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錄

沉思錄

是古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里略所寫的反省筆記,由後人經過各種方式拼湊流傳,其真實性和完整性難以考證。在《沉思錄》中,作者考察了自然與社會、宇宙與人生、理性與欲望、自我與他人等的關係,強調人要過一種理性的生活,一方面要服務於社會,承擔責任,另一方面又要培養自己的德行,保持心靈的安靜和自足。書的一開始,馬可·奧勒留便感謝了幫助過自己的人,以及神明。他列舉了這些人在思想等方面對自己的幫助。他還感謝神明對他的眷顧,使他有健康的孩子、溫順的妻子以及在哲學上沒有走彎路。他還談到了自己肩上的壓力與負擔,還談到了自己的苦惱。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沉思錄沉思錄

《沉思錄》是古羅馬帝國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所寫的反省筆記,由後人經過各種方式拼湊流傳,其真實性和完整性難以考證。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來自於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馬可·奧勒留在書中闡述了靈魂與死亡的關係,解析了個人的德行、個人的解脫以及個人對社會的責任,要求常常自省以達到內心的平靜,要擯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還要付諸行動。

馬可·奧勒留把一切對他發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惡,認為痛苦和不安僅僅是來自內心的意見,並且是可以由心靈加以消除的。他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哲學思考,熱誠地從其他人身上學習他們最優秀的品質,果敢、謙遜、仁愛……他希望人們熱愛勞作、了解生命的本質和生活的藝術、尊重公共利益並為之努力。《沉思錄》是一些從靈魂深處流淌出來的文字,樸實卻直抵人心。

作者簡介

《沉思錄》《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生於公元121年4月26日,他是皇帝安東尼的養子,安東尼死於公元161年。其父親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羅馬多年,並從維斯佩申皇帝(69—79年在位)那裡獲得了貴族身份。馬可·奧勒留幼年喪父,是由他的母親和祖父撫養長大的,並且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甚至繪畫方面得到了在當時來說是最好的教育,他從他的老師那裡熟悉和親近了斯多葛派的哲學(例如埃比克太德的著作),並在其生活中身體力行。他的養父精心安排了他的教育,為他聘請良師,叫他修辭學及詩藝,就其所處的時代而言,他受到的可謂是開明和自由的教育。他曾三次被推舉為執政官。147年又被指定為皇帝繼承人,161是他成為羅馬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不過他的興趣在哲學方面據說他11歲時便有意身著哲學家的粗陋袍子,效仿他們的生活方式。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學家”,古羅馬帝國皇帝,在希臘文學和拉丁文學、修辭、哲學、法律、繪畫方面受過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奧勒留也許是西方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學家皇帝。他是一個比他的帝國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奮工作最終並沒有能夠挽救古羅馬,但是他的《沉思錄》卻成為西方歷史上最為感人的偉大名著。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系列必須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過一種寧靜的鄉村生活的那種願望。但是實現這種願望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自青年時代起即三度出任執政官,並在40歲(161年)時成為擁有全權的皇帝。但是,他堅持同養兄維勒斯一道繼承皇帝之位,形成羅馬帝國的歷史上第一次由兩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權力的皇帝共執朝政。他為帝國夙興夜寐地勤勉工作,作為體恤民情的法律實踐者,他頒布大量法令,作出諸多司法決定並從民法當中刪除不合理的條款,作為統帥,他為平定兵患動亂而風塵僕僕征戰四方,並最終死於軍中。利用辛勞當中的片暇,他不斷寫下與自己心靈的對話,從而著就了永懸後世的《沉思錄》。――羅素譯者介紹: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倫理學及人生哲學、社會歷史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學術著作有:《良心論》、《世襲社會及其解體》、《選舉社會及其終結》、《底線倫理》、《道德、上帝與人》等。另有隨筆散文作品集:《若有所思》、《珍重生命》、《心靈瞬間》等。譯著有:《正義論》、《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等。《沉思錄》系何懷宏上世紀80年代末完成的重要譯著,譯文準確簡練,優雅凝神,在近二十年里不脛而走,在許許多多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讀者中流傳。 馬可·奧勒留是一個悲愴的人;在一系列必須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過一種寧靜的鄉村生活的那種願望。但是實現這種願望的機會始終沒有來臨。 ――羅素譯者介紹: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倫理學及人生哲學、社會歷史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學術著作有:《良心論》、《世襲社會及其解體》、《選舉社會及其終結》、《底線倫理》、《道德、上帝與人》等。;另有隨筆散文作品集:《若有所思》、《珍重生命》、《心靈瞬間》等。譯著有:《正義論》、《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等。《沉思錄》系何懷宏上世紀80年代末完成的重要譯著,譯文準確簡練,優雅凝神,在近二十年里不脛而走,默默在許許多多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讀者中流傳。 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從事倫理學及人生哲學、社會歷史等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學術著作有:《良心論》、《世襲社會及其解體》、《選舉社會及其終結》、《底線倫理》、《道德、上帝與人》等。;另有隨筆散文作品集:《若有所思》、《珍重生命》、《心靈瞬間》等。譯著有:《正義論》、《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等。《沉思錄》系何懷宏上世紀80年代末完成的重要譯著,譯文準確簡練,優雅凝神,在近二十年里不脛而走,默默在許許多多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讀者中流傳。一日之始就對自己說:我將遇見好管閒事的人、忘恩負義的人、傲慢的人、欺詐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們染有這些品性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但是,我——作為知道善和惡的性質,知道前者是美後者是醜的人;作為知道做了錯事的人們的本性是與我相似,我們不僅具有同樣的血液和皮膚,而且分享同樣的理智和同樣的一分神性的人——決不可能被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損害,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惡強加於我,我也不可能遷怒於這些與我同類的人,或者憎恨他們。我們不僅應當考慮到我們的生命每日每時都在耗費,剩下的部分越來越少,而且應當考慮另一件事情,即如果一個人竟然活得久些,也沒有多大把握說理解力還能繼續足以使他領悟事物,還能保持那種努力獲得有關神和人的知識的思考能力。因為他將在排泄、營養、想像和胃口或別的類似能力衰退之前,就開始墮入老年性昏聵,而那種運用我們自己的能力,滿足我們義務標準的能力,清晰地區分各種現象的能力,考慮一個人是否應當現在辭世的能力等諸如此類的能力絕對需要一種訓練有素的理性,而這理性整個地已經衰退了。

圖書目錄

前言

梁實秋自古以來,有操守有修養的哲學家歷代都不乏其人,位居至尊、叱吒風雲的皇帝也是史不絕書的,但是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哲學家者則除了瑪克斯·奧勒留外恐怕沒有第二人。這位一千八百年前的曠代奇人於無意中給我們留下了這一部《沉思錄》,我們藉此可以想見其為人,窺察其內心,從而對於為人處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領悟,這部書不能不說是人間至寶之一。與這部書同一類型差可比擬的應推15世紀德國僧侶學者托馬斯·坎佩斯(Thomas Kempis)所著之《效法基督》,但是以文筆之親切動人和對人影響之深巨而論,後者與前者仍不能同日而語。我們中國的民族性,以篤行實踐的孔門哲學為其根基,益以佛學的圖通深邃和理學的玄妙超絕,可以說是把宗教與倫理熔於一爐。這樣的民族性應該使我們容易接受這一部斯多亞派哲學最後一部傑作的啟示。譯者對於此書夙有偏好,常常覺得這一位古羅馬的哲人,雖然和我們隔有十八個世紀之久,但開卷輒覺其音容宛在栩栩如生,Renan於1881年所說:“我們人人心中為瑪克斯·奧勒留之死而悲戚,好像他是民國四十七年(公元1958年)受林挺生先生囑,移此書,耗時逾年始克竣事,平生翻譯以此書最為吃力,亦以此書為受益最多。今將付梓,爰將作者生平及有關資料略為敘述,以為讀者之參考。

譯者前言

一本寫給自己的書1

Book 1卷一

品質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2

我從父親那裡學到的7

Book 2卷二

來自命運的東西並不脫離本性14

唯一能從人那裡奪走的只有現在18

Book 3卷三

享受那你認為是最好的東西的快樂24

最長久的名聲也是短暫的30

Book 4卷四

任何行為都不要無目的地做出36

使你的智慧僅僅用於正直地行動47

Book 5卷五

遵從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56

尋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種發瘋66

Book 6卷六

靈魂保持在一種狀態和活動之中74

靈魂先於身體早衰是讓人羞愧之事83

沒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87

Book 7卷七

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後被人遺忘了96

熱切地追求你認為最好的東西102

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遠持續的110

Book 8卷八

幸福在於做人的本性所要求的事情118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義務126

人們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的131

Book 9卷九

與持有同樣原則的人一起生活140

在來自外部事物的打擾中保持自由146

不同無知的人作無謂的交談152

Book 10卷十

因果的織機永恆地織著與你相關聯的線158

認識真正按照本性生活的人164

操縱你的是隱蔽在內部的信念170

Book 11卷十一

我為普遍利益做過什麼?178

人們相互蔑視又相互奉承184

總是想著有德之士190

Book 12卷十二

在無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訓練自己198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205

社會評價

這本書中有一個貫穿始終的簡單自然規律--廣義供需關係,這個規律並不是哲學。書讀千遍也不會改變這樣的規律,即使放下《沉思錄》翻開《聖經》或者任何一本書,你仍然看得見這個規律。

——幽靈吱聲(參考自《邏輯的巫術》Magick of Logic)

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

—— 溫家寶

《沉思錄》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甜美、憂鬱和高貴。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

—— 費迪曼《一生的讀書計畫》

馬克·奧勒留使人有這么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

——〔法〕雷朗

這不是一本時髦的書,而是一本經久的書,買來不一定馬上讀,但一定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近兩千年前有一個人寫下了它,再過兩千年一定也還會有人去讀它.

—— 何懷宏

1992年,我問柯林頓,除了《聖經》,哪本書對他影響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說:“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

——蓋瑞·威爾斯(《紐約書評》第45卷第15號,1998年10月8日)

“它(指《沉思錄》)有著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甜美,憂鬱而高貴。”

——克里夫頓- 費迪曼(Clifton Fadiman,1904~1999)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7年11月出訪新加坡時曾說:“昨天一個新加坡孔學會的人問我對孔子的思想的看法時,我說,‘那些曾經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裡去了,他們像一縷青煙消失了。’這句話是羅馬帝國皇帝馬可·奧勒留講的。他寫過一本書叫《沉思錄》。這是書中最經典的一句話。這本書天天放在我的床頭,我可能讀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讀。我深思以後又加了一句。我說,永恆的是人民和人民創造的歷史,人民創造的財富,還有他們留給世界的偉大的思想。中國是一個又老又新的國家,有五千年歷史。但是,‘周雖舊邦,其命唯新。’只有不斷改革,不斷開放,中國才能大踏步地繼續前進,使我們這個古老的文明古國煥發青春。”後來引起了名人效應,這本書在中國大陸暢銷了一段時間。

編輯推薦

★ 權威譯本,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 本書是近兩千年前的古羅馬皇帝的人生感悟,而時至

★ 包裝美觀精緻,紅色古羅馬背景封面在書店裡非常高雅,腰封上溫家寶總理和柯林頓總統的傾情推薦格外搶眼,讓人有翻閱的欲望。

《沉思錄》是馬可·奧勒留寫給他自己如何好好活著的手冊,他統治著我們曾經見過的最強盛的帝國,卻依然能用如此謙遜和優美的筆調寫出這些平實而又發人深省的話語。他提倡純潔的生活,經常提醒自己要按照最好的方式去生活。所有這些文字他不曾想到會出版,所以從書中你可以看到馬可·奧勒留正在擯棄所有物質和世俗的困難,去關注他自身純粹的心智,思考什麼對他而言才是真正最重要的東西。他能夠非常誠實地研究自身,非常坦誠地寫下來,著實讓我們驚嘆,《沉思錄》的每一頁都充滿了偉大的智慧。

沉思錄沉思錄

你不需要哲學基礎就可以輕易讀懂這本書,這部兩千年前的智慧之書,至今仍不失光輝,對今人的思想及生活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作為溫家寶總理和柯林頓總統的枕邊書,《沉思錄》並不長,200多頁,裡面多數都是深刻的人生感悟,文筆優美,表述簡潔。這就意味著這本書非常容易讀,隨手翻翻就可以發現很多靈感。馬可·奧勒留的寫作並不針對某個民族、某個階級、或是某種性別,而是直指內心,直指我們的精神和靈魂。讀這本書,你會在高雅思想和純淨心靈中得到慰借,每個人都會有需要讀它的時候。

後記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許多人的默默奉獻,閃耀的是集體的智慧。其中銘刻著許多艱辛的付出,凝結著許多辛勤的勞動和汗水。

本書在策劃和編寫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行的關懷和幫助及許多老師和作者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以下參與本書編寫的人員致以誠摯的謝意:廉勇、歐紅梅、周珊、張艷紅、趙一、趙紅瑾、齊紅霞、陸曉飛、趙廣娜、王非庶、張保文、杜莉萍、許慶元、王巧、楊婧、張艷芬、許長榮、王愛民、李琳、李偉楠、王鵬、楊英、李良婷、上官紫微、楊艷麗、于海英、宋桂花、姚小維、金望久、劉紅強、付志宏、黃克瓊、胡以貴、張乃奎、毛定娟、齊艷。

兩種沉思

第一個沉思——論可以引起懷疑的事物

《沉思錄》《沉思錄》

【基本思路】第一沉思實際上在實施著笛卡爾四大方法論原則的第一條“決不把任何我沒有明確地認識其為真的東西當作真的加以接受”。笛卡爾 “認真地把我歷來信以為真的一切見解統統清除出去”,通過三個層次/階段的懷疑幾乎把可能想像的一切事物都懸置起來。

第一個層次是對感官進行懷疑:“直到現在,凡是我當作最真實、最可靠而接受過來的東西,我都是從感官或通過感官得來的。不過,我有時覺得這些感官是騙人的。”但是,也有許多通過感官認識的東西,例如“我在這裡,坐在爐火旁邊,穿著室內長袍,兩隻手上拿著這張紙”之類的事情,我們對之是難以懷疑的。

就之笛卡爾接著進行第二個層次,即對是否在夢境的懷疑。他說,說不定我們的一切動作、身邊的一切事物都只是在夢中的幻覺。但是,夢中的東西也不能全部是虛幻的,假如我們夢見一個人魚,那起碼說明現實中有人和魚,甚至,假如我們像想像力極其厲害的畫家捏造出現實中沒有原型的事物那樣夢見沒有原型的東西,但“至少構成這種東西的顏色應該是真實的吧。”更重要的是,有些東西是通過理性認識的,例如3+2=5、正方形有四條邊之類的,即使你在夢中,這也是無法懷疑的吧。

笛卡爾接著便進行了最為更本性的第三個層次的懷疑,即對是否存在騙人的上帝/惡魔的懷疑。說不定事實上,“本來就沒有地,沒有天,沒有帶有廣延性的物體,沒有形狀,沒有大小,沒有地點”,但上帝卻偏讓我誤以為有其事,還有,“也可能是上帝有意讓我每次在二加三上,或者在數一個正方形的邊上,或者在判斷什麼更容易的東西(如果人們可以想出來比這更容易的東西的話)上弄錯。”換句話來說,由於有可能存在一個騙人的上帝/惡魔,故此一切觀念,無論是感性的、理性的觀念都是可以懷疑的。

笛卡爾不是懷疑主義者,他的懷疑只是懸置那些未經證明的觀念,在第一沉思中他懷疑過的上帝和物質在後面的沉思中全都通過理性證明其在。

第二個沉思 論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體更容易認識

《沉思錄》《沉思錄》

【基本思路】即使像第三個層次的懷疑那樣,真的有一個魔鬼在騙我,但是,“如果他(魔鬼)騙我,那么毫無疑問我是存在的;而且他想怎么騙我就怎么騙我,只要我想到我是一個什麼東西,他就總不會使我成為什麼都不是。”換句話來說,懷疑恰好證明了有我的存在。笛卡爾的結論是,“我存在這個命題,每次當我說出它來,或者在我心裡想到它的時候,這個命題必然是真的。”

接著笛卡爾要考察“我到底什麼”,由於第一沉思所做的三個層次的懷疑到目前還生效,所以他不可能把“我”構想為物質性的東西,於是便只剩下一種可能:“現在我覺得思維是屬於我的一個屬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開。”接著笛卡爾又說:“我存在這是靠得住的;可是,多長時間?我思維多長時間,就存在多長時間;因為假如我停止思維,也許很可能我就同時停止了存在。”最後他明確地得出結論:“嚴格來說我只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也就是說,一個精神,一個理智,或者一個理性。”笛卡爾對“思維”的定義是很廣的,一個在思維的東西就是一個在懷疑,在領會,在肯定,在否定,在願意,在不願意,也在想像,在感覺的東西。

接著,由於對物體性觀念的過分清楚感到疑惑,笛卡爾放鬆一下真理限制,先考察一下物體性。以一塊蠟為例子,如果你烤了一塊蠟,那么蠟還繼續存在嗎?笛卡爾斷然給出肯定的回答。問題在於你如何判斷出那塊蠟還是同一塊呢?因為這塊蠟的顏色、氣味等等的性質都發生了變化,甚至連廣延都發生了變化。笛卡爾馬上得出了一個典型的理性主義認識論的結論:“所以我必須承認我甚至連用想像都不能領會這塊蠟是什麼,只有我的理智才能夠領會它。”但是,問題又來了,“如果人們把原來的蠟拿給我們,我們說我們看見這就是那塊蠟,而不是我們判斷這就是那塊蠟,由於它有著同樣的顏色和同樣的形狀。”換句話說,憑什麼說我們說前後是同一塊蠟的依據不是靠物體的可感性質呢?笛卡爾舉了從視窗看路人的例子來說明。“我從視窗看見了什麼呢?無非是一些帽子和大衣,而帽子和大衣遮蓋下的可能是一些幽靈或者是一些偽裝的人,只用彈簧才能移動。不過我判斷這是一些真實的人。”可見,單憑感官/可感性質是無法下判斷的,我們必須依靠理智、思維:“單憑我心裡的判斷能力我就了解我以為是由我眼睛看見的東西。”

最後,笛卡爾返回他需要論證之處,“我們只是通過在我們心裡的理智功能,而不是通過想像,也不是通過感官來領會物體,而且我們不是由於看見了它,或者我們摸到了它才認識它,而只是由於我們用思維領會它,那么顯然我認識了沒有什麼對我來說比我的精神更容易認識的東西了。”笛卡爾的目的是要論證第二沉思的標題所說的“精神比物體更容易認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