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灣鎮[麗水市景寧縣]

沙灣鎮[麗水市景寧縣]

浙江景寧是中國唯一的畲族自治縣。畲族聚居的村寨都在離縣城不遠的大山里,大都選擇避風向陽、有水源的地方建房成村。在村寨四周栽種松樹、楓樹、榲樹、苦櫧,房前屋後種毛竹、果樹。村口有樹能擋風,屋後種樹能蓄水,空氣也格外新鮮,因此,便有了“造成風水畫成龍”的畲族諺語。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沙灣鎮季村全景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沙灣鎮季村全景

沙灣鎮系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中心重鎮,地處縣城西南38公里,屬原沙灣區所在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19°29′,北緯27°50′。東鄰該縣標溪鄉、梧桐鄉、南接大地鄉、毛垟鄉、西與鸕鶿鄉毗鄰,北連英川鎮和雲和縣林豐鄉,輻射附近8鄉兩鎮近10萬人,將逐步成為景寧縣第二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鎮轄一個居民委員會-沙灣居民委員會和沙灣、坑頭、蔡湖、張莊、季莊、林斜、毛山頭、七里、仙姑、陳司坑、道化、水井、嚴坑、蓮川、旺水、小地、上處洋、赤岩、本岱、葉橋、林坑、何處、李處、流坑、東堡、陳村26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177個村民小組,4194戶,17300人,其中畲族745人,占鎮人口4.31%。耕地面積9158.5畝(其中水田7641畝,旱地1517.5畝),山林面積133778畝,2007年人均收入3347元,全鎮轄區面積122.7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本鎮明為鳴鶴鄉升天東里。清屬二都。民國20年(1931)設鄉,屬三區,舊地圖曾稱沙灣市,後設沙灣鄉,鄉保以駐地村名所定,解放後建政沙灣、季莊、七里三個鄉,1956年三鄉合併仍稱為沙灣鄉,1958年改建為沙灣公社,轄沙灣、季莊、七里三個管理區,1961年上述三個管理區再次合併改稱為沙灣公社,1984年,改社復稱沙灣鄉,1986年11月建鎮,當時面積66.74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1992年6月,蓮川鄉、葉橋鄉併入,現面積擴大到122.7平方公里。

自然條件

【黨代表快照】藍曉娟【黨代表快照】藍曉娟

沙灣地處甌江上游支流小溪溪谷地帶,整個地勢有“兩山夾一溝”之稱,由西南向東北漸傾,山巒疊峰,群峰林立,本鎮地處小溪上游溪谷地帶。發源於龍泉縣的英川港和發源於慶元縣的毛垟港均在本境匯入小溪。境內多山多水。最高峰若寮尖,海拔1465.7米,與英川鎮隆川分水,境內主要山峰有鬼洞岩、毛鳳峴、大坪垟、大尖寨、牛座尖、道化尖、北斗尖、鳥水頂、大圩背、烏岩寨等。主要溪澗魚倉坑、陳司坑、七里坑、七里匯坑、水碓垟諸水皆匯入小溪。英川港水經交見圩匯入小溪。甌江最大的支流小溪在沙灣境內流程13公里,常年通航,以前公路不發達時該航道是非常重要的運輸要道,帆船、竹筏、木排可通青田與溫州,小溪兩岸貨物貿易往來非常繁華,當時為景寧縣西南山區竹木、山貨和溫州南北貨的集散地。特別是清末和民國初,青田壽寧蘭溪客商在此落戶經商,繁榮一時,故稱沙灣埠

經過這幾年的快速發展,現在的陸地交通網路已經較為完善,成為貨物運輸的首要選擇,當年發揮巨大作用的水運已日趨浙微,已非昔日可比,日前境內有慶景青公路自東向西貫穿鎮區,該公路沿小溪東經縣城連麗水、青田、泰順、文成等縣,南入慶元縣,景慶公路在交見圩處,轉西至英川鎮、龍泉市,轉北至雲和縣。

沙灣鎮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區,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由於地形、海拔差異,垂直氣候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為17.5~12.8℃,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6.6~2.8℃,7月份(最高)平均氣溫27.7~22.6℃,年平均降水量為1161毫米,年無霜期在241~196天,年平均日照1728.5小時,為全省日照時數最少的地區之一。由於季風交替和季風活動的不穩定性,常有暴雨、冰雹、大風和“倒春寒”、“五月寒”等災害性天氣出現。

資源情況

沙灣鎮全鎮耕地面積9042畝,占總面積的4.91%,人均0.52畝。林業用地面積139159畝,占總面積75.59%,人均8.03畝。盛產杉、松、雜木。水利資源豐富,目前理論可開發裝機容量達10萬千瓦,現有景潤電站、鸕鶿電站、仙菇電站、峽橋一、二、三級電站、金峰電站、黃水坑電站運轉發電,在沙灣境內小溪水電開發潛力大。全鎮勞動力有8172,每個勞動力負擔係數為2.12。

農業發展

沙灣鎮系景寧縣中心重鎮沙灣鎮系景寧縣中心重鎮

改革開放以來,沙灣鎮社會經濟各方面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尤其是近幾年來,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在全鎮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和上級黨委政府及掛鈎結對單位的大力扶持下,全鎮經濟社會得到全面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圍繞農民增收目標,努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在發展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根據本地實際,立足資源優勢,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一是舉辦科技培訓班,做好示範工作,擴大農戶受益面,近千人通過省科技特派員現場科技培訓和傳播示範途徑受益,形成了人人“學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圍。二是成立“畲仙高山蔬菜合作社”,積極主動為農戶提供信息、技術指導,穩妥實施市場行銷戰略,推行“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合作社已發展社員206戶,帶動發展500多種植戶,實現效益達500萬元。三是結合山海協作工程,建設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區,規劃試驗示範基地50餘畝,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的示範和實施,以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的機制拓展市場。

該鎮現已形成高山蔬菜、菸葉、田魚、山羊、藥材、水乾果等六大優勢高山農業產業,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主要支撐。全鎮發展高山蔬菜1500餘畝,其中400畝高山小尖椒為訂單農業;菸葉種植面積800多畝;發展稻田養殖有機魚面積1000畝,其中示範面積300畝;發展以楊梅、西瓜、雪梨為主的乾水果2000餘畝;積極發展高山養羊產業,提供農戶優質種羊40頭,現農戶存欄山羊1600多頭;種植以厚朴為主的藥材1600多畝。

工業經濟

招商引資工作富有成效,工業生產增長勢頭喜人,“十五”時期新增從事工業生產的單位20家,總產值近6000萬元,經濟效益總體水平比“九五”時期顯著提高。其中閥門業和水電業發展迅猛,嘉寧泵閥製造有限公司投資600多萬元投入生產,與正興閥門製造有限公司等成了該鎮閥門製造業的代表;全鎮小水電發電量為1813萬千瓦時,規模以上水電企業發電量為757萬千瓦時;醫藥包裝業發展勢頭強勁,騰龍醫藥包裝有限公司投資1300多萬元新建產房和進行技改,目前已經投入生產;來料加工業發展態勢良好,直接培訓人員500多人,培養了3名較大規模的經紀人,結線、打火機和其它產品加工隊伍規模日益壯大,實現年產值50餘萬元,淨利潤20多萬元,為農村閒散勞動力取得可觀經濟收入的同時,更穩定了社會治安狀況,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的同時,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沙灣”、“和諧沙灣”,按照新型工業化要求,注重提升工業經濟發展層次,把工業經濟的發展從投資推動轉移到創新推動上來,努力推動“綠色GDP”的增長。

基礎設施

1、“康莊工程”建設。該鎮是景寧縣開展康莊工程項目最多、投入資金最大、累計路程最長的鎮。在建設過程中,一是注重抓工程進度,保質保量完成工程。到目前已開工19個行政村的康莊工程項目,開工里程達92公里,總投資2160餘萬元。2006年底將力爭完成葉根、沙張康莊工程的路面建設工程,啟動交旺康莊工程的路面建設,完成小赤嚴的路基工程,屆時將有24個行政村實現通準四級公路、19個村硬化路面進村的目標,直接受益人數達10358人。二是注重抓重點康莊工程政策處理和資金籌措。確保把政策處理工作做到位,減少農民之間、集體之間的矛盾糾紛;同時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及時到位和加大民眾自籌力度解決部分村資金缺口問題。

2、集鎮建設。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嚴格審批,嚴謹管理,加快推進建設規模化、設施配套化、環境園林化的新型集鎮建設步伐,加強集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建成沙灣集鎮防洪一期工程和垃圾焚燒爐的基礎上,爭取早日動工建設沙灣集鎮防洪二期工程,提高防洪抗災能力,按集鎮規劃最佳化村鎮布局,完善七里新村建設,建好沙灣客運站,加強建設集鎮道路與街道修復,改進集鎮供排水工程,做好“硬化、淨化、亮化、綠化、美化”工程,進一步完善各種配套設施,促進功能整合和城鄉一體,充分發揮沙灣集鎮經濟、政治、文化的區位優勢,增強吸納、輻射功能。

3、“小康村、整治村”建設。結合鎮情完成了鎮村布局和村莊建設規劃的編制,以景慶龍公路兩側的仙菇、沙灣、七里、道化及蓮川五個沿線村莊為重點,明確各村主要區域功能。努力改善鎮容村貌,打造優良的人居環境,全力構建和諧沙灣。重點突出縣道公路兩側村莊,以“改路、改水、改廁”為主要內容的村莊環境整治。2005年,該鎮率先新建的總投資12餘萬元,日處理生活垃圾能力為2.5噸的垃圾焚燒爐和52隻垃圾筒投入使用。到目前為止,全鎮累計創建小康村24個。

4、“萬里清水河工程”。完成項目投資160餘萬的沙灣村防洪堤建設,恢復受颱風襲擊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大“千萬農民飲水工程”建設力度,完成對張莊等9個村的自來水修建工程。認真實施“萬里清水河工程”是推進生態沙灣建設,建立沙灣鎮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文化和生態景觀四大體系的重要舉措。

文體廣電

積極回響市委開展的“山花工程”和省委開展的“東海明珠”創建活動。該鎮文化站先後通過了“山花工程”和“東海明珠”工程驗收,成為全縣迄今為止通過省“東海明珠”考核驗收的兩個鄉鎮之一。擁有圖書5000餘冊的閱覽室於今年初實行對外開放,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業餘文化生活,有線電視網路覆蓋沙灣、仙菇、七里等24個村,體育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全鎮擁有門球、武術、保健操等各種體育協會組織,形成了沙灣、葉橋、道化等幾個老年體育活動中心村。建成文體休閒廣場1個,敬老院健身場1個,籃球場9個,文娛活動室6個。沙灣農民體育代表隊參加省、市級運動會屢獲優異成績,2005年成功舉辦了第二屆老年人運動會。2002年被授予“麗水市老年體育工作紅旗單位”,2003年被授予“浙江省體育特色鄉鎮”,現正朝著建設“小康型老年體育鄉鎮”的目標努力。

民間文化

帶大嫫:畲族風俗,指後人把女性死者的靈魂招回來,供奉在中堂,以示對死者的孝順。

迎神:每年4、5月份農耕結束後,各村到相關的佛殿迎接神到自己的村供奉起來,以寄託一年的豐收和保平安。

打黃:家有人生病、流年不利、運氣不順時,請道士先生來驅逐惡鬼。

降神(問神):家有東西丟失、運氣不順等時,請巫婆或者是先生詢問神,以得到神的指點。

旅遊發展

沙灣村根據《柳氏宗譜》載:先祖於康熙十八年來沙灣開基。由於村建河灣沙圩,地呈月牙形,素有“半灣村傍月,一曲水鳴雷”之喻,故名之。早在清朝的時期,就有十大景點,分別是:半月增光、雙鳳朝陽、伏虎望兔、福脈庵堂、海蝦盤沙、雷灘鼓浪、石佛點頭、三水會合、金雞亭文昌閣。現部分已破損,遺蹟仍存。

另外,沙灣鎮的仙姑、道化、蔡湖洋、葉橋、小地等村也有古代遺留的文化,民風民俗等旅遊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