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地區

河中地區

本條目中的“河中”、“河中地區”,則是特指中亞鹹海東南、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之間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的這片區域,包括今烏茲別克斯坦全境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也有人把這一地區,稱呼為“河間地區”。中國古代稱之“河中”,近代稱之為“河中地區”,現代稱之為“中亞河中地區”。河中為古代歐亞陸路主商道“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自西漢王朝前後,該地區先後被波斯、亞歷山大帝國、匈奴、大宛、突厥、唐朝、西遼、元朝等等政權所統治。

河中釋義: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河”一般指黃河,“江”指長江。但本條目中的“河中”、“河中地區”,則是特指中亞鹹海東南、錫爾河和阿姆河流域之間以及澤拉夫尚河流域的這片區域,包括今烏茲別克斯坦全境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也有人把這一地區,稱呼為“河間地區”。中國古代稱之“河中”,近代稱之為“河中地區”,現代稱之為“中亞河中地區”。河中為古代歐亞陸路主商道“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自西漢王朝前後,該地區先後被波斯、亞歷山大帝國、匈奴、大宛、突厥、唐朝、西遼、元朝等等政權所統治。
它大約西起東經58°,東到東經72°;北起北緯45°南到北緯37°,形狀像是一個斜置的梔子樹葉形狀的區域。

動盪伴河中:

河中地區位於歐亞大陸的腹心地帶,通常被稱為中亞十字路口,在古代,不僅是連線歐亞大陸和中東的要衝,還是大國勢力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經之地。與兩河流域一樣,不同歷史時期周邊崛起的大國都曾經插足過河中地區,河中地區成為各種勢力和諸多民族較量的歷史大舞台,民族融合的大熔爐,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民族關係也錯綜複雜,在河中地區的歷史畫卷中,始終充滿戰爭和社會動盪。公元前7世紀之前的那種古色古香消失了,公元前6世紀以後各個時期,河中地區城邦國家,開始一直連續不斷地被外族人入侵和被周邊大國所征服或統治的歷史。參加角逐的有:波斯帝國的波斯人、亞歷山大帝國的馬其頓人、希臘化的敘利亞塞琉古王朝人、匈奴人、貴霜王朝人、孔雀王朝人、塞爾柱突厥人、西遼契丹人、阿拔斯王朝的阿拉伯人、大唐帝國人、回鶻人、成吉思汗建立的大帝國和察合台汗國伊爾汗國的蒙古人、韃靼人、大清帝國人、大英帝國人、沙俄和蘇聯人等等。

在今天,河中地區主要處在烏茲別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兩國毗鄰區域之內,也就成為兩國友好交往、共同開發的紐帶。但大國勢力在河中地區的戰略利益爭鬥,並沒有停止,仍然在意圖施加自己的影響,覬覦此地的資源。

河中史海鉤沉:

古代歷史——

1,公元前二世紀之前的河中歷史脈絡:

河中地區如今生態環境雖然變得越來越惡劣,但當年卻是一片綠洲,維繫著本地區早期人類的生存,許多民族都曾經在此生活戰鬥過,在此演繹過一段光輝的歷史。今烏孜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古康居國都城)、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首都塔什乾(Tashkent)(塔什乾位於錫爾河上游支流奇爾奇克河河谷的綠洲中心,是古代東西方貿易的重要交通要衝,著名的“絲綢之路”便經過這裡)、楚河北岸的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古稱碎葉,李白的出生地)、今費爾乾納盆地地區(古大宛國所在,其都城貴山城即今烏孜別克斯坦的卡散賽城)……都曾經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驛站,商賈雲集的地方。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市(古代一度稱:怛羅斯),還曾經是唐朝—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兩國交戰的古代戰場。

公元前1500年時,就有來自烏拉爾─伏爾加河一帶的、操印歐語族的雅利安人,東遷到中亞河中地區和伊朗高原,這時,定居到伊朗高原地區的居民,就是後來波斯人的祖先;而定居在中亞的雅利安人,就是中亞塞種人的祖先,他們都操波斯語。

公元前7--6世紀,在周邊波斯帝國(公元前六世紀時),亞歷山大大帝國(公元前四世紀時),匈奴汗國(公元前三世紀時)崛起並涉足河中之前,中亞諸城邦國家星羅棋布,各自為政,從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國、捐毒國、康居國、烏孫國、大宛等,又都是後來受匈奴人擠壓過的塞種人的國家。

公元前140年,這時來自天山的塞種人滅掉希臘人,解放了當地的塞種同胞。哪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又跑出了一個月氏人。70年前的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頓單于即位,爾後統一今蒙古的漠北草原,殲滅或驅趕了原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月氏,並向西降服西域三十六國,南下則不斷地騷擾中原地區,成為古中國兩漢王朝之北方大患。公元前二世紀上半葉,被匈奴人所打敗的月氏人,由河西走廊西遷,挺進到阿姆河流域,大約公元前140-130年左右(漢武帝上台前後),大月氏人將希臘人驅逐到南方,征服和滅亡巴克特里亞王國(大夏),並肢解大夏為休密、雙靡、貴霜、都密、肸頓五部,建立起了大月氏人勢力下的統治。烏孫、康居、粟特、大宛,就是當時與大夏月氏人政權並存的幾個大一點的塞種人的邦國。

漢朝時期(公元前140年之後),河中地區被稱為大宛(宛,讀音為:原,位於費爾乾納谷地)的西域國家所轄。在漢朝以後,為匈奴人經常光顧之地。

2,公元前一世紀—五世紀的河中歷史脈絡:

大約到公元440年時,阿富汗的厭噠匈奴(白匈奴)占領了索格底亞那即河中(撒馬爾罕)之後,河中被突厥人占領。厭噠王國是古代中亞的一個匈奴族建立的國家,五世紀初,厭噠國滅亡貴霜帝國,並繼承了它的地盤,公元484年擊敗伊朗,並占領了印度旁遮普。這個一度強大的帝國存在於公元2世紀到5世紀。但是在567年被波斯薩珊王朝和西突厥聯手給消滅了。

3,六世紀—十世紀的河中歷史脈絡:

唐朝在平息“安史之亂”之後,在此河中區域設定河中府,唐顯慶三年(658年)將米國(昭武九姓國之一)置為南謐州,授其君——昭武開拙為刺史。唐朝勢力遂進入河中地區。751年的唐朝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怛邏斯之戰”之後,河中又轉為阿拉伯人所統治。

840年,漠北回鶻汗國覆滅後,由西遷西域的回鶻人匯同其他操突厥語諸族建立的地方政權中,以前者族群為主建立的政權,以新疆吐魯番地區為中心,以西州回鶻為代表。以後者族群為主建立的政權,就控制了包括天山南部、以及河中等廣大地區,以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為代表。

10世紀,波斯的薩曼王朝(以布哈拉為首都)統治。突厥喀什噶爾的黑汗王朝阿爾斯蘭•伊列克•納斯爾統兵侵入河中,於公元999年10月23日進入布哈拉,監禁了馬立克,吞併整個河中地區。1032年,阿里特勤仍去世後,哈拉汗朝的另一支系貝里特勤(桃花石汗)占據河中。11世紀時,河中地區仍然屬於黑汗王朝的領域,阿姆河以南今阿富汗之地,則屬於哥疾寧王朝的轄地。

4,十二世紀—十七世紀的河中歷史脈絡:

1124年(1128年?),在契丹人的遼朝統治後期,女真人的金國勢力深入中原,已經勢微的契丹人,在其皇族人士耶律大石的帶領下率眾西遷,征服黑汗王朝(喀喇汗王朝)後,建立起西遼國,河中地區故又為西遼的附屬國——花剌子模國的領地。

該世紀30年代,花剌子模與蒙古發生衝突,蒙古人發動西征。西擴後,蒙古人占據河中地區。元朝蒙古政權先後在撒馬兒罕,設定阿姆河行中書省,管轄河中地區。

成吉思汗死後,河中遂屬於其次子察合台的察合台汗國西部疆域;元朝末年(十七世紀),察合台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以喀什噶爾為中心,統治今新疆邊疆一帶;西部以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為中心,統治河中地區;元朝時期,蒙古民族和其他民族在此融合,接受伊斯蘭文化。

近代歷史——
明朝和清朝時期,大部分時段河中地區為昔班汗後裔所控制,但都臣服於明朝和清朝。
19世紀初,隨著西方列強在中亞的殖民擴張,俄國吞併了希瓦、布哈拉、浩罕三個汗國,在河中地區設立了“土耳其斯坦總督區”,河中地區被西方稱為“西土耳其斯坦”或“俄屬土耳其斯坦”。

河中氣候風云:

河中地區最明顯的地理特徵是鹹海在這裡。鹹海的氣候類型屬沙漠大陸型氣候。平均氣溫:1∼2月份,北部為-12℃,南部為-6℃;7月份,北部為23.3℃,南部為26.1℃。全年降雨量100毫米。7月份,水溫在23∼25℃;11∼12月份,水溫-0.7℃,湖面冰凍。湖水的蒸發量與流入量大致相同,但從長時間來看,水平面有逐步下降的趨勢。海水含鹽量8∼15mg/L。東北的阿拉爾斯克和南方的穆伊納克是重要的經濟中心。

河中地區南部的烏茲別克斯坦屬嚴重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冬季短促、寒冷,1月平均氣溫為-6~--3℃,北部絕對最低氣溫為-38℃。夏季漫長、炎熱,7月平均氣溫為26~32℃,南部白天氣溫經常高達40℃;年均降水量平原低地為80~200毫米,山區為100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冬春兩季。

在北部的哈薩克斯坦全境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天寒冷,夏天炎熱,1月平均氣溫-19℃至-4℃,7月平均氣溫19℃至26℃。平原地區年降水量約100~300毫米,但山區高峰亦有終年積雪,山區年降水量可達800~1500毫米。在荒漠地區的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氣候各個地區相差很大,首都阿斯塔納,冬天最底溫度可達-40℃以下,常有4、5級大風,原首都阿拉木圖,氣溫則最底達-20℃左右,極少有風。

河中地理攬勝:

1,鹹海

河中地區是一塊乾旱氣候地帶,間有一些綠洲的區域,周邊主要有三大水系——鹹海,錫爾河和阿姆河。主要處在兩個國家毗鄰地帶,南半部在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境內,北半部在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境內。

鹹海,(哈薩克語:АралТеңізі,烏茲別克語:Oroldengizi,俄語:Аральскоеморе)舊譯為“阿拉海”,是一個位於中亞的內流鹹水湖,位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坐落於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的交界處,為世界第四大水體。鹹海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湖之一。北部和東部湖岸曲折,分布有許多小湖灣和沿岸島嶼,南岸為阿姆河河口三角洲,西岸為陡岸。20世紀60年代初,鹹海湖面海拔53米,南北最長435公里,東西290公里,其面積大約有6.45~6.8萬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米,在西海岸外最深處達69米。現在鹹海面積5萬餘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3米,最深處水深64米。

鹹海位於中亞、西亞沙漠地帶的中心。有中亞兩大內流河——錫爾河和阿姆河注入,鹹海的水源,主要依賴阿姆河和錫爾河。鹹海是在上新世(700萬年∼-250萬年前)末期形成的內陸湖,當時地殼下沉,地面水匯瀦,是海侵結果的遺蹟。從更新世(250萬年∼-1萬年前)以後,錫爾河與阿姆河的河水都注入鹹海,使水位經常保持不變。湖盆地區屬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性乾旱氣候影響,湖水水位變化較大。

2,費爾乾納盆地

河中地區還有一個地理特徵,就是著名的費爾乾納盆地位於其中。
費爾乾納盆地(FerganaValley),又稱費爾乾納谷地,位於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交界地區,是天山和吉薩爾-阿萊(阿賴)兩大山系之間的一片廣闊的山間凹地。大部分在烏茲別克斯坦東部,小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兩個共和國境內。盆地呈三角形,東西長300公里,南北寬170公里,面積22000平方公里。西北以恰特卡爾、庫拉馬兩山脈為界,東北以費爾乾納山脈為界,南臨阿萊、土耳其斯坦兩山脈。盆地東部海拔高1000米以上,向西徐緩傾斜,至庫賈恩時海拔只有315米,邊緣是光禿的低丘陵地帶。由狹長的庫賈恩峽谷與飢餓草原相接。從雪山上流下的許多溪流,穿行於丘陵之間,灌溉著連綿不斷的肥沃綠州,盆地中央是布滿鹽鹼灘和沙丘的亞賈萬草原。

費爾乾納盆地內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的邊境線犬牙交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複雜局面。例如,位於盆地內的吉爾吉斯斯坦奧什州就有屬於烏茲別克斯坦的四塊小飛地和屬於塔吉克斯坦的兩塊小飛地。費爾乾納盆地內的許多村莊成為了跨界村。這裡民族眾多,也是跨界而居,甚至一個家族跨界而居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族際矛盾時有發生。當地民眾以穆斯林為主,但分屬各種派別,其中不乏極端和激進的宗教派別。

費爾乾納盆地屬大陸性氣候,冬季不太冷,夏季炎熱,降水量很少,尤以盆地西部最為乾燥。1月份平均氣溫為攝氏2至3度,7月份為24至27度。年平均降水量為100至500毫米。主要河流為錫爾河,沿盆地北緣流淌。其他河流大部完全用於灌溉;擁有大費爾乾納、南費爾乾納和北費爾乾納等幾條大灌渠。費爾乾納盆地居住有約600萬人口,是中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為棉花、水果、生絲的主要產區。已開採的礦產有煤、石油、汞、銻和地蠟。盆地中主要城市有:庫賈恩、浩罕、費爾乾納、馬爾吉蘭、安集延和納曼乾。錫爾河、索赫河和伊斯法拉河流經此盆地。原蘇聯時期修建的大費爾乾納灌溉渠、南費爾乾納灌溉渠和凱拉庫姆水庫形成了當地的水利灌溉網路,使盆地成為植棉業和葡萄種植業比較發達的地區。

該盆地為天山褶皺帶中的一個山間盆地,面積僅4萬平方公里,是有名的“小而肥”的含油氣盆地。盆地中部基底深達11公里。費爾乾納盆地處於中新生代地層之上,同塔吉克盆地近似,但厚度略薄,碳酸鹽岩分布有限。中生界厚500~2000米,以陸相煤系及雜色碎屑岩為主,僅在盆地南部出現有晚白堊紀海相與瀉湖相沉積。下第三系普遍為近岸至海相沉積,厚150~600米。上第三系陸相磨拉石沉積厚500~6000米(盆地中部),在西北部出現200多米鹽岩層。盆地內有北東向深大斷裂區分為南北兩個台階及中部坳陷區。靠近老山邊緣的構造帶較複雜,局部構造呈雁行排列,窄而小,軸部出露白堊、下第三系,有逆掩斷層,油苗普遍。靠近坳陷的構造,一般面積30~35平方公里,頂部出露第三系,多為覆蓋或潛伏構造,已知的油氣田主要屬此類。1904年發現第一個油田奇米翁油田。嗣後,相繼發現了涅夫捷阿巴德、安集延、喬爾等一系列油田。主要含油氣層為第三系和侏羅、白堊系。盆地內現已發現的46個油氣田中,多數在烏茲別克斯坦境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