力分析法,麥可·波特競爭戰略五大要點,麥可波特競爭戰略五大要素,麥可·波特五力模型,porter competitive model,Five Competitive Forces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缺陷

實際上,關於五力分析模型的實踐運用一直存在許多爭論。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該模型更多是一種理論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實際操作的戰略工具。

該模型的理論是建立在以下三個假定基礎之上的:

1、制定戰略者可以了解整個行業的信息,顯然現實中是難於做到的;

2、同行業之間只有競爭關係,沒有合作關係。但現實中企業之間存在多種合作關係,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

3、行業的規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過奪取對手的份額來占有更大的資源和市場。但現實中企業之間往往不是通過吃掉對手而是與對手共同做大行業的蛋糕來獲取更大的資源和市場。同時,市場可以通過不斷的開發和創新來增大容量。

因此,要將波特的競爭力模型有效地用於實踐操作,以上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的三項假設就會使操作者要么束手無策,要么頭緒萬千。

波特的競爭力模型的意義在於,五種競爭力量的抗爭中蘊含著三類成功的戰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專一化戰略。

波特五力分析與專利情報收集

以手機按鍵廠商閎暉說明該注意哪些重要信息,來運用企業策略規劃中的分析工具波特五力分析(Porter 5 force analysis)說明進行往後企業競爭策略規劃需要注意哪些動態信息。

如果以閎暉公司所處的手機按鍵產業產業鏈(industry chain)為例,上述波特五力分析相關因素便包括:

1.現有提供相似產品的競爭公司(例如台灣的毅嘉,日本的Polymatech、ShinEtsu、 Sunarrow等)

2.賣東西給閎暉的上游廠商(包括提升塑橡膠原料或是金屬原料等廠商)

3.向閎暉買按鍵的手機系統廠商(包括Nokia與 Motorola等品牌廠商,或是系統組裝廠商,例如FIH或是華寶等)

4.有潛在能量進入之廠商或是剛進入廠商(我們認為此點應改成技術進入障礙,換 句話說,應該當成對於此領域有興趣廠商,想要進入此領域的進入門坎等因素)

5.新市場或是新需求的競爭(例如如果原本手機按鍵為塑橡膠材料,那么輕金屬合金按鍵就是新產品)。

當然若站在閎暉公司的立場,該公司除了手機按鍵外,尚包括汽車相關產品、OA產品與鋁鎂合金機殼等。因此,上述五力分析僅對於閎暉公司在手機按鍵產業之分析,若是對於汽車相關或是鋁鎂合金機殼相關,便需要再進行一次1-4步驟分析。

由上面信息可以初步歸納,以企業競爭分析而言,對於企業每一產品線均需要建立對應的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以了解現階段產業競爭狀態。然而,若根據先前所討論的 動態監控系統(Dynamic Monitoring System)而言,最重要的部分為相關企業情報信息需要實時與動態的更新,當然根據相關信息所延伸的策略擬定也需要動態調整。

最後,企業競爭所需要面對的環節眾多。但是若以智慧財產權角度(特別是專利)來看,對應的五力分析至少包括:

  • 客戶議價能力:下游廠商專利布局(企業分析)
  • 供貨商議價能力:上游廠商專利布局(企業分析)
  • 新近入者的競爭:該產業的技術門坎與專利布局(技術分析)
  • 替代品的威脅:新產品與新服務的專利布局(技術分析)
  • 現有廠商的競爭:現有競爭公司專利布局(企業分析)
  • 需要強調上述專利議題中,部分包括企業分析部分為技術分析,而先前我們所討論的專利分析技巧均可用於相關情報收集。

    參考文獻

  • ↑ 波特五力分析與專利情報收集
  • 相關條目

  • 波特價值鏈分析模型
  • 波特鑽石理論模型 波特三大一般性戰略

    本條目在以下條目中被提及

    更多條目(66)...

    關鍵字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五力,五種力量,五種力量模型,波特5Fs競爭模型,五力分析,波特5力分析,五種競爭力量,五力分析模型,波特五種競爭力模型,波特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波特五力分析法,五力模型,Porter's five forces,Five forces,五種產業競爭力管理模型,5 forces,五種競爭力分析,波特競爭力模型,行業競爭五力分析,麥可·波特五力模型,五力競爭模型,5種競爭力量分析模型,波特的五力分析,產業競爭的五種力量,Porter's Five-Forces analysis,波特行業五種競爭力模型,波特5動力模型,波特五動力模型,波特的五種力量,波特五種力量,波特的五種基本競爭力量,波特五力模型,The Five-force Model,波特產業五種競爭力,產業五種競爭力,五種競爭力量模型,產業競爭五力模型,產業結構分析模型,五種基本競爭作用力,5 FORCES,競爭結構分析模型,麥克·波特五力分析,五種競爭力模型,波特的行業結構模型—五種“競爭力”分析.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