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為紀念華僑華人先輩的不朽業績,全面展示泉州華僑華人歷史,弘揚華僑華人精神和優良傳統,泉州市僑聯於1982年開始醞釀籌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1987年成立籌委會,公推王今生、呂敦村籌劃此事。海外鄉親積極回響,踴躍捐輸,群策群力,共襄盛舉。1993年博物館動工興建,1995年底建成。

基本信息

簡介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是我國著名的僑鄉之一。泉州華僑出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始於唐代,明末以來,更成潮流,華僑華人足跡遍及五洲。據統計,旅居海外的泉州鄉親有600多萬。他們在異域他鄉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為當地開發建設流盡血汗。雖長年身居海外,仍胸懷祖國,心繫桑梓,為家鄉的革命和建設費盡心血。泉籍鄉親代有賢豪,德業昭彰,中外共仰,閭里同欽。為頌揚其功績,以垂範來茲,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於1982年開始醞釀籌建,1987年成立籌建委員會,1993年動工興建,1995年落成。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座落於風景秀麗的清源山南麓面臨風光旖旎、素有“星湖荷香”美稱的東湖公園,西與泉州市圖書館毗鄰,東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僑鄉體育中心遙遙相望。博物館主體建築面積6523平方米,高24米,為拱門形五層大樓,共10個展廳。2000年2月19日“出國史館”正式對外展出,該展覽主要展示自唐代以來,不同歷史時期泉州籍華僑移民海外的原因、類型、方式、過程及其影響。

建設設施

泉州是我國著名僑鄉,先民移居海外的歷史源遠流長,華僑華人足跡遍及五洲四海,現有海外鄉親700多萬。泉籍海外鄉親與祖籍國的命運休戚相關,他們在各個歷史時期積極推進祖籍國的革命和建設進程,功勳卓著;他們與居住地人民和睦相處,共同奮鬥,為居住國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與發展貢獻聰明才智,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科技交流,成為海內外交流不可或缺的橋樑和紐帶。

為紀念華僑華人先輩的不朽業績,全面展示泉州華僑華人歷史,弘揚華僑華人精神和優良傳統,泉州市僑聯於1982年開始醞釀籌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1987年成立籌委會,公推王今生、呂敦村籌劃此事。海外鄉親積極回響,踴躍捐輸,群策群力,共襄盛舉。1993年博物館動工興建,1995年底建成。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由1座主樓、1座綜合樓、2座館前區附屬樓組成。主樓正面由圓弧狀拱門連線東西兩翼,寓意博物館起著連線泉州與海外鄉親的橋樑作用。主樓建築面積6523平方米,高24米。博物館功能區域布局合理,設有文物庫房區、文物修復室、科研實驗室、展覽區、公共服務區、辦公區、學術報告廳、接待室、中心控制室、值班室、停車場等專業功能區和相關配套設施。

歷史沿革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座落於清源山南麓,由海外鄉親捐資興建,始建於1993年,1996年落成。1997年市編委批准該館為全額撥款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下設辦公室、保管部、陳列群工部三個部室,目前在編人員學歷均在大專以上。建館以來,該館先後被確定為“泉州市紅領巾文化教育單位”、“泉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博物館主樓正面由圓弧狀虹門連線東西兩翼,喻意博物館起著連線泉州與海外僑親的橋樑作用。主樓建築面積6523平方米,高24米,為拱門形五層大樓,共10個展廳,12個庫房,一個圖書資料室,一個108座席的學術報告廳及一個45座席的貴賓廳。全館擁有文物藏品1000餘件,參考品2000多件。該館於1996年建立華僑史圖書資料中心,主要收藏華僑史書籍、刊物、報紙、圖片、音像製品。近十年來,已收藏圖書5000多冊,其他資料數千件,成為海內外較有影響的僑史研究資料中心之一。2001年起,該館用了近兩年時間,蒐集了泉州地區各縣、鄉與華僑有關的譜牒20多部,共100多卷,初步建立起華僑史族譜資料中心,為泉籍海外鄉親返鄉尋根謁祖提供了重要的查找依據和手段,也為華僑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該館擬分設“出國史館”、“創業史館”、“奉獻館”三個基本陳列和“著名華僑人物館”、“對外交流館”兩個專題陳列,目前已正式開放“出國史館”。“出國史館”採用局部照明代替傳統的自然採光,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使所要表現的陳列品更加突出,整個陳列廳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吸引了眾多海內外觀眾。截至2003年底,已先後有旅居美國英國日本荷蘭德國伊朗印尼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澳大利亞中國統一促進會訪問團、印尼泗水泉屬會館訪問團、台灣淡江大學、台灣育英護校等數百個華僑社團、機關、學校、醫院、科研機構、工礦企業單位以及文博界同行、港澳同胞、歸僑僑眷,共10多萬人前來參觀。海內外各界均對該館辦館水平予以充分肯定,認為第一個陳列“出國史館”通過展示泉州人出國歷史,進一步加強了海內外泉籍鄉親的聯繫,對歸僑僑眷及海外鄉親年輕一代起到了積極的教育作用。
該館落成以來,先後成功舉辦了“愛國主義教育圖片展”、“反腐倡廉圖片展”、“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勝利55周年圖片展”、“紀念香港回歸圖片展”、“紀念澳門回歸圖片展”、“台灣問題圖片展”、中國僑聯“20世紀華僑華人圖片展”、“泉州市僑聯成立四十周年圖片展”、“紀念孫中山先生圖片展”等臨時展覽80餘個,使博物館經常有新內容、新形式出現,工作比較活躍。2003年,博物館還派員到南安梅山幫助有關方面布置《李光前故居紀念館》(南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展覽在紀念李光前先生百年誕辰慶典時如期展出,效果良好,頗受海內外鄉親的好評,使博物館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該館研究人員曾對泉州所屬的8個重點僑村開展僑鄉調查、研究。研究人員結合僑村的族譜對出國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根據族譜中華僑出國地點、時間、人數統計數據,製作成直觀函式圖和分布圖,並把這些成果展示在“出國史館”中,引起了博物館界同行的關注和僑史學界的興趣。幾年來,博物館還配合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對泉籍著名華僑進行研究,特別是對菲律賓李清泉先生和新加坡李光前先生兩個重要僑領的研究尤為突出,分別召開兩次學術研討會,並出版了論文專集。近兩年,該館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做“僑鄉與海外華人”課題研究,並於2004年元宵節在泉州成功舉辦“僑鄉與海外華人”國際學術討論會。此外,1996年以來,該館已先後有多位同志的三十多篇論文、文章在《融合菲律賓華人(第二集)》、《在緬甸的泉州鄉親》、《南洋商報》、《濃濃赤子情》、《五緣文化力研究》、《福建僑報》等論文集、報刊上發表;有多位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海外華人專題國際學術研討會、國際漢民族文化研討會、“閩南文化論壇”、“僑鄉與海外華人”等學術會議,提交了《詩山跨境關係與經濟活動》、《陳烏生家族與信記》、《海外華人參政趨勢》、《戰後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變遷與認同》等數十篇論文。
建館以來,博物館積極拓展館際交流與合作,加強與國內外學術團體、專家的交流。幾年來,該館努力促進與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廈門華僑博物院及本地區博物館的交流和溝通,並多次組織有關人員赴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訪問、徵集僑史實物資料,應邀往菲律賓菲華歷史博物館、新加坡華裔館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馬六甲峇峇娘惹館等文物機構學習、交流。近十年先後到該館訪問、交流的海內外知名學者主要有加拿大移民史專家黛安娜、菲律賓華僑史專家洪玉華教授、馬來西亞學者楊貴誼、新加坡學者柯木林、陳達生、李昆生,台灣知名學者李亦園教授、香港中文大學陳志明教授及內地學者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孔祥星教授、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王仁波研究員及周南京、曾玲、李明歡教授等。
幾年來,博物館積極開展社會教育、服務工作,與泉州實驗國小、泉州通政國小、豐澤第一中心國小等學校簽訂愛國主義教育合作協定,為青少年學生參觀提供免費服務,並派專業研究人員前往學校舉辦講座。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該館均邀請各共建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紀念活動,促進了館校聯繫,加深學生對博物館的認識。此外,博物館還組織人員製作華僑史流動展板到仰恩大學展覽、協助實驗國小布置愛國主義教育陳列室,把華僑先輩愛國愛鄉的精神帶到學校,把博物館宣傳教育的陣地擴大到學校,館校合作的方式、領域進一步拓寬,博物館作為青少年第二課堂的作用得到更進一步的發揮。

該館的建設和發展不僅國內的很多新聞媒體作過詳細報導,而且《聯合早報》、《南洋商報》、《世界日報》等海外各大華文報紙以及其他海外媒體均對該館作過介紹。該館已經在海內外引起廣泛的關注,初步起到了弘揚華夏傳統文化、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事業的發展也引起了有關部門、領導和海內外各界關注、支持和關懷。原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原廣東省長、原全國人大僑委主任梁靈光,原福建省省長鬍平,原國務院僑辦主任郭東坡,中國僑聯主席林兆樞等領導同志先後蒞臨博物館視察;原新加坡政府社會發展部部長莊日昆先生,馬來西亞前首相署副部長陳忠鴻先生,菲律賓駐南韓、巴西大使周清琦先生等海內外知名人士也先後到本館參觀訪問,對華僑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很大的熱情和關心。
旨在“紀念先賢·策勵後昆”的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是海內外知名的華僑史專題博物館,是泉州市作為全國重點僑鄉的重要象徵,建館以來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文物保護、陳列展覽、學術研究、社會教育活動,已經成為開展僑史學術研究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有關方面的支持下,該館將成為吸引海外鄉親的最富感染力的場所,成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更大作用。

地位作用

1997年,泉州市編委批准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為市僑聯下屬科級建制事業單位,核編12名。該館內設保管部、陳列群工部和辦公室三個部室,專業技術人員中高級職稱1人(含雙肩挑,下同),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專業人員梯次、結構合理。在編人員均具備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碩士2人,本科5人,大專3人。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主要展示泉籍華僑往海外移民及其在海外生存、發展的歷史,反映華僑華人群體的主要特點和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地位、作用。該館作為華僑史專題博物館,藏品具有鮮明而濃厚的異域文化色彩,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與科學價值,是重現華僑先輩移民、謀生、發展歷程的重要實物資料。截止2007年底,共有館藏品(含展品)4459件,多數為華僑華人、歸僑僑眷捐贈的傳世文物,僅有少量從相關部門接收的出土文物。其中比較珍貴的主要有反映華僑華人史上各個時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著名僑領的文物史料,如“何香凝郭沫若葉恭綽合作畫”、“陳嘉庚公司印尼泗水分公司提貨單”、“梁披雲墨寶《番客謠》”、印尼華僑“歡迎蘇加諾總統蒞錫簽名冊”、“緬甸同盟會會員吳宗海日記”等。

該館設有“李成智華僑華人圖書資料中心”,專門收集僑史資料和部分泉州地方史料,藏書已達8000多冊,收藏有3種以上外文學術期刊,10多種中文學術期刊,數千冊珍貴族譜、華僑華人社團刊物,是海內外知名僑史資料中心之一。該館多次派員參加國際、國內相關學術研討會和學術訪問;協助出版論文集和著作《在緬甸的泉州鄉親》、《泉州市僑聯四十周年紀念特刊》、《華僑史》(第9輯)、《越南漫筆》等,發表論文10多篇,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人均發表2篇以上。

基本陳列

建館以來,該館先後推出“出國史館”、“泉州人在南洋”兩個基本陳列。“出國史館”主要展示自唐代以來,不同歷史時期泉州籍華僑移民海外的原因、類型、方式、過程及其影響;“泉州人在南洋”表現了泉州人在海外生存、發展的歷史及海外泉籍華人社會變遷和現狀。展覽設計獨具匠心,大量採用場景復原、微縮景觀、幻影成像等現代先進表現手段,觀賞性強。

辦展形式

除基本陳列外,該館先後通過自辦、引進、合作及出國辦展等形式,成功舉辦了“20世紀華僑華人圖片展”、“紀念孫中山先生圖片展”、“我的中國心——印尼華人慈善家黃仲鹹先生事跡展”等臨時展覽100多個。其中“泉州百個家族移民東南亞族譜展”是應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邀請,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參加馬來西亞第24屆全國華人文化節聯合舉辦的巡迴展,開了該館出國辦展的先河;“故土情深——印尼華人莊占輝先生畫展”系引進旅印尼泉籍華人畫家莊占輝先生的畫展,把莊占輝先生帶有南洋風格和南洋風光的藝術作品展示給僑鄉人民;“高風亮節——紀念愛國僑領郭瑞人先生展覽”、“星光璀璨遺愛人間——新加坡華人實業家、慈善家李陸大先生展覽”等展覽弘揚僑界老前輩高尚風格和赤子情懷,讓人們從先賢熠熠生輝的人生軌跡受到啟迪,感悟人生。這些展覽形式新穎、多樣,內容豐富,不少臨時展覽水平很高,具有較強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吸引了眾多觀眾參觀。

服務範圍

該館建成以來,一直實行免費開放,全方位開展社會教育、服務工作,與華僑大學仰恩大學黎明大學等數十所大、中、國小校簽訂愛國主義教育合作協定,為青少年學生參觀提供服務;積極組織到社區、鄉村舉辦巡迴展,讓博物館真正走進民眾生活。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服務工作不僅增強了廣大觀眾的博物館意識,豐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們得到思想、文化和藝術的薰陶,也為提高公民素質,提升社區文化水平,促進社會進步與和諧作出了積極貢獻。

建館10多年來,該館承擔了許多大型接待任務,先後接待海外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歸僑僑眷等海內外觀眾共100多萬人次,被有關方面確定為“泉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首批“中國僑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影響

該館的建設和發展不僅在國內僑界有較大影響,《南洋商報》、《聯合早報》、《世界日報》、《印尼焦點》等海外華文媒體也都曾作過介紹,已經在海內外引起廣泛關注。該館已被海外鄉親列為來泉旅遊的必選項目,成為老一輩華僑華人重溫歷史以及對第二、三代進行傳統教育和溝通感情文脈的課堂,成為吸引海外鄉親的富有感染力的場所和開展僑史學術研究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之一,是泉州市作為全國重點僑鄉的象徵,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和泉州市海外聯誼工作的基地,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發揮了重要作用。泉州是我國著名僑鄉,先民移居海外的歷史源遠流長,華僑華人足跡遍及五洲四海,現有海外鄉親700多萬。泉籍海外鄉親與祖籍國的命運休戚相關,他們在各個歷史時期積極推進祖籍國的革命和建設進程,功勳卓著;他們與居住地人民和睦相處,共同奮鬥,為居住國民族獨立和社會進步與發展貢獻聰明才智,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科技交流,成為海內外交流不可或缺的橋樑和紐帶。

建館史略

1996年元霄佳節這一天,時值泉州熱烈慶祝地改市十周年之際,古城春意盎然,濃妝重彩,舉市歡騰,海內外嘉賓滿懷著激動和喜悅之情,雲集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共慶該館隆重落成。
泉州擁有七百多萬海外華僑華人,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泉州,宋、元時期已是世界著名的大港。當時,泉州人到海外謀生、經商,足跡遍及五大洲,有的由於各種原因而留居海外成為早期的華僑。十八世紀末以來,泉州人大量移民東南亞各國。他們披荊斬棘,艱苦創業,與當地人民同甘共苦、和睦相處,開發、繁榮了僑居地的經濟與文化。他們身處異鄉,卻心繫桑梓,支援祖籍國抵抗外來侵略和參與祖籍國的經濟建設。他們的業績足與日月同輝,為此,有關創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的構想由來已久。
不少有識之士一致認為:泉州作為全國重點僑鄉,華僑和歸僑、僑眷眾多,創建華僑歷史博物館很有必要。1980年底晉江地區僑辦、僑聯和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聯合召開華僑史學術討論會時,曾在開元寺里布置一個華僑歷史陳列館,部分有關華僑為維護祖國和居住國民族獨立而英勇鬥爭、屢立戰功的珍貴史料和照片展出後,在海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中國新聞社為此發專稿,海外不少僑報紛紛轉載。這時,創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已成為我市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華僑華人的強烈呼聲。爾後,泉州市僑聯因陋就簡,在僑聯會所設陳列室展出泉州華僑形成與發展的有關照片資料。
1987年4月,在泉州華僑歷史學成立之際,正式成立以王今生為主任的“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籌建委員會”,並以泉州市僑聯和該委員會的名義發出建館倡議,佳訊遠播,八方回響,廣大僑胞鄉賢或奔走鼓動,或慷慨解囊。
省人民政府於1990年7月25日以閩政[1990]僑158號文批准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立項。同年在省人大和政協會議上,泉州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香港泉籍的政協委員,分別聯名提出議案、提案,建議該館採用僑辦公助,併入市“八五”計畫。該議案、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並採納。於是,由市財政撥款征地,市僑聯負責籌措基建資金的工作很快鋪開了。在各級黨政部門、廣大海內外僑界及各界人士自始至終的關心支持下,博物館終於1993年12月破土動工,1995年12月完成第一期工程——博物館主樓及館前匹配套設施,建築面積6523平方米,主樓高24米,為拱門形五層大樓,共10個展廳。
在興建博物館的同時,泉州華僑歷史學會承擔的華僑史文物資料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幾年來,由市僑聯和華僑歷史學會組成的徵集小組分別赴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泉州華僑華人聚居地廣泛開展工作。在海外僑胞及國內各界人士的鼎力相助下,目前已徵集到各種文物史料共2000餘件。2000年元霄節,博物館第一個展館“出國史館”正式對外展出。目前,華僑文物史料仍在繼續徵集中。今後,博物館將進一步豐富文物資料,利用現代聲光電等現代手段,展示泉州華僑華人的歷史和現狀,並宣傳 他們促進中外文化、經濟交流與合作的經驗。這對國內人民和海外華僑華人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而做出自己的貢獻,無疑將起著巨大的鼓舞和促進作用,同時,博物館將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海外華僑第二、三代青少年了解他們先輩的場所。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是僑魂鑄就的豐碑,泉州籍的海內外僑胞的光輝業績將在這裡千古傳唱,同天地共存,與日月同輝。

發展歷程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座落於風景秀麗的清源山南麓,面臨風光旖旎、素有“星湖荷香”美稱的東湖公園,西與泉州市圖書館毗鄰,東與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僑鄉體育中心遙遙相望。
2000年2月19日“出國史館”正式對外展出。博物館主體建築面積6523平方米,高24米,為拱門形五層大樓,共10個展廳;繼出國史館之後,將陸續推出“華僑創業史館”、“華僑奉獻館”、“著名華僑人物館”和“對外交流館”,全面地再現波瀾壯闊的泉州華僑歷史。
泉州是我國著名的僑鄉之一。泉州華僑出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始於唐代,明末以來,更成潮流,華僑華人足跡遍及五洲。據統計,旅居海外的泉州鄉親有600多萬。他們在異域他鄉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為當地開發建設流盡血汗。雖長年身居海外,仍胸懷祖國,心繫桑梓,為家鄉的革命和建設費盡心血。泉籍鄉親代有賢豪,德業昭彰,中外共仰,閭里同欽。
出國史館分成四個部分來表現泉州人出國歷史。
第一部分是“活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泉州人”,再現了公元8至18世紀泉州海外貿易和移民的過程;
第二部分在世人面前展示了19至20世紀上半葉苦難歲月中泉州海外移民的血淚史;
第三部分以圖表分析的形式表現泉州幾個大家族海外移民的高峰期與主要僑居地;
第四部分陳列數十份出國護照、出生證、探親證、僑批等珍貴史料。
博物館落成後,尤其是出國史館開館以來,已先後有中國僑聯、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台灣淡江大學、菲律賓金鐘有限公司等數十個機關、學校、醫院、工礦企業單位以及文博界同行、港澳同胞、歸僑僑眷和旅居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僑、華人數千人前來參觀訪問。
有關部門、領導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和關懷。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於1997年正式確定華僑歷史博物館為泉州市第二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僑史博物館事業仍然需要需要海內外鄉親和社會各界一如既往的關心和支持,使旨在“紀念先賢,策勵後昆”的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成為開展僑史學術研究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成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和經濟合作的紐帶。
泉州是我國著名的僑鄉之一。泉州華僑出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有文字記載始於唐代,明末以來,更成潮流,華僑華人足跡遍及五洲。據統計,旅居海外的泉州鄉親有600多萬。他們在異域他鄉披荊斬棘,艱苦創業,為當地開發建設流盡血汗。他們雖長年身居海外,卻仍心繫桑梓,為祖國的革命和建設事業費盡心血。泉籍鄉親代有賢豪,德業昭彰,中外共仰,閭里同欽。為頌揚其功績,以垂範來茲,市僑聯於1982年開始醞釀籌建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1987年4月成立以王今生為主任委員的籌建委員會。在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海內外僑界群策群力,共襄盛舉,先後捐資1000多萬元,終使該館得以於1993年動工興建,並於1995年底建成。
博物館主體建築為拱門形五層大樓,面積6523平方米,高24米,共10個展廳,12個庫房,一個108座席多功能廳,現有藏品4000餘件。該館二樓東展廳為華僑歷史圖書資料室,面積300多平方米,現有藏書4300多冊,族譜20餘部,擬建設成為華僑歷史圖書資料中心和族譜資料庫。
該館以"紀念先賢、策勵後昆"為宗旨,擬設"出國史館"、"創業史館"、"奉獻館"、"著名華僑人物館"、"對外交流館"五個陳列,全面再現泉州華僑歷史。目前已對外開放的有基本陳列"出國史和專題陳列"華僑畫家顏國祥遺作展"等。幾年來,該館還與泉州市委宣傳部等有關部門合作舉辦了"紅軍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型圖片、實物展覽"、" '97迎香港回歸郵展"、"李成榮先生根雕精品'回歸'贈送儀式暨根藝展"、 "反腐倡廉圖片展"、 "紀念弘一法師誕辰100周年書法邀請展"、"紀念國際博物館日聯合書畫展"等二十餘個臨時展覽,使博物館經常有新內容、新形式出現,館務活動比較活躍。
博物館落成後,尤其是"出國史館"、"華僑畫家顏國祥遺作展"開館以來,先後有新加坡惠安公會訪問團、印尼泗水泉屬會館訪問團、台灣淡江大學、台灣育英護校、華僑大學等數十個機關、學校、醫院、社團、科研機構、企業以及文博界同行、港澳同胞、歸僑僑眷和旅居美國英國日本荷蘭德國伊朗印尼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華僑、華人共1萬多人前來參觀。海內外各界對博物館予以充分肯定,認為 "出國史館"展示泉州人出國歷史概貌,進一步加強了海內外泉籍鄉親的聯繫,對歸僑、僑眷及海外鄉親年青一代起到了積極的教育作用。《聯合早報》、《南洋商報》、《世界日報》等海外宣傳媒體還對該館作過詳細報導。該館已經在海內外引起廣泛的關注,初步起到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
為認真落實《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博物館一直把面向青少年的宣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去年初,該館向市區各中、國小發出合作函,先後與泉州實驗國小等學校簽訂愛國主義教育合作協定,為青少年學生參觀提供服務,並派員前往學校宣講。博物館專業技術人員還製作華僑史流動展板到仰恩大學展覽,協助實驗國小布置愛國主義教育陳列室,把華僑先輩愛國愛鄉的精神帶到學校,把博物館宣傳教育的陣地擴大到學校,館校合作的方式、領域進一步拓寬,博物館作為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第二課堂的作用日益明顯。有關方面對該館的社會教育作用予以充分肯定。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於1997年把該館正式確定為第二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團市委、市教委、市關工委、市少工委等四個單位於2000年12月聯合授予該館"泉州市紅領巾文化教育單位"。

榮獲稱號

2001年,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又榮獲"中國僑聯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這是對該館最大的鞭策和鼓舞。博物館將加快"創業史館"、"奉獻館"陳列布展工作,進一步充實愛國主義教育內容;開展生動活潑的"華僑館之友"活動,著力培養僑鄉青少年的愛國情操,爭取五年內建立起"海外華裔青年學生活動中心",為返回祖籍國旅遊、探親的第二、三代華裔青少年服務,使博物館成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海內外文化交流的基地,更好地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