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崖頭村

河崖頭村位於齊都鎮政府駐地東北4.2公里處,地處齊國故城遺址。明前立村,因村坐落淄河西岸,地勢高亢,故名。現有耕地156公頃,居民502戶,1505人。

基本信息

河崖頭村簡介

河崖頭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屬臨淄縣安定鄉。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屬臨淄縣敬信鄉。1912年屬臨淄縣北四社。1930年,廢社改區,屬臨淄縣一區。1944年1月,屬臨淄縣城關區。1953年7月至1958年10月屬臨淄縣敬仲鄉。1958年10月至1961年12月屬益都縣古城公社。1962年1月後,屬臨淄縣城關公社。1970年1月後屬臨淄區城關公社。1984年4月至今屬臨淄區齊都鎮。

河崖頭村墓葬區

河崖頭村一帶位於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君主和貴族墓葬區,現已探明大、中型墓20餘座,大型殉馬墓兩座、殉牛坑一處。1964~1965年,山東省文物部門對其中的東周殉馬坑一角五號墓殉馬坑進行了發掘,清理出殉馬145匹,由於當時保護措施尚不完善,遂原地回填。1972年對五號墓兩邊的馬骨進行了清理,發掘了五號墓。該墓墓室呈長方形,槨室位於墓室的中央,用自然石塊砌壘。墓室規模巨大,按當時葬制推斷,墓主應是國君身份。該墓早年多次被盜,隨葬品已蕩然無存,惟有殉馬保留完好。從墓中出土的鬲、甑、豆、盂等陶器碎片看,形制與齊國故城春秋中晚期陶器特徵相同,並且未見有戰國時期器物。由此推斷,殉馬年代應為春秋晚期。

殉馬坑圍繞在墓室的東、西、北三面,自然銜接成為一體。現展出的是西側南段的36.5米,計殉馬106匹,平均每米2.7~2.8匹。以這一密度推算,五號墓的殉馬應不少於600匹。為保護文物,便於參觀,1982年,在發掘區上部建仿明清古建築平房,對106匹馬骨進行了防腐、防水保護措。經多方面考證,認為這些殉馬多數為6~7歲的壯年馬,屬蒙古馬種,被人為處死或以特殊方法將置於昏迷狀態後,按照一定葬式排列於殉馬坑中。殉馬分為兩行,馬頭向外,昂首側臥,四足蜷曲,呈臨戰前的姿態。全部殉馬約600餘匹以上,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舉世無雙。如果按一車四馬計算,600餘匹戰馬可裝備150多輛戰車,相當於小諸侯國的軍力。

河崖頭村故宮遺址

河崖頭村南有一塊東西長約350米,南北長約200米,高約7米的高地,傳說是韓信為齊王時的故宮遺址,被稱為韓信嶺,又叫韓信宅。韓信平定齊地之後,兵威大振,占據著魏、代、燕、趙、齊、魯的大片土地,勢力已出於劉邦、項羽之上。項羽派蒯通遊說韓信反漢聯楚,韓信不為勢利所動。後又兩次勸說韓信“三分天下,鼎足而居”。蒯通引征歷史經驗,向韓信指出聽命劉邦的危險性:“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但韓信仍不為所動,忠心耿耿為劉邦效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